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普先生

    何為“君子”!

    對“君子”最早的記載是出自《詩經·魏風·伐檀》,而對“君子”一詞的解釋與傳播,則是始於孔子。“君子”是孔子所闡述的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是仁義,“仁義”是天道而行之,是地道而為之;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但凡事追求中庸。

    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科林大叔告訴年輕人:“Manners make the man ”一語中的道出何謂紳士!“禮儀和禮節”造就紳士,而“君子”的出現也正是是其所處的時期——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社會的秩序失去混亂的時期。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張,道家以“無為而治”,墨家以“兼愛非攻”,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提出“克己復禮”的君子之道——仁,義,禮,智,信!以“仁”釋“禮”,孔子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侑》”

    而思想,言行舉止能遵守“仁”與“禮”的人,則稱之為君子!

    何謂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用白話闡述,意思是,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慮,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仁者不憂慮,是因為仁者樂天知命,內省不疚,所以才能無憂無慮;智慧者不迷惑,是因為智慧者明於事理,洞達因果,所以才能夠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懼,是因為勇毅者折衝禦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夠不畏不懼!

    從以上可知,君子之道對人的要求甚高,連聖人孔子都承認自己沒做到,但是對於“君子之道”的詳細闡述,也廣泛出現在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言論和著作中,孔子言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禮記·中庸》中則闡述君子行事的風格:“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而《禮記·玉藻》中,則對君子的行為舉止提出了九項要求,“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屍,燕居告溫溫。”

    君子之道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首先,以儒家文化為基礎所推行的“君子之道”,“君子”成為儒家思想的載體,符號;以追求共同價值觀——仁,義,禮,智,信,為己任!以群體“集體人格”取代個體“獨立人格”,為社會及當權者服務!

    其於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在於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主張,是先認識自我,精進自我,提升自我以後,承擔家庭與社會責任,尊乎禮儀,造福社會與國家;於此說來,君子更為追求內在精神,集體人格!

    而“集體人格”,“集體主義”重視“人性本善”的一面,卻忽視了“人性本惡”的一面。“個體”存在的私慾,私念,私利,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君子並不能將兩者的關係處理得當。故君子之道被提出後,法家鼻祖韓非子提出“法制”觀點,實行嚴刑峻法來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以規範“人性本惡”而非純粹依靠道德意識的自律精神。

    而君子之道的實行,其基本用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就社會方面而言,是要為社會生活確立一種規範,以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個人方面而言,是要為個人確立一種安身立命的觀念,以獲得身心性命的寄託。“仁”與“禮”的結合,為保證社會正常秩序奠定了基礎,“仁”與“藝”、與“樂”的結合,給個體生命帶來了樂趣,也為個體精神家園的確立提供了可能。只有將“禮”與“仁”結合起來,才能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只有將“仁”與“藝”、與“樂”結合起來,才能為個體精神確立一種安頓。只有社會秩序與個體精神的安頓均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君子之道從根本上強調人的行為應當是發自於內心的自覺的行為。這種理論 主張對於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但因此卻忽視了“養”。“教”是教人以知識與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為規範;“養”則是培養人的內在精神,使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規範對人而言總是外在的,人們遵守行為規範不是出於內在的自覺,而是出於外在的強迫。

    現代法律社會的管理的任務,就是如何來管理人。人們都知道法律,人們乞求於法律,因為除了法律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應當檢討我們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應當更重視和強調“養”而不是“教”,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

    其次,“君子”對“人”的要求甚高,對能稱呼“君子”的人期望過高;要求甚高,只能有少數人可以稱得上“君子”,而期望過高,過於理想化!則致使那些不能夠凡事皆圓滿的偽君子過多;因此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君子”的概念被模糊化,失去了真實感,更沒有了生命力!而想要去復興君子之道的文化,則需要從過去的文化基礎上,提出符合現當代,或者後現代新君子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判斷金毛幼犬是不是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