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美妙生活小教程

    1.非常好的文獻。好就好在把很多資料披露了,比如他在生活會上的發言。過去海外總說如何如何尖銳,如何如何不堪,結果人家全文拿出來了,我看非常符合同志式的批判。

    2.非常好的話術訓練。比如範元甄事情,比如13大落選,立群寫的都很有意思,值得學習。

  • 2 # 青春為敢闖者致敬a

    如果說孔子是燈塔的塔基,那四書五經就是塔頂那盞燈散發的光芒,在無盡的黑夜,照亮無數心靈前行的路。

    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因一部書而命名一個時代的便只有《春秋》了。魯哀公十一年,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回到故鄉,他有感於周道衰微,壯志難酬,於是將滿腔熱血都傾注在整理“六經”,刪《詩》《書》,正《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上,以寄寓自己的理想。他將自己的歷史觀、政治觀融入書中,在行文中反對和抨擊擅權和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他認為西周初年,《周禮》所定的制度不應有任何改變。誰如果違背了,便是大逆不道,就應記之史書,以誡後世。或許因為他太過執著於微言大義,致使《春秋》摒棄浮辭,極簡至上,多一字則多餘,少一字則缺。

    正因為此,《春秋》裡才有如此精湛的人生哲理。為了更好的認識此書,哲學詩畫精選了其中的十幾句至理精句,一起來品讀,感悟!

    01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

    這是講《春秋》的著述原則。儒家思想認為尊者、親者、賢者,即使有一些過失,也不應宣揚,《春秋》重義,就像“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一樣,所以對於尊者、親者、賢者一些不傷及“義”的事,應隱諱起來,而不記載。這就是《春秋》記載歷史大事的一個原則。

    02

    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

    ——《春秋·閔公元年》。

    只要內心坦蕩,便不用擔心沒有安身立命之所。

    03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春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都合乎大眾公認的禮義要求,而不要違心去幹違反禮義之事。這就要求人們做事三思而行,一切以禮義為準繩。

    04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春秋·僖公五年》。

    頰骨同牙齒相互依存,如果嘴唇不在了,牙齒便會感到寒冷。比較關係緊密的關係,缺一不可,萬物互聯互通,互相依附。

    05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春秋·左傳·昭公四年》

    這是春秋時鄭國名相子產的話。他當時正在制定一項叫丘賦的制度,卻遭到了國內有權勢的人的指責與咒罵,子產便以此話作答。清代的林則徐在兩廣任上決心禁菸時也曾將這種精神寫入詩中以自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06

    允當則歸,知難而退。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做人要適可而止,知難而退。不可違逆事物本身規律而離經叛道。

    07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年》

    這是孔子針對當時子產死後,鄭國政策中所出現的寬嚴皆誤的情況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鄭國名相子產臨死時對其繼任者子大叔說:“為政寬難。”子大叔執政後便過於寬容。而過於寬容的結果是鄭國多盜,子大叔悔不當初,便派兵剿滅。針對這一情況,孔子認為,政令過於寬容,百姓就可能放肆,罔顧法令,社會問題就多;出現這種情況,執政者就會使用嚴厲的手段來矯正,但政令過嚴,百姓就容易受到傷害,寬嚴相濟才能治理好國家。

    08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春秋·襄公二十四年》。

    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德性、美德是快樂的基礎,如果沒有德行做地基,再絢麗的高樓大廈也將會坍塌。

    09

    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春秋》產生的震懾社會的效果是“亂臣賊子懼”。該書賞罰彰而善惡明,亂臣賊子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乃治世之要務。所以《春秋·公羊傳》一書的作者公羊高認為,如果要想治理亂世,將其歸於正道,沒有能超過《春秋》一書的。這之後“撥亂反正”便成為成語。

    10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春秋·僖公二十年》。

    正確判斷自身的能力,就會很少招致禍端,世上的成與敗,完全取決於自己,難道取決於別人嗎?作為現代人,我們往往沉迷於成功的虛假迷誤中,誤了青春,也壞了無比美好的前程。

    11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春秋·文公五年》。

    徒有虛名,所說的話不著實際,一定會遭到人們的怨恨。做人應當腳踏實地,誠實守信。做人光說大話不行,剛開始人家會信,會聽,不過大話一旦說多了,聽著早已不再理會和執著了。

    12

    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

    ——《春秋·哀公元年》。

    修養自身德行最好的方法,便是滋養其不斷生長。消除禍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疾消除殆盡。就如孟子所說,只要我們保持好自己的仁心,善良的本性自然就會顯現。維護好人性中的四端,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企業“租證”僱用殘疾人卻不讓他們上班的假用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