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君史話
-
2 # 師說歷史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史記·周本紀》
公劉的主要作為是繼承祖業,職業經理人創業,為周朝的建國奠定了基礎。
一、目標設定
1、內部資源分析:家族傳承,擅長農業。
2、外部環境分析
(1)如果按照《史記》的記載,雖然沒了官職,但可以繼續在夏朝做一方諸侯;
(2)如果按照“免官、除國、流放邊疆”的推斷,短期內在夏朝是沒有機會了的,有機會可能要到幾十年以後了。
(3)周邊的國家多是遊牧民族,發展農業可能跟國家的戰略方向有所衝突,當地市場基礎薄弱,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民眾的認可。
3、面臨的幾個選擇
(1)遊說願意發展農業的國家,以農業技術入股,做國家的一個小股東兼高管。
(2)自己種植。當時地廣人稀,找個土地肥沃、人煙稀少、政府管控不到的地方,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做到衣食無憂。自己完全控股,最容易做起來。
(3)做管理輸出。自己不從事生產,或者只是打造樣板,更多的是依託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民眾生產,從收入中抽成。可以理解為稅收,也可以理解為按效果付費。在每個專案中都是小股東,但因為專案眾多,風險分散,整體收益也很大。核心問題在於如何把樣板市場的效應傳播出去,吸引初始粉絲。
4、戰略定位:走管理輸出的路線,發展粉絲經濟,為未來建立國家做好鋪墊。
二、戰略制定及執行
1、市場細分及目標市場選擇
(1)政治上最好是“三不管”的地界。如國家的邊疆。
(2)當地相對穩定,沒有太多的軍事行動。夏朝末年,商朝在東部崛起,在吞併周邊小國之後,揮師西向,中原地區戰火紛飛,西部相對穩定。
(3)要有一定的農業生產基礎,容易接受農耕文明。
綜合考慮,選定了夏朝與戎狄接壤的西部地區。
2、定位:做服務型政府,為民眾創造價值。
3、核心產品: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林業生產
4、組織架構
(1)前期更多的鬆散型組織,玩社群,合夥創業,百姓出力,公劉出智慧,共同創富。沒有所謂的領導,只有專家意見領袖。
(2)在民眾逐漸增多的時候,在公劉的兒子慶節時期,開始匯入國家初級模型,營建都城。
回覆列表
我們知道,周人是很重視發展農業的。而這個傳統,也絕非是一開始就有的。傳說中,周人的歷史始於后稷,而周族的祖先卻可以說是兩個,即先妣姜嫄和始祖后稷。這話可不是我的妄言,看看周人對姜嫄隆重的祭奠儀式,我們似乎還能發現,作為始祖母的姜嫄的地位或許還要高於始祖后稷呢。所以,作為周人母系血脈源頭的“姜嫄”,也必將會在先周的文化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周人農耕傳統的源頭,自然要首推周人的始祖后稷。所以後稷還被稱作稷神,即主管農業的神。事實上,此時所建立起的農耕傳統還是很薄弱的。以至於周人自己都說,周人的祖先在虞、夏的時候,世代都是主管農業的官,夏代衰落以後,后稷的兒子不窋失去官職,又“自竄於戎狄之間”(據《國語·周語上》)。
所以,真正農耕傳統的確立,其實是在公劉的時代。所以《史記·周本紀》上說,公劉復修后稷之業,提倡農耕,才有了“周道之興”。那麼,公劉到底做了什麼,才最終確立了周人的農耕的傳統呢?
遷都到豳,營建京師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先周的祖先世系中,“公劉”第一個被稱為“公”。於此楊寬以為:公劉的“公”,與後世王季的“王”,都是早期諸侯君主的稱號;第一個被稱為“公”的公劉所處的時代,自然也是周人始創國家的時候。
公劉建立國家的地方便是豳地,即今陝西彬縣西北、涇水以東的地方。在《詩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豳地,是一片廣大而肥美的平原,草木豐滿而茂盛,非常適宜於農業生產;在草原的周邊,又有許多奔流的水泉,足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及農業灌溉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在這片平原的腹地還有一塊麵積足以營建國都的向陽的高地——京。
《毛傳》上說公劉原本居住在邰,後來從邰遷移到了豳。公劉為什麼要遷移到邰呢?史籍中有三種說法,頗為專家們接受,錢君也比較認可的說法分享給大家,其餘不再展開。
《史記·周本紀》稱,“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多耕種,行地宜”,也就是說,公劉其實是一個有志青年,不甘心默默無聞安居晏息,於是攜帶了糧食、族人,大家為了一個共同夢想、憧憬,為了致力於農業生產,有所作為而遷移到了豳這個地方。而不是有些史料中所說“為了避禍”而遷移的。
遷居到豳地以後,公劉還營建了“京師”,即國都。我們今天將首都稱作“京”,或“京師”,便是起源於公劉的時代。據說,他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有計劃地去營建國都的人。不過,錢君倒是以為,殷商時候的“邑”,盡是自然形成的,不過是周人克商以後,連同商人的文化都被淡化了而已。
建立政治統治秩序公劉在營建新都的時候,還在都中建起一個族眾集體活動的廳堂,叫做“依”。據說,這種廳堂的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制的村落裡,已經出現了,是貴族們集體行禮、集會、聚餐、練舞、奏樂的地方,同時也是貴族子弟們學習的所在。似乎像極了我們今天的禮堂、會議室、俱樂部和學校的整合體。
族眾在這裡的活動,又都是有重要的政治目的的。如《公劉》上便說得很清楚,“食之飲之”的目的在於“君之宗之”,即是為了尊敬君長和宗族長,團結宗族,鞏固統治秩序。《毛傳》又進一步解釋說,此時的公劉即是一國的君長,又是一宗的宗族長,在這裡,最初實現了君長和宗族長權力的合一。這種制度發展到後世,便是周公制定“宗法制”的基礎。
眾人在參與以上活動的時候,都是要講究規矩的。及至傳到現在,酒桌上的規矩還是很複雜的,當時則就更是繁瑣了,進而達到分別貴賤,長幼等次的目的,起到維護統治秩序的作用。正如《公劉》的第四章,就是講透過族眾的宴會來達到鞏固統治秩序的目的。
合理規劃佈局我們為什麼要稱我們的國都為“京”或“京師”呢?顧頡剛以為,“京”是公劉營建首都的高地的名字;當然,也有其他學者以為,“京”是一個象形字,像高地上造有半地穴式建築。而“師”原本是用來指軍隊的。“京”“師”合在一起,便是指因為長期駐紮軍隊而形成的早期的國都了。
公劉在營建“京”之前,是做足了功課的。比如如何選定軍隊營地、耕作田地以及居住地區,都是經過了縝密而細緻的丈量、規劃後,才制定出來的計劃。他在高崗上用測量日影的方法確定方向,即觀察其陰面,又觀察其陽面,還要考慮流動的泉水,然後才做了軍隊的駐地。他丈量了低溼之地和平原之地,來開墾田畝,生產糧食。最後,丈量了寬敞的西部地區,來營造居住的房屋。
甚至還進一步指出,邑不能夠建造在一座大山的西面,否在居住在其中的人只能看到朝陽,而不能看到夕陽;所以,最合理的方案是將宮室建造在京師的西部。先秦各諸侯國營建國都,其實都是基於這一理念。
結語公劉時代,是周族開始振興的時期。這時建立了國家機構,有計劃選定和營建了新的國都,又對國都的佈局做了適當的安排,在郊外,對平原和低地加以開墾,在高崗一帶屯駐了三支軍隊。在京都,建起了招待族眾集會飲食的廳堂,又在西區營建了很多的宮室。這一系列規範制度的建立,不止為周族的發展及日後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華夏文化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