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三個三甲醫院,任何時候都人滿為患,而唯一的一個社群醫院根本沒什麼人。我想問下如果就是咳嗽打噴嚏肚子疼腦袋疼手疼腳疼胃疼之類的,去社群醫院會不會被誤診?還有社群醫院好像也可以照片x光b超之類的,會不會片子照出來醫生卻發現不了應該發現的病症?社群醫院的醫生的技術是不是比三甲醫院的醫生技術差?還有中醫院的按摩和拔火罐是不是比什麼盲人按摩和私人診所拔火罐要好?還有醫院的牙科是不是比外面那些打廣告的牙科診所要厲害?現在去三甲醫院看病真是太麻煩了,妥妥的至少耽誤一天時間啊
-
1 # 末代徒醫
-
2 # 夏冷
社群醫院和三甲醫院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前二年我得了退行性骨關節炎,到社群醫院看病,醫生說,這個沒辦法的,老年人普遍有此病症。不得已,到長沙湘雅第三人民醫院去看病,特意掛了一個專家的號,做了一個核磁共振檢查,花了約伍佰元,開藥二次,花了七百多之,共花費一千叄佰多元,吃完藥後基本上好了。醫囑叫我膝蓋不痛後再去打針的,也沒有去。醫囑叫我不爬樓梯,我家住四樓,沒電梯,不爬怎麼進家門。只是不敢爬山了。
社群醫院和三甲醫院的根本區別,是有些藥物,社群醫院沒有,三甲醫院才有。即使三甲醫院的退休醫生到社群醫院坐診,因為沒有這種藥,三甲醫院的醫生在社群醫院也沒有辦法。一個很眀顯的例子,我愛人對青黴素過敏,她動手術後,三甲醫院用頭孢他定消炎,而社群醫院只有頭孢拉定。社群醫院醫生說,頭孢他定,聽都沒有聽說過。這就是社群醫院和三甲醫院的區別。
-
3 # 勤奮36
社群醫院與三甲醫院醫療水平,醫療器械設施肯定是不同,但社群醫院也有藏龍臥虎之地,原因是社群醫院返聘了各大醫院退休後的專家與教授不知其數,醫技水平不比大醫院專家.教授差,有的臨床經驗還豐富一些,所以一般病沒必要去大醫院,在社群醫院看病也不錯,如果社群醫院醫生對你患病初診後有懷疑,再去大醫院撿測確診更好,更全面。
-
4 # 新會三線市民
這個問題要看你說的這個病是怎麼回事?是一個簡單的傷風感冒?還是一個發熱20天的疑難病?不過是發燒了20天的病,診斷不清楚的,可能需要做很多的檢查,做鑑別診斷。比如要排除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要排除風溼性的疾病,排除腫瘤。這樣在社群醫院是無法完成。你如果是單純的很簡單的一個傷風感冒,嗯,可以在社群診所就解決,不用到三甲醫院去擠。社群醫院一般是一級衛生院級的級別,醫生一般是三b的大專,衛校等,職稱一般較低,也缺乏專科的高階的進修經歷。二甲以上的醫院的醫生,一般都是二本或者是重本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畢業,平時有不斷的學習,一般3年到5年都會到上級醫院去進修一次。高階的醫院比社群醫院檢查都要多得多。這樣你明白分別了嗎?
-
5 # 影像科一勺糖醫生
首先,社群醫院與三甲醫院看病,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患者就醫時需要合理選擇。
一、師資配置不同
社群醫院大多不會分轉科治療,裡面的醫生類似於“全科醫生”。也就是常規內外婦兒都可以對症處理。但不會有特別細緻的劃分,因此,在就醫的過程中,就沒辦法對症對科室進行診治。
三甲醫院,各科室劃分就比較詳細,小到口腔、耳鼻喉科,大到血液、內分泌科都比較齊全。裡面的醫生也是術業有專攻,相對專業性更強!
二、醫術水平、經驗有差異
其實,一勺糖見過的好多社群醫院醫生經驗還是很豐富、全面的,尤其對於一些常見病、慢性病的診斷都比較準確,用藥效果也比較好……社群醫院病人可以說是男女老幼都有,因此,同一個醫生針對各個群體的病人常見病都有一定的治療經驗,但疑難病症治療經驗肯定就不是那麼好了。經驗是有的、但並不是最好的!
三甲醫院因為科室分化比較細,醫生專業性比較強。因此,他們可能只擅長某種疾病的診治,對其他疾病只有理論基礎,沒有任何診治經驗!因此說,三甲醫院醫生醫術專業性更強,但只能“獨當一面”。
這個很容易理解,社群或基層醫院的醫療裝置大多不如三甲醫院,不論是裝置的先程序度,還是齊全程度都比不上三甲醫院。
而裝置的差異,對於疾病診斷的全面性、準確性是有很大影響的。對於常見病還好,尤其是早期的一些惡性病變的診斷尤為重要!
好多大醫院(三甲)因為裝置先進、齊全,在診療過程中就有可能發現好多早期病變,對疾病的治療和良好預後都有很大優勢。
一勺糖雖然在醫院工作,但也有在社群醫院看病的經歷。
首先是大多不用掛號費,直接找醫生看診。其次,沒有太多的檢查(因為沒有那麼齊全的裝置),所以檢查費會省下來好多錢。此外,社群醫院好多藥錢的確很便宜。好多次,一勺糖買了三天的口服藥,才花了不到二十塊錢。最後,社群醫院大多吃藥、打針,但不住院,因此不會有護理費、住院費等其他費用。而三甲醫院,掛號費必有,專家號還稍微貴一些;門診住院都會有一些檢查,且費用都不會很低(與裝置和醫院等級掛鉤);一旦住院的話,會有一套常規檢查(血、尿常規,胸片等等),會產生護理費等其他額外住院費用。
總之,三甲醫院和社群醫院各有其利弊,這也就驗證了“存在即合理”!
作為患者該如何選擇醫院?三甲還是社群,個人覺得需要視具體病情而定。
普通小病可以先去社群醫院,比如,輕微症狀的感冒發燒、咳嗽等。長期慢性病,病情輕微的話也可以先去社群醫院,一些高血壓、慢支等患者,因為病情和用藥都比較明確,身體有輕微不適的話,可以先去社群醫院就診。輕度的皮外傷也可以去社群醫院,包紮處理等嚴重持續加重的病症,尤其是伴有患者突發意識改變的,建議送大醫院急診。 多重慢性病突然加重,患者意識不清的建議送大醫院就診。外傷較重,懷疑骨折或有臟器損傷的,送大醫院救治。大型手術後複查的病人,建議大醫院複查,且最好固定在同一家醫院複查,以便更好的複查對比。懷疑各種氣體或液體中毒的,建議直接送大醫院救治。以上種種,皆是一勺糖個人經驗總結,希望可以幫到更多的人!
理想的狀態是:大醫院治大病,治重症和疑難雜症。小醫院治小病,治常見病和慢性病。可現實情況卻是由於醫療資源嚴重的不合理配置,大醫院愈做愈大,有些竟建成超級醫院,而產生虹吸郊應,不管大病小病,一律往大醫院擠。而小醫院愈做愈沒,有些衛生院和社群醫院直接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看病為輔,甚至不看病,例如很多社群醫院晚上是沒有醫生值班的。所以這種情況真的讓患者無所適從,到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去小醫院看不了、沒人看。
做為一個現代人,應具備對一些基本醫學常識的瞭解,以便當自己身體出現狀況時有基本的判斷力。譬如有些病是自限性疾病,只要通過合理的休息和調養,是完全可以自愈的;而有些病由於現代醫學的侷限性,是不能治好的。人有時候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所以,我主張小病小痛還是去小醫院的好,該諮詢的去諮詢,該檢查的去檢查,該治療的去治療,畢竟小醫院的醫生時間多,最起碼能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籤的作用,再者醫生有醫生的資源,醫生有醫生的門路,有了他的指引,你再去大醫院也會方便很多。
如果說要徹底改善目前的這種醫療狀況,我的建議是嚴控三級醫院規模,嚴格實行分診和轉診制度。把三級大醫院全部改成專科醫院和疑難重症醫院,再把基層小醫院根據地域、人口合理配置做大做強成至少二級以上的醫院。這樣大醫院就不會人滿為患了,小醫院的力量加強了,老百姓也不用捨近求遠,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