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坤子

    答,文化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實體性質的屬於物質文化遺產,而秦腔屬於文化類別,也就是屬於軟文化,故而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可以說發源於陝西,傳播於陝西,現在來說,陝西是秦腔最有名的省份,而且有很多專門的秦腔類節目。很多知名秦腔藝術家,大多出自陝西,即使出現的,陝西出名的最多。

    而在2006年5月29日,秦腔特地作為陝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說屬於中國的傳統藝術,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 2 # 戲場浪子

    這問題問的 我喜歡 哈哈。秦腔保留了好多老劇目,很多戲曲舞臺上的絕活也很好的保留了,傳承的很好。從現在發展來看,各行當的發展也不算太不均衡,每個行當還是有響噹噹的劇目享譽全國。

  • 3 # 陳倉散人

    秦腔,被譽為“東方的搖滾”,最古老的“歌劇”,但我對吼秦腔一詞不敢苟同,吼,一次只能說唱秦腔聲音很大,這有可能與西北地區環境空曠,加之過去沒有擴音裝置,為了讓最後面的人聽到唱腔,所以必須聲音得大,這隻一面之詞,畢竟秦腔的行當裡不止花臉一個,秦腔的旦角也是很柔美的,也充分體現出了女性的或陰柔,或淒涼,或嬌媚,或調皮的特有之魅力,還有生角他的唱功也並不是靠吼,有隻有男性或蒼涼,或英武,或文氣的一面,即使花臉如果沒有發音技巧,他是唱不完一本戲,估計嗓子就要廢掉了!

    我喜歡秦腔源於童年,我爺爺是個戲迷,所以我小時候經常帶我趕廟會,長期耳濡目染,漸漸的給我培養出了興趣,那時候媒介不發達,不像現在有手機,有網路,想聽隨時就聽,半導體收音機是老年人的伴侶,當然也沒有給我買,爺爺家裡的錄音機只有爺爺在的時候才用,我不會也不敢操作,畢竟在當時那是個比較之前的家當,所以想看戲就得趕廟會,我們村每年十月十五有個廟會,規模很大,每年都會唱戲,記得唱戲的時候,家裡唯一的農活就是剝玉米,就是把玉米棒子上的顆粒剝落,那時候很少有機器,都是手剝,我媽給我許諾,每剝三十個就給我一毛錢,所以每天下午放學寫完作業,哪裡都不去,小夥伴叫我玩什麼都不去,就在家剝玉米,為的是能有錢逛廟會,因為村上廟會時就給我們放假了,學校用來住戲子,還有村上接待社會各方面有頭有臉的人,當然還有上級領導,畢竟唱戲的錢要這些人來出!唱戲不像現在是流動舞臺,那是上個實際六七十年代修的戲樓,非常高大,非常漂亮,每天開戲之前我都會找幾頁磚頭放在臺子下面,等報幕的鈴聲響起之後我就跟其他小夥伴一起趴在那靜靜的等著,那時候可不敢亂動,只要你離開,你的位置馬上就會被人搶走,所以一趴就是一上午,認認真真的看一上完午戲,看戲之前我會先買個糖葫蘆,在買一包瓜子,就是那種用紙包,總共一塊錢,感覺特別幸福與滿足,當然跑到後臺看人家化妝也是每天看戲之前必修課,這種感覺就好比看完成龍的電影,很期待後面的拍攝花絮一樣,可憐的是每天看戲就我一個人,跟我玩的再好的夥伴也不願意陪我,即使我請他們吃麵皮,他們也不願意,他們的興趣點在打檯球,看錄影,套圈圈上,雖然當時也是看個熱鬧,對人家的演唱水平,對劇情也不勝瞭解,但感覺就是聽著舒服,不停感覺少點啥,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有個戲子捱了小夥伴一槍,打在眼睛上但他躺在那一動不動,硬是撐著唱完了一折,(印象中好像是演出的曲目是《荒郊救義》選段)就就打塑膠子彈的玩具槍,即便是玩具槍打人也挺疼的,還有最有印象的就是旦角化上妝好漂亮啊,尤其是小旦,影影約約覺得以後要娶個這樣的媳婦多好!

    童年的記憶雖然模糊泛黃,但還是很美好的,長大之後聽戲的途徑太多了,由開始的隨身聽,到後來的MPX,再到現在的手機,但趕廟會去聽戲的次數幾乎為零,一來是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二來也是沒那麼多的時間,即便是用手機聽也是偷偷聽,怕別人說“土”,畢竟80後周圍喜歡聽戲的如鳳毛麟角,最常聽得就是陳仁義的《斬黃袍》、《下河東》,張蘭秦的《三對面》、《二進宮》、丁良生的《打鎮臺》、旦角里就喜歡聽個《三堂會審》、《殺廟》,丑角裡最愛喬慷慨的《窮樂觀》,還有記不清名字的《張連賣布》,我不算正兒八經的票友或者鐵桿戲迷,但對以上曲目最為迷戀,尤其是陳仁義老先生的戲,他把紅生這個行當唱絕了,他尤其擅長演唱一些蒼涼悲壯的大段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韻味悠長,唱腔慷慨激昂,舒展質樸,推字甩腔遊刃有餘,感情飽滿,聲情並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把觀眾能帶入戲中去,聽他的戲時候我常想要是把他的曲目拍成電影會是怎麼效果,網上常說“大話之後,再無西遊”,我更覺得“先生之後,再無紅生”,雖然李發牢,康建海,劉隨社等也唱紅生的行當,但是他們演唱起碼給我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缺乏先生特有的那種略微沙啞中帶著的悲涼與滄桑,可惜我知道老先生太晚,聽的太少啊,所以現在一想聽戲,我就回首先聽老先生的《斬黃袍》,他應該是秦腔發展史一個永不褪色的標誌,願老先生在天國一切安好!

    雖然秦腔近年來透過各類媒體宣傳力度很強,加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扶持,現在學習的孩子也不上,但喜歡聽戲的年輕人還是太少,尤其是城裡的年輕人,這是秦腔宣傳和傳承的一個瓶頸問題,希望年輕人能客服覺得聽秦腔“土”的心理,如果你用心去欣賞,你會覺得這個傳統藝術還是有他的魅力,願我們有更多的年輕喜歡秦腔,我們的秦腔傳承和發展的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小朋友,敏感脆弱,臉皮薄,受一點批評回家就哭得很厲害,怎麼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