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鑫緣日子館兒

    哈嘍,很榮幸由我給您做解答哦。

    經濟學上有個古老的原理叫“劣幣驅逐良幣”,說的在是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一一“良幣”收藏起來。結果,市面上良幣越來越少,劣幣越來越多。

    劣幣驅逐良幣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王莽貨幣改制。在金銀本位的時代,最為嚴重。

    在新朝建立之後,王莽為了削弱前漢的那些王公貴族的勢力,也同時為了能夠解決西漢末年國庫空虛的情況,再加上王莽登基之後就一直想著重現漢武帝時期萬邦臣服的盛況,所以主張對周邊採取武力擴張的政策,一直想進行軍隊擴編,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莽這一切的想法都是需要錢的幫助才能實現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王莽在沒登基之前就開始對整個國家實施了貨幣改革,從公元7年到公元14年這7年間,王莽先後對全國進行了四次的貨幣改革。

    第一次是在公元7年,據《漢書.卷九十九上》載“五月,更造貨: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漢書.食貨志下》亦載“王莽居攝,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於是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五十”。又造契刀、錯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並行。”。也就是說這個月王莽下令在五銖錢之外,增鑄錯刀、契刀和大錢三種貨幣,對換比例是一個錯刀換五千五銖錢、一個契刀換五百五銖錢、一個大錢換五十五銖錢。

    第二次是在公元9年,據《漢書.卷九十九中》載“莽以錢幣訖不行,復下書曰:“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於是造寶貨五品”。也就是說王莽在第一次幣制改革過了僅僅2年,就又再次進行改革,而這次改革較上次也更為的徹底,這一次就是將之前的五銖錢和刀幣全部廢除,不得再用。然後再次發行全新的貨幣,曰“寶貨”來替代這些舊幣的作用。

      所謂的“寶貨”就是將以金、銀、龜、貝、銅五物分別製造成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等二十八種貨幣,包括小錢、七銖、九銖等錢貨六品,黃金等銀貨二品,公龜、侯龜等龜寶四品,大貝、壯貝、么貝等貝貨五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等布貨十品。

    第三次是在公元10年,這一次王莽就是將前年所頒佈的“寶貨”又全部廢除,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貨幣繼續使用,並恢復使用漢朝五銖錢。至於為什麼王莽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又廢除掉“寶貨”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流通不出去。從以上的資訊我們可知在王莽設立“寶貨”的時候,光光是貨幣的種類就有二十八種,而這二十八種每種的換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造成了在民間根本就沒人願意使用這些貨幣,因為這些貨幣使用起來真的很麻煩,而幾乎都是在偷偷的繼續使用五銖錢。

      雖然王莽曾經幾次三番的下令民間一定要使用這些“寶貨”,甚至都採取了極為嚴厲的措施,如《漢書.卷九十九中》載“百姓不從,但行小大錢二品而已。盜鑄錢者不可禁,乃重其法,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宮殿門,欲以重而行之。知”。也就是說在當時為了防止民間繼續再私自鑄造大小錢,只要發現一家,周邊的五家都要連帶著去為奴為婢。

    第四次是在公元14年,這一次王莽又將之前所定的大、小錢,及五銖錢全部廢除,改用貨布、貨泉兩種。據《漢書.卷九十九下》載“是歲,罷大小錢,更行貨布,長二寸五分,廣一寸,真貨錢二十五。貨錢徑一寸,重五銖,枚直一。兩品並行。”也就是說在4年之後,王莽又把之前定下的大、小錢廢除,重新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貨幣,那就是貨布和貨泉。

    其實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就可以明確的得知一個答案,那就是新朝亡的不冤枉。試想下一個王朝在僅僅只是7年的時間,就接連換了3種貨幣,而且每次進行改革的時候都要把前一種貨幣全部廢除掉,而在這之中使用最長的貨幣也就只是4年的時間。其實就是說當王莽每換一次貨幣的時候,百姓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都會白費,因為之前的貨幣已經不能用了,而在當時雖然新朝允許百姓拿舊幣去兌換新幣,但兌換的比例明顯就是不成正比的,這樣就等於說每次王莽的貨幣改革進行一次,百姓的財產就會打一個對半折。

  • 2 # 輝太郎嘚啵嘚

    明朝末年東林黨人自詡清流,對國家忠誠的重臣的迫害。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所以給後世留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空談誤國,的亡國啟示。

  • 3 # 愛妮品歷史

    一個商品價格是100塊,成本是40塊,剩下60塊利潤,資本家拿45塊,工人拿15塊。

    然後另外一個工廠,工人拿10塊,商品價格降低到95塊,誰漲工資誰沒競爭力。

    同時,誰家員工壓榨的不狠,工作時間調低,誰家就倒黴,惡性迴圈。

    工人工資越低就越買不起堆積如山的商品,商品越滯銷,工人工資就越低。

    最後只能把棉花在地裡燃燒掉,把牛奶倒到密西西比河裡。

  • 4 # 雲山一漁夫

    不論哪個朝代,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抖存在,任何時代都有為民請命,不圖富貴的人,然而這種人往往無法在官場上與會做關係的人相鬥爭,最後國家覆滅,新的一輪王朝週期律又開始了

  • 5 # SuperMan_LEE

    劣幣驅逐良幣在經濟學上又被稱為格雷欣法則,即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在古代歷史上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事例中,我個人認為隋朝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隋代錢幣非常混亂,關東地區通行北齊舊錢常平五銖錢,關隴地區通行北周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等錢。這些錢幣不但大小輕重不一,而且幣質低劣,影響了商品的交換,非常不適應大一統國家工商業發展的需要。楊堅稱帝以後,就改鑄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銖’,而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在民間亦被稱為“肉好”。

    同時為了確保市場上流通的五銖錢價值等同,開皇三年(583年),“詔四面諸關,各付百錢為樣。從關外來,勘樣相似,然後得過;樣不同者,即壞以為銅,入官”。開皇五年(585年),“又嚴其制,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佈,百姓便之”。同時面對民間私鑄錢幣的泛濫,於是“乃令有司檢天下邸肆見錢,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而京師以惡錢貿易,為吏所執,有死者。數年之間,私鑄頗息“。

    而到了隋煬帝大業以後,由於大興土木,急需貨幣,故在製造銅幣的過程中摻入了錫和鉛等金屬,大量製造白錢,導致貨幣貶值。此時期(大業年間)的白錢被稱為“五銖白錢”,由於幣面上的“五”字的左邊有一豎線,旋轉後看起來像是一個“凶”字,故又被稱為凶錢。同時大興土木又導致社稷不穩,王綱弛紊,私鑄又氾濫,導致劣幣的”白錢“驅逐了良幣”肉好“在市場上流通,因此導致”貨賤物貴,以至於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資充電樁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