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乙丙丁戊
-
2 # C7-水邊
要是太平軍真裝備了洋槍,清王朝早就完蛋啦!其實洪秀全要是個務實派角色,當時和英法等西方國家做點交易,得到他們的支援或中立,那清王朝就活到頭啦,太平天國江山就穩啦。可惜洪秀全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民族利益面前一點也不讓步。而清王朝則趁機大肆出賣民族利益,換取英法美德等國支援,甚至不惜以國家稅收作抵押換取鎮壓太平天國急需的大炮洋槍及銀元,攻克天京時用的就是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相當於美國打伊拉克的巡航導彈。最先給太平軍以打擊的不是曾國藩不是清王朝的八旗軍,而是由洋人洋槍洋炮組成的洋槍隊。洋槍隊依靠洋槍對付太平軍的大刀長矛,武器裝備上佔據絕對優勢,成為每戰必勝的“常勝軍”。
-
3 # 薩沙
太平軍卻是裝備了大量的洋槍。
很簡單!
太平軍都是漢人,擁有漢人特有的實用主義。
你有洋槍和沒有洋槍,作戰中會有很大的差別,那為什麼不用呢?
難道傻了?
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就知道洋槍的厲害,說:對面有200支洋槍,這仗很難打。
而作為土匪的劉德華一夥,敢去搶劫持有冷兵器的太平軍輜重部隊的糧食,但遇到持有大量洋槍的清軍就不敢抵抗,怪怪認慫。
道理就是如此了。
但是,太平軍卻不容易搞到洋槍。
清軍的洋槍主要兩字兩方面,第一是從洋人手中大量購買,第二是自行製造。
當時滿清自己造槍水平不高,主要還是依靠購買。
然而洋槍大炮從歐美萬里迢迢運來,當然不會便宜。
滿清由於軍費緊張,洋槍大炮裝備的還是有限的。
以曾國藩的湘軍為例,很多還是拿著大刀長矛和老式火槍作戰。
但自從佔據南京以及江浙地區後,情況就有所不同。
隨後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滿清要求洋人不要支援太平軍,不要賣軍火。
但洋人也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只要有錢走私軍火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太平軍還是儘可能的搞到很多洋槍大炮。
比如1863年,太平軍透過中介商向美華人購買軍火,一次就拿出50萬兩白銀。
前一年,的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作為中間商,運給太平軍3046支步槍、795門野炮。480筒火藥、18000發子彈。
而滿清發現,英華人在新加坡的一個洋行,一年內賣給太平軍各種火炮3000門之多。
其實,秘密的走私還有很多。
當時洋人在長江上有特許航行權,可以透過太平軍控制的長江江段。
這裡沒有清軍的船隻,洋人完全可以把一船船的軍火卸在太平軍控制區,沒有阻礙。
由此,太平軍的武器裝備有很大提高。
1856年曾國藩奏摺指出:在安福縣城繳獲太平軍的“洋槍炮械等多達四百餘件”。曾國荃說李秀成有2萬多杆洋槍,還有開花大炮隊。李鴻章則說蘇州太平軍每次進攻都以數千支洋槍開道,“猛不可擋”。
資料中這麼寫:曾與美華人白齊文一道為太平軍訓練洋槍隊的馬惇(也是美華人)在1863年陳述說,蘇州的太平軍約有3萬支外國槍,每4個士兵中有1人配備來福槍和步槍,忠王李秀成的1000名衛隊全部配備來福槍。而當時在蘇州太平軍控制範圍的外華人有120名。陳柄文部有6萬人,擁有7000杆洋槍。
當然,太平軍裝備的洋槍大炮還嚴重不足的。
即便是主力部隊,4個人也只有1支洋槍,其餘3人就要拿冷兵器作戰。
如果不是主力部隊,就更差了。
1860年7月16日,清軍攻陷太平軍非主力部隊防守的松江,繳獲的武器有:過山龍炮四尊、抬槍17杆、鳥槍24杆、大刀2把、馬叉11把、矛槍6杆、雙月斧1把、苗刀4把、片刀四面。
這裡面沒有洋槍大炮,全是土造火器,威力是很爛的,聊勝於無而已。
清軍為什麼能夠打贏?其中原因就是清軍的武器越來越先進。
初期曾國藩之流土包子,卻是不太重視洋槍大炮,但隨後就轉遍了。
之餘李鴻章,從開始就很重視西洋武器。
李鴻章就寫信給曾國藩:“賊中專用洋槍,力可及遠,皆牛芒鬼子(指上海等地的外華人冒險者)廣東、寧波商船購運者,無法禁止”,“我軍唯有多用西洋軍火制之”。
從1863年開始,清軍開始不惜血本購買洋槍大炮。
由於太平軍只是佔據中國一小部分,滿清則是佔據整個中國,雙方經濟實力相差巨大,購買武器自然也有巨大差距。
當李鴻章部署進攻蘇州時,淮軍已有洋槍1.5萬-1.6萬支。平均一個營有1000支。
到1864年,淮軍主力部隊大部分都裝備洋槍。劉銘傳手下7000人,有4000人拿著洋槍,裝備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幾乎相當於今天的裝備率(不是所有軍人都需要拿步槍作戰,那個年代西洋軍隊也就是三分之二人有槍)
湘軍也是如此,僅僅3年內就購買新式火炮近2000門。
回覆列表
前期的太平軍武器裝備還沒有清軍好,基本上還是冷兵器和原始大炮為主,後來由於從洋人購買大量武器裝備,或者從湘軍淮軍繳獲的人武器裝備,也就有了洋槍洋炮,畢竟太軍也見識過西方洋槍洋炮的厲害,為了能夠打敗敵人,裝備這些武器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