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點知事

    從客觀上因為年齡,經歷的差異導致兩人可能並沒有交集點;而從主觀上分析是因為性格,境遇,價值觀上的偏差導致兩人不相為謀。

  • 2 # 國粹壹閣

    說到鄭板橋與吳敬梓兩個文人大家老死不相往來,還得從一段有趣的歷史說起:

    鄭板橋與吳敬梓是同一個時代人,一生歷經清康、雍、乾三朝。

    鄭板橋,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生於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於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享年73歲。

    吳敬梓,安徽滁州人,生於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卒於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享年54歲。

    鄭板橋長吳敬梓8歲,比吳敬梓晚去世12年。他們都曾在揚州生活過,因此與揚州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

    其實兩人平生僅有一面之緣,吳敬梓對揚州情有獨鍾,生前多次往來於揚,並終老於揚。兩人真正會面的時間是在乾隆五年(1740)五月,時年40歲的吳敬梓第三次來揚州投奔他的官場朋友、乾隆元年(1736)始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因適逢盧負謗獲罪被譴戍臺前夕,吳敬梓與鄭板橋都參與了題贈《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詩及送行活動,在高鳳翰等人為盧見曾繪《雅雨山人出塞圖》長卷上有他們兩人的題詩(現藏故宮博物院)。

    說到鄭板橋與吳敬梓的趣事,就不得不說起一個人——盧見曾,盧見曾(1690—1768),字澹園,又字抱孫,號雅雨,又號道悅子,山東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歷官洪雅知縣、灤州知州、永平知府、長蘆、兩任兩淮鹽運使,雖為主持鹽政的大吏,卻有著很好的文藝素養,在任時以愛才好士著稱,幕府賓客眾多,極一時之盛。鄭板橋以怪著稱,不僅書畫風格怪異,而且為人處世不攀附權貴、傲骨錚錚。而盧見曾卻與鄭板橋交往密切,甚至有至死不渝的友情,兩人詩文集中互有反映。板橋從三十一歲來揚,度過了大約十年的賣畫生涯,這是他一生中窮愁潦倒而又十分重要的一段時期。父親窮困而死,兒子隨後夭折,賣畫無人賞識,境遇之慘,幾乎把板橋逼上絕路。板橋把這段時間自喻為:“十載揚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寫來竹柏無顏色,賣與東風不合時。”(《鄭板橋集·詩抄·和學使者於殿元枉贈之作諱敏中(一)》)。他31歲至40歲期間主要落腳地是在揚州,盧見曾不僅給予他物質上的資助,還與他建立了一種超越主賓的摯友關係。落魄揚州的鄭板橋對盧見曾抱著精神上的知遇之恩,盧見曾招攬鄭板橋的舉動也具有特別的文化道德關懷。

    吳敬梓與鄭板橋雖同為盧見曾的幕賓,吳並沒有鄭幸運,被奉為上賓。加之他沾染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經濟頭腦又不及鄭板橋,在父病逝後過著揮霍的浪子生活,“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吳敬梓:《減字木蘭花》),“子弟戒”無疑是鄉里將他看作一個敗家子式的反面教材了。他應科舉時,也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不得不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鄭、吳兩人境遇上的落差,是導致他們倆不相往來的重要原因。

    對待科舉及官場態度的不同

     吳敬梓出生在“家聲科第從來美”的仕宦名門,他的曾祖是探花,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自他的父親起家道衰落。吳早年對祖上得益於科舉制度,也曾引以為豪,他從安徽全椒剛遷到南京時,寫過一篇《移家賦》,說“五十年中,家門鼎盛”。他的一生變化極大,由富入貧,大半時間消磨在寧、揚兩地,他對於科舉考試的態度經歷了一個由追求、失望到冷淡、憎惡的發展過程。

    而鄭板橋生於一個寒儒家庭,其父鄭立庵是一位“私塾先生”。板橋出生時,興化連年遭災,生活困苦不堪。板橋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是在艱苦與辛酸中度過的。板橋30歲時,父親立庵病故,家無長物,賣書葬父,鍋中無米,灶間無柴,可門前還不斷有人來逼債。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板橋曾逃到海陵、鎮江焦山躲債。貧寒的家境,悽苦的身世,不幸的遭遇,促使板橋發憤改變命運,走“讀書——科舉——作官”的發達之路是他心中孜孜以求的夢想。

    鄭板橋既是科舉制度的幸運兒和得益者,又是失意者和受害人。他與吳敬梓的出生門第、人生經歷和對待科舉及官場的態度顯然是不同的。

     吳敬梓在盧見曾幕時,對出入鹽運使署的兩淮鹽商深為不滿,十分厭惡他們“牢盆牟國利,質庫朘民脂;高樓明月中,笙歌如沸糜”的那種巧取豪奪的驕奢淫逸生活。

     鄭板橋對待鹽商富豪的態度與吳敬梓不同,從現存的詩文、書畫作品來考察,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諸人都與鹽典富商有著密切的交往。鹽商是他們作品的最大買主,如果沒有鹽商的支援,鄭板橋諸人恐怕連溫飽也難以維持。

    《史記·伯夷傳》引孔子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鄙以為,觀念與態度的不同,這才是鄭板橋與吳敬梓不相往來的根本原因。

  • 3 # 扁舟弄潮

    嘗試從經濟角度解讀:古時小說家賣不來錢,舉家食粥是常態;畫家動動筆銀子就來了,眼中市場要素看得多。兩者對不上眼就可以理解了。就拿現在講,你見過幾個市場化程度高畫家有填詞寫詩搞哲學的朋友的

  • 4 # 茫茫長夜1

    謝謝!

    如果他們倆也在用手機,發現他們的關注與推薦幾乎是相等的、可能是相親得很,或者相輕過於嚴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往年夏日套,你最後悔沒有買的是哪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