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心創作
-
2 # 一往文學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前我想應該有一個前提,題主自己也已經提到了,那就是"覺得",這是一個感覺上的問題,每個人感覺可能都會不一樣,但是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呢?
首先離不開一個"情"字,任何文章都需要有情感作為維繫紐帶,如果一篇文章"情"字處理好了,自然就有吸引力了,而通常寫人記事時更容易融入真情實感,所以會更容易覺得有趣,但是如果把寫景文章同情感融合好了,同樣也不會覺得無聊,一旦達到一個情感的共觸點,就會讓人記憶猶深,而事實上,一篇真正好的寫景文章是應該做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舉個例子,柳宗元的寫 景記遊的散文《小石潭記》就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融合,文章是按移步換行來敘寫的,從發現石潭一直到離去,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著力渲染了淒冷幽寂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描寫景物繪聲繪色繪神,用"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來繪聲,以玉佩玉環相碰撞發出的聲音來喻指水聲,寫出了流水的清脆悅耳,用"青樹翠蔓"給樹木繪色,用"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給繪樹木繪形,用"斗折蛇行" 繪水形,用"犬牙差互"是繪岸形,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繪魚影,用"似與遊者相樂"繪游魚閒適自樂的神韻,最後進一步抒發感情,使自己在政治上受貶謫後寂寥落寞的心境,同景物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極致的昇華,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景緻優美,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樹環繞,其籍籍無名正契合了作者自身政治挫敗的遭遇, 物與情,人與景得到了高度的統一,也抒發了志向未酬的普遍情感,因此是一篇絕佳的寫景散文。
其次同內容本身有關,可能景物本身對題主以及絕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來說,都沒有寫事情來的那麼有興趣,寫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或者充滿想象力的事件更易激發讀者的共鳴,而景物的話說白了可能只是不動的"死物",如果鋪綴過多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如果刻畫過少又會讓人覺得單調空洞,但是如果可以把"景物"寫活的話,也同樣會覺得有趣。
最後,與文體本身形式的差異有聯絡,記事通常來說結構更為分明,有突出的人物、時間、地點、情節,情節引人入勝了故事就會讓人覺得有趣了,會讓讀者跟隨線索一點點投入到內容當中去,而寫景的話雖然一般也按敘事結構來寫,但是主要的中心是圍繞景物開展的,也不會有那麼起伏跌宕的情節,因此相比寫事而言,會比較乏味。
總之,寫景文章確實更容易讓人覺得無聊,不過也不可否認這其中還是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寫景文的,這需要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審美體驗,也需要讀者平心靜氣地真正走進這其中的世界,或許會體悟到別有洞天的一番美。
在此推薦一下古今寫景文的名篇:陶淵明《桃花源記》,吳均《與朱元思書》,酈道元《水經注·孟門山》,《水經注·三峽》,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王勃《藤王閣序》,白居易《廬山草堂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范仲淹《岳陽樓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論》, 晁補之《新城遊北山記》,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袁宏道《滿井遊記》,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樑記》,劉基《清風閣記》,唐順之《竹溪記》,張岱《湖心亭看雪》,王質《遊東林山水記》,徐霞客《遊恆山日記》《遊太華山日記》《遊雁宕山日記》《遊蘭溪》,譚元春《再遊烏龍潭記 》,
冰心《一日的春光》,魯迅《雪》,朱自清《荷塘月色》《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俞平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與朱自清同行同題)《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日出》,郁達夫《故都的秋》,梁實秋《雅舍》,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回覆列表
你這個問題真的太逗了——我也有此感耶!是不是咱倆的心靈是相通的呀——不要見怪,開個小玩笑!
確實我也感到那些寫景文胡吹亂描一通、雲山霧繞半天讓人不知所云,頭腦中沒半點印象。然而就是這些內容有人卻極盡享受陶醉之能事,把它神話了又神話,我認為那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意淫”,沒半點實際意義。
相比較下來,寫事文章就形象、客觀得多了(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得人們在欣賞此類文章時會覺得有趣得多)。同時因為有人的參與(事在人為嘛),感到生活氣息濃厚了許多(由於你面對的不再是毫無生機的、冷冰冰的物質),故而受到的啟迪、感悟等會更多……
而且現實中人們接觸了太多的冰冷,所以從意願上講,是巴不得從其它方面獲得些稍具生氣的東西來治癒心中的傷痛的……
以上所言,或許有些不妥,也許是由於我對相關問題的感悟不夠造成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還請朋友們多多幫助指點!對這一有趣問題我真的好苦惱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