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酒
-
2 # 雨哥港歷史
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都沒有扎辮子一說,到了明朝一樣是束髮。後來滿清入主中原,為了達到徹底征服這個民族,頒佈了剃頭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條法令一出更是激起了漢人了強烈抵抗。
滿清剛前期的辮子,可不是看電視劇裡的那種大辮子,而是把頭剃光,後腦勺留下一點點頭髮,到了後期才是一條大辮子。現在依然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其實是諧音,把死舅改成思舊就容易理解了。
-
3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先從孩子說起吧,明朝小孩在15歲之前都喜歡剃頭,包括女孩,剃的各種樣式都有。
也有類似滿清那種金錢鼠尾的髮型 但那個是小毛孩子留的,可想而知,當年漢人看見滿人留個小屁孩的髮型是多麼可笑,滑稽。
然後到16歲開始留頭髮,直到20歲才開始束髮,《歷年記·記事拾遺》裡提到過明末少年梳髻的情況:“男子十六歲方留髮,髮長披在肩上,如今時婦女無異,亦梳三把頭、泛心頭……亦如今婦女梳妝一般,插簪帶花,將披髮擄紮起,即名曰‘直擄頭’,二十歲外方冠。”
明朝也有留那種半披半束的髮型但是20以後就不可能留了,【20歲後束髮,標誌成年】成人之後就要開始束髮了。
也就是說,遊牧民族的基本髮型約等於漢族的兒童髮型,漢族為什麼抗拒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漢人沒有剃髮的習慣,更沒有像電視劇裡那樣披頭散髮的“武俠式”髮型,披頭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髮型,成年人不僅以披髮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還使用油脂來固定髮髻,使之不致垂落。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髮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髮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髮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髮,所以,漢族男子的髮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並非人人相同。
-
4 # 沙漠孤狼138609229
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髮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髮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髮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髮。
-
5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就小崔LanyaLanya的認知來看,明朝的男人是不扎辮子的。男人扎辮子是在滿清入關以後才有的。
滿清入關之前,明朝的男人一般都留長髮,終生不剃。滿清入關,定鼎中原以後,為了強化統治,也為了表示統一,歸化、歸順之意,滿清中央政府嚴令漢民族男子必須按照滿族男子的裝束打扮習慣,剃半頭扎辮子。這對於滿清政府來說無疑是政治正確的。
但在漢民族來說,這樣的政令一下子根本讓人無法接受。於是,人們紛紛採取拖延、逃避等手段,抵制和反抗這一政令。為了順利而又儘快地推行這一政令,滿清政府進一步實施高壓政策,規定:逾期不剃髮扎辮子的最重可給予砍頭的刑罰。因此,才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
-
6 # 臨汾新秀達人
明朝及之前,咱們漢人都是都是束髮的,你看看電影就知道了。
因為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
後來清軍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強令漢人剃髮易服,穿上了他們的服裝,長袍馬褂。。為了此漢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7 # 羅蕭弋
清朝以前,男人的頭髮都是像女人一樣的長髮不扎辮子的,而是用簪子把頭髮弄成發冠;這是古代漢人的標誌。清朝以後,滿人為了統一漢人的需要,男人必須前面剃光後面留一半扎辮子。
回覆列表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髮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
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瀋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髮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髮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
當時不僅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
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
於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理髮,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
清朝統一中國之後,剃髮留辮憑藉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髮辮。
擴充套件資料滿族留辮的起源:
東北的女真族在明朝初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當時女真族各族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這種情形愈演愈烈,一直持續到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為止。
明萬曆二年(1574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明軍所殺。1583年,努爾哈赤為報親仇,正式起兵征戰四方,邁出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步伐。
女真人傳說中出過一位傑出的前輩英雄人物,叫作束機能,因其人前額和兩鬢天生禿髮,所以被後人稱作禿髮束機能。
聰明的努爾哈赤於是束髮為辮,一則紀念前輩英豪,有利於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二則以此為始,避開了先前各女真貴族的干擾。
順應時代的發展,努爾哈赤於1616年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轄地數千裡、臣民數十萬的後金國。
也就在那個時期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政權上下使用滿語滿文;服裝髮式亦須一律,婦女不得纏腳,男子皆要剃髮留辮。
這樣一來,使原先來自不同地區、制度各異、習俗不一的幾十萬女真、蒙古、漢人,在生產力、生產關係、賦役負擔、國家法令、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等等方面。
大體上達到了同樣的水平,舊有的差異迅速消失,一致性愈益增多,逐漸形成為一個在經濟條件、語言文字、心理狀態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族——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