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j小許
-
2 # 閒居客一覽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彌足珍貴。善待生命,為生命而歌,是我們每個人不容懈怠的責任。
生命使我們懂得珍惜,珍惜生命存在的美好時光。追求幸福,需要努力地學習,需要不懈地奮鬥,需要腳踏實地的前行。爭分奪秒,因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同志情,珍惜兄弟姐妹情,珍惜人世間的一切真情。
生命讓我們努力追求真、善、美,摒棄假、醜、惡。做具備仁、義、禮、智、信的人,有價值的生命。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他愛憎分明,對待同志如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焦裕祿一九六二年,在河南省擔任蘭考縣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面臨著內澇、風沙、鹽鹼三重自然災害。他一切從實事求是出發,走群眾路線,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同嚴重的自然災害作鬥爭,努力改變蘭考縣的面貌。身患肝癌期間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是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親民愛民,求真務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光華里。
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在阻擊敵人的陣地上,戰友已全部犧牲。他一人擔起了阻擊敵人的任務,整理好彈藥,背起步話機,在敵人往上衝時,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效阻擊了敵人,透過步話機指揮我方炮火打擊敵人,高喊:‘’向我開炮!‘’最後手握爆破筒跳入敵群同歸於盡。電影給了這個無畏的英雄形象一個全景式的定格。為整個戰鬥的勝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英雄的形象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生命的逝去,怎麼能說是失敗呢?只有那些輕賤了自己生命的人,生命的逝去是失敗的。除此之外,我們中的所有普通的平凡的人,在這個社會中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為社會添了光彩的,是有一星之光的,也具有一份平凡的榮耀。生命的逝去如秋葉之靜美。
這又讓我記起了臧克家的《有的人》這首詩來,現抄錄下來以饗各位好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臧克家
-
3 # 梅姐姐醫話
生命的逝去肯定不是代表失敗!
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
那麼,從古至今,就沒有任何人能稱得上成功了!
下面這張照片曾經給梅姐姐很深的印象。
她叫成本華。在1938年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時不幸被俘虜。對日軍勸降不為所動。
最終從容赴死。照片是日本人在她就義前所拍。看這張照片,你覺得她被征服了嗎?她失敗了嗎?事實上,她雖死猶生。反而是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
人在世上,有生就有死。
青年時期的史鐵生在經歷橫禍癱瘓後曾經迫切地想自殺,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開悟了: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所以,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
在醫院,梅姐姐也會接觸很多存在健康問題的患者。幾乎每天都會面臨生死的問題。
在我們的文化,似乎存在這樣的邏輯__
疾病讓人蒙羞
死亡更是意味著全盤皆輸
但事實上
誰又能永遠不直面自己的死亡
既然死亡是或早或晚都會降臨的事件
又怎能將他作為衡量個人成敗或是與之緊密相關的某種事業成敗的關鍵?
心理學大師亞隆說:雖然肉體的死亡會摧毀我們,可是,對死亡的觀念卻可以拯救我們。
事實上
能量既然守恆,就沒有真正的死亡與終結。肉體的有無,也只是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
死亡並不意味著失敗…
回覆列表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成功與否,是不能以生命的存在與逝去來衡量的!
用佛家的話解釋,生死其實是一個輪迴!宇宙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一個人的軀體死了,他的靈魂是不滅的!只是換了另外一種生命形態存在於宇宙間,繼續延續著他的生命價值!
故而,真正的成與敗,是要以一個人自身所創造的價值來決定,而不是以看生命的開始和結束來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