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看到一種人,每當有他們在的地方,一切都會顯得非常和諧,充滿正能量。哪怕是關係相當僵化的兩個人也依然能夠在他的調和下顯得親密異常,就像同胞兄弟一樣友愛,這種人我們有個專門的名詞:“節奏大師”,似乎人際關係的節奏在他們手中就像是打遊戲一樣輕車熟路。那麼如果這種人治理國家,又會是怎樣的場景呢?蜀漢後期的重臣費禕,就是這樣一個人。
從劉備入蜀開始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伴隨著這個政權始終存在的一個根本問題便是派系鬥爭。劉備的嫡系,也是一直以來作為整個國家執政領導力量的派系被稱為“荊州派”;而劉焉、劉璋父子所控制和信任的力量因來自益州以東的中原地區被稱為“東州派”;益州本土的統治力量則是“益州派”,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出自於三個集團中的一個。但費禕卻是個例外,他的身份似乎比較曖昧,祖籍是荊州江夏,但是在年少時期就因為喪父跟隨著叔叔費伯仁到了益州生活,恰好費禕的姑祖母是益州牧劉璋的媽媽,所以費禕也可以叫劉璋一聲“表叔”。處於這個原因,說他是益州派的一員也未嘗沒有道理。
然而益州人卻不會真正把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兄弟當成自己人,背井離鄉的費禕在幼年時代的遭遇雖然史冊無載卻可以料想一二,大概是少不了冷嘲熱諷和刻意疏遠。所以很可能後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事和超高的情商都是這個時候寄人籬下聯絡出來的,也正因如此當劉備率領著荊州集團進入益州之時,早就對益州派心懷不滿的費禕立刻像找到了組織一般投奔到了劉備麾下,進入老鄉們的懷抱。而劉備自然而然也喜歡費禕這種又熟悉益州情況,又忠心於荊州的小弟,毫無疑問的加以封賞,自此費禕踏上了歷史舞臺。
不過費禕真正嶄露頭角還是在諸葛亮執政時代,有兩件事讓諸葛亮對費禕刮目相看,其一是調節楊儀和魏延的矛盾。有一說一,無論是楊儀還是魏延,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一等一的傑出人才:楊儀擅長內政,將諸葛亮出兵時的後勤整理的井井有條;魏延軍事才能卓著,是劉備時代就委以重任的老將。但天生性格相沖,兩個人只要一碰面就會吵架,連諸葛亮兩都對他們的矛盾無可奈何,唯獨費禕在的時候,能把兩個人分別勸解開,至少能夠保證表面不紅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人有辦法。
其二則是出使東吳,眾所周知夷陵一戰之後,蜀漢和東吳的關係到達了最低點,彼此都對對方有著極大的警惕和防範。但如果要北伐,不修補東吳的關係是不可能的,否則一定會有後顧之憂。於是諸葛亮派出費禕出使,費禕到了東吳,展示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語言藝術,不僅讓東吳的大臣感到了誠意,更加折服了孫權。孫權甚至將自己的佩刀送給了費禕,以表示其賞識和喜愛之情。費禕的出使成功提升了蜀漢的外交關係,為此後的北伐又提供了一個幫助。經過這兩件事後,費禕從諸葛亮的視野中脫穎而出,不得不說的是此刻的蜀漢也已經陷入了人才空檔期,面對著自己日益衰敗的身體,諸葛亮不得不開始考慮身後事。
與《三國演義》描寫大相徑庭,諸葛亮真正給予厚望的接班人是蔣琬與費禕,姜維雖然很受賞識,但是因為其糟糕的政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僅僅把姜維看作是蔣琬和費禕的軍事助手。然而即使這兩個人彼此之間也有著比較深的戰略分歧,蔣琬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還是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甚至打算改變原有方針從漢水直下,進攻魏國的上庸,但費禕則是持保守觀點,在他的觀念裡,北伐這種事情連諸葛亮都做不到,自己這群人的幾把刷子,那就更別想了。所以蔣琬活著的時候尚且能支援姜維,但是到了蔣琬病逝,費禕獨攬大權,就開始對姜維採取冷板凳策略,總是限制他的進軍,多年徒勞無功。
但是其實也很難說費禕的行為有什麼錯誤,認清自己的位置,如果做不到就不會勉強自己,也許一個現實主義者如費禕般,這是他能做到的最好選擇。況且在費禕執政蜀漢的這段時間內,無論是從國內局勢還是外部環境來看,至少都是相對穩定的,史書記載費禕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並且能夠一心多用,在通宵開party的同時還能條理清晰地處理政務,這種天生的政治才能,也許是費禕號令禁止的最大保障。以至於後來拙劣的模仿者董允不由得感嘆“人才力相縣若此甚遠,此非吾之所及也。”
然而費禕的好運在公元253年終止了,因為曹魏降將郭修的暗殺所致,費禕直接死在了宴會上,對,一個堂堂蜀國執政官,居然被人當場暗殺,這件事即使不能說是笑柄,也非常的令人難以想象了。因此關於此事後世有種種猜測,其中被懷疑最多的就是費禕的老同事姜維,很多陰謀論的看法是姜維收買了郭修,讓他趁機殺了費禕,但是這個說法最無法解釋的是低估費禕的智商,費禕不是一個弱智,如果此人有姜維的背景,他絕不可能看不出來,更不可能任用。所以作為一個歷史懸案,費禕之死也只能不了了之。
如何評價費禕呢?一個真正的“節奏大師”,任何困難的情況在他手裡似乎都迎刃而解,唯一的問題就只有,他是個過於現實的現實主義者了,可以固守現有的情勢卻很難進一步的去擴充和突破現有的束縛,可問題在於,依照蜀漢的形勢,怎樣的固守都避免不了滅亡啊!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看到一種人,每當有他們在的地方,一切都會顯得非常和諧,充滿正能量。哪怕是關係相當僵化的兩個人也依然能夠在他的調和下顯得親密異常,就像同胞兄弟一樣友愛,這種人我們有個專門的名詞:“節奏大師”,似乎人際關係的節奏在他們手中就像是打遊戲一樣輕車熟路。那麼如果這種人治理國家,又會是怎樣的場景呢?蜀漢後期的重臣費禕,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 複雜的出身從劉備入蜀開始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伴隨著這個政權始終存在的一個根本問題便是派系鬥爭。劉備的嫡系,也是一直以來作為整個國家執政領導力量的派系被稱為“荊州派”;而劉焉、劉璋父子所控制和信任的力量因來自益州以東的中原地區被稱為“東州派”;益州本土的統治力量則是“益州派”,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出自於三個集團中的一個。但費禕卻是個例外,他的身份似乎比較曖昧,祖籍是荊州江夏,但是在年少時期就因為喪父跟隨著叔叔費伯仁到了益州生活,恰好費禕的姑祖母是益州牧劉璋的媽媽,所以費禕也可以叫劉璋一聲“表叔”。處於這個原因,說他是益州派的一員也未嘗沒有道理。
然而益州人卻不會真正把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兄弟當成自己人,背井離鄉的費禕在幼年時代的遭遇雖然史冊無載卻可以料想一二,大概是少不了冷嘲熱諷和刻意疏遠。所以很可能後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事和超高的情商都是這個時候寄人籬下聯絡出來的,也正因如此當劉備率領著荊州集團進入益州之時,早就對益州派心懷不滿的費禕立刻像找到了組織一般投奔到了劉備麾下,進入老鄉們的懷抱。而劉備自然而然也喜歡費禕這種又熟悉益州情況,又忠心於荊州的小弟,毫無疑問的加以封賞,自此費禕踏上了歷史舞臺。
二、 嶄露頭角不過費禕真正嶄露頭角還是在諸葛亮執政時代,有兩件事讓諸葛亮對費禕刮目相看,其一是調節楊儀和魏延的矛盾。有一說一,無論是楊儀還是魏延,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一等一的傑出人才:楊儀擅長內政,將諸葛亮出兵時的後勤整理的井井有條;魏延軍事才能卓著,是劉備時代就委以重任的老將。但天生性格相沖,兩個人只要一碰面就會吵架,連諸葛亮兩都對他們的矛盾無可奈何,唯獨費禕在的時候,能把兩個人分別勸解開,至少能夠保證表面不紅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人有辦法。
其二則是出使東吳,眾所周知夷陵一戰之後,蜀漢和東吳的關係到達了最低點,彼此都對對方有著極大的警惕和防範。但如果要北伐,不修補東吳的關係是不可能的,否則一定會有後顧之憂。於是諸葛亮派出費禕出使,費禕到了東吳,展示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語言藝術,不僅讓東吳的大臣感到了誠意,更加折服了孫權。孫權甚至將自己的佩刀送給了費禕,以表示其賞識和喜愛之情。費禕的出使成功提升了蜀漢的外交關係,為此後的北伐又提供了一個幫助。經過這兩件事後,費禕從諸葛亮的視野中脫穎而出,不得不說的是此刻的蜀漢也已經陷入了人才空檔期,面對著自己日益衰敗的身體,諸葛亮不得不開始考慮身後事。
三、 值得玩味的功業與結局與《三國演義》描寫大相徑庭,諸葛亮真正給予厚望的接班人是蔣琬與費禕,姜維雖然很受賞識,但是因為其糟糕的政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僅僅把姜維看作是蔣琬和費禕的軍事助手。然而即使這兩個人彼此之間也有著比較深的戰略分歧,蔣琬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還是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甚至打算改變原有方針從漢水直下,進攻魏國的上庸,但費禕則是持保守觀點,在他的觀念裡,北伐這種事情連諸葛亮都做不到,自己這群人的幾把刷子,那就更別想了。所以蔣琬活著的時候尚且能支援姜維,但是到了蔣琬病逝,費禕獨攬大權,就開始對姜維採取冷板凳策略,總是限制他的進軍,多年徒勞無功。
但是其實也很難說費禕的行為有什麼錯誤,認清自己的位置,如果做不到就不會勉強自己,也許一個現實主義者如費禕般,這是他能做到的最好選擇。況且在費禕執政蜀漢的這段時間內,無論是從國內局勢還是外部環境來看,至少都是相對穩定的,史書記載費禕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並且能夠一心多用,在通宵開party的同時還能條理清晰地處理政務,這種天生的政治才能,也許是費禕號令禁止的最大保障。以至於後來拙劣的模仿者董允不由得感嘆“人才力相縣若此甚遠,此非吾之所及也。”
然而費禕的好運在公元253年終止了,因為曹魏降將郭修的暗殺所致,費禕直接死在了宴會上,對,一個堂堂蜀國執政官,居然被人當場暗殺,這件事即使不能說是笑柄,也非常的令人難以想象了。因此關於此事後世有種種猜測,其中被懷疑最多的就是費禕的老同事姜維,很多陰謀論的看法是姜維收買了郭修,讓他趁機殺了費禕,但是這個說法最無法解釋的是低估費禕的智商,費禕不是一個弱智,如果此人有姜維的背景,他絕不可能看不出來,更不可能任用。所以作為一個歷史懸案,費禕之死也只能不了了之。
如何評價費禕呢?一個真正的“節奏大師”,任何困難的情況在他手裡似乎都迎刃而解,唯一的問題就只有,他是個過於現實的現實主義者了,可以固守現有的情勢卻很難進一步的去擴充和突破現有的束縛,可問題在於,依照蜀漢的形勢,怎樣的固守都避免不了滅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