-
1 # 與度菌
-
2 # 詩安
古裝劇的範圍很廣,廣到幾乎可以包括所有劇種型別——只要劇中人物穿著有年代感的服裝,故事發生在過去,幾乎都可以被稱作古裝劇。我覺得題主的意思可能主要指的是歷史劇——基於特定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劇。
無論中外的歷史劇,在看待歷史問題上,依據主要還是該劇“維持歷史的忠實”程度有多少,即歷史準確性(historical accuracy)有多高。
中國的歷史劇大多可分為戲說和正劇兩種:以反映歷史為主的基本是正劇,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劇情圍繞康雍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開展,人物還原度和歷史準確度比較高;以娛樂為主的基本是戲說劇,大多是披著一層歷史的外衣,不管加什麼穿越、重生、修仙梗,核心仍舊是現代人的情感糾葛、職場升遷之類的東西,如《延禧攻略》、《甄嬛傳》、《花千骨》等。
這類劇的歷史準確度極低,像《延禧攻略》中提到的富察皇后,跟歷史上真實的皇后相去甚遠,全憑作者和編劇腦補。
外國的歷史劇在對待歷史準確度方面態度不一。相比中國來說,外國有一種“史詩劇”(電影居多),主要取材於《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聖經》等各種傳承下來的史詩故事,歷史悠遠、製作場面宏大,強調景觀。這種劇來源的歷史事件本身就無法驗證,大多隻能作為傳說來看待,都不能真正算作歷史史實。中國這類史詩劇極少,如果非要選的話,可能是陳凱歌的影片《荊軻刺秦王》。
▲陳凱歌電影《荊軻刺秦王》▼
當然,外國曆史劇同樣有戲說類的,如美劇《異鄉人》(Outlander)、《都鐸王朝》(The Tudors)和《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等,都是以某個歷史時代為背景,透過作者的各種演繹,甚至新增各種魔幻之類的元素而創作出來的作品。
▲美劇《權力的遊戲》▼
如果仔細去分析,這些劇的人物很多都有歷史原型,但也僅限於此,原型並不能等同於真實的歷史人物。
美劇《異鄉人》說的是參加過二戰的英國女護士克萊爾無意中觸碰了古老的巨石陣,穿越到兩百年前的蘇格蘭高地的故事。劇中涉及了18世紀蘇格蘭高地戰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宮廷鬥爭和美國的獨立戰爭等,但歷史的準確性並不高。首先,服化道設計師改變了歷史風格來適應當代審美的需要;其次,該劇貌似沒請歷史顧問。主創人員覺得還原真實的歷史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的責任是吸引觀眾,達到娛樂目的。
▲美劇《異鄉人》▼
外國的歷史劇也有所謂的“正劇”,即歷史準確性較高的劇,如英劇《狼廳》(Wolf Hall),講述的是亨利八世統治下的都鐸王朝宮廷權力鬥爭的故事。貧窮的鐵匠之子克倫威爾處心積慮進入政壇,並最終成為國王亨利八世最信任的顧問,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部長。句中的安妮-博林、紅衣主教托馬斯-沃爾西、阿拉貢的凱瑟琳、安妮的姐姐瑪麗-博林、諾福克公爵全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英劇《狼廳》▼
但是,無論中國的歷史劇還是外國的歷史劇,歷史準確度再高,也不等於歷史。這一點,中國和外國對待歷史問題的做法都是相同的,引起的爭議也是相似的:歷史劇中的歷史準確性真的重要嗎?是不是越接近歷史史實,這部劇的價值就越高?
實際上並不是。如果真的100%接近歷史,這種劇會非常無聊。
知名歷史學家Hannah Greig和Greg Jenner曾分別擔任過兩部歷史劇《Poldark》和《Horrible Histories》的顧問,他們一致認為,歷史準確性不應成為評判歷史劇的標準,因為歷史不屬於三幕式結構,戲劇故事必須有非常嚴謹的結構,而歷史和生活是複雜的,無法用簡單的方式戲劇化,但是尊重真相仍然是重要的。
▲英劇《波爾達克》(Poldark)▼
▲英劇《狼廳》中的簡·博林▼
如何讓觀眾,特別是孩子們,分清真實的歷史史實和歷史劇劇情之間的差別呢?這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政府應該立法保障包括歷史在內的人文學科不會被忽視,並且在教授這些人文學科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批判性地思考(critical thinking)。如果我們學會批判性地思考歷史問題,我們就可以分清真實和虛構,史實和戲劇——而不會僅僅從幾部歷史劇去學歷史。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就是:我認為中外的歷史劇在看待歷史問題上,並沒有明顯區別,而歷史準確性也不應該成為判斷一部歷史劇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歷史劇主創人員包括劇作家在內都不需要承擔教化公眾關於真實歷史的責任,學校才是唯一應該對此負責的機構——混淆了真實的歷史和虛構的劇情,難道不是歷史沒學好,學校沒教好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歷史嘛。
文化差異是從盤古開天....
額,或者女娃....
額,或者耶穌....
這個就真的是得從地球大爆炸開始講了。
從開始帶領的首領不一樣,就形成了太多無法理解的文化差異。
語言,種族。慢慢到生活習慣等等太多歷史問題。
這個題主可以先看看歷史。中國的可能從小有接觸。
歐美像亞特蘭蒂斯這些文化,還是有意思的。
或者看看論語,看看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