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聽楓吟

    《惡意》是一本手記體推理小說。手記敘述歷來是推理小說的慣用表達方式,第一人稱視角易於促使讀者產生代入感,而在身臨其境的同時,視角與感受的潛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機會、更順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點巧布迷局,引人入彀。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顛覆華生模式之後,手記敘述與第一人稱就告別了百分之百忠實、安全係數不容置疑的時代,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敘述性詭計的外延一再擴充,已漸漸將第一人稱視角推到了"絕對不可信任"的另一極點。從某種程度上說,矇蔽的物件是讀者,還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是否屬於敘述性詭計範疇的一條分界線,《惡意》中的手記敘述,大體上並沒有邁向敘述性詭計的彼岸,加賀恭一郎視角和野野口修視角的雙線結構的運用精巧而大氣,隨著閱讀程序,讀者必須不斷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場和猜測,在小說由直進單性延展到立體迷宮的過程中,閱讀的樂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發掘。 作為一部手記體作品,《惡意》環環相扣的偵破進展百轉千回,將手記體敘事的發揮得淋漓盡致。

    顛覆傳統

    東野圭吾認為,"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其實還是會在無意識之中,去對故事的結局做一個想象。而我想所謂的意外性,應該就是對於這種想象的一種背叛。"其實有些東西之所以讓人感到"意外",並不是它超出了讀者的事前想象,而是它原本就隱藏在某處,只是讀者並未發現和重視罷了。這種對本格推理創作模式的反撥,集中體現在貫徹"解明動機"要素的《惡意》中,它可說是東野在踏襲傳統推理小說元素之下,卻又充分呈現了屬於現代風貌的鮮明代表作。當然,這種作品中的時代感也正是作家對於所處的時代、社會能夠予以細緻觀察的佐證。

    《惡意》與之前的推理小說不同,東野圭吾淡化謎團,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點放在"犯罪動機"上,《惡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對犯罪動機含糊閃爍。在之後三分之二的篇幅裡,"犯罪動機"成為唯一的懸念,作品中加賀通過不斷問詢凶手,犯罪動機也不斷髮生改變,從開始的"影子作家"到與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後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彥,恨意層層深化,逐漸將真相撥開,呈現在讀者面前,將"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來,讓人不寒而慄。

  • 2 # 小小強而強大

    《惡意》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挑戰懸疑小說寫作極限的佳作。

    讀了《惡意》真的是對人產生了深深的懼意。這個世界上,比鬼更恐怖的是人心。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再溫暖的明媚也無法照進被黑暗擠佔的人心。這本小說寫的是真實世界確實存在的人性的邪惡的一面。因為真實,所以看完之後才覺得毛骨悚然。

    書中的兩位主角明明是好朋友,可是他卻說:“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 3 # 貓不流浪1

    這是東野圭吾所有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人性中時而顯露出的惡意有時候包括你自己都會脊背發涼。只是有一些被剋制住了。有一些壓抑不住變成了罪惡。

  • 4 # 傾古念風

    《惡意》這本書是第一本我閱讀的東野圭吾的書,是第二本推理小說。整本書都在講推理,但卻將人性聯絡起來,看完後的我倒吸一口氣。這本書吸引我的並非是裡面的推理過程,而是整體展現出來的人性部分。也許是涉世未深,對這個世界瞭解得不夠,所以裡面的故事情節令我驚呼。這本書的內容正如它的名字“惡意”,人性本惡,在這裡充分得到體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告知讀者,原來殺人犯是死者的一個充滿惡意的朋友,看見別人比自己過的好便心生惡意,殺人、誘導、設計、冷靜......種種不同常人的殺人犯,竟因為別人比自己過的好而將其殺死,這顆心太狠。作者將推理與人性結合起來,使我們從不同角度瞭解到“惡意”的含義,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 5 # 細雪啦

    #惡意#

    有一些人把對方的好意當成理所當然,甚至是一種扭曲的、打心底裡的惡意,不懂感恩,你的善意有一天會害了自己,那就悲劇了。真的處人遵守平衡法則吧。

    單純的“我就是看你不爽”(我承擔這種情況有,並且持續有)我勸你想得不要太多,不要自我敏感,不要把羨慕變成恨。凡事講究度,做人也勻稱。

    書裡書外都一樣的惡意[淚]。

    共鳴了[淚]。

  • 6 # 綠野萍蹤01

    東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說天王級的作家1996年出版《惡意》。這部小說被看作東野圭吾挑戰懸疑推理小說極限的巔峰之作。

    現在,很難有心情讀這類懸疑推理小說,但在“百忙之中”還是翻閱了這部神作。僅從故事情節和推理來看,感覺其中還是有套路。我比較喜歡看各類的偵破電影,尤其偏重於紀實偵破查案片。看得多了,自己反倒為自己設定了一些套路。即便是再複雜的案情,只要是破獲了的,真相原本並沒有想象的複雜。日本的推理小說在案件的破獲過程中,當然也逃不脫一套基本程式。東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可謂奇思妙想了,但這類李代桃僵的犯罪,其實也在現實中有多起案例。

    愛奇藝2017年獨家播出的《無證之罪》,實際上比《嫌疑人x的獻身》更為曲折,故事設計也更為精巧,推理、懸疑也絲毫不亞於日本推理天王。當然,《無證之罪》不能洗脫借鑑的嫌疑。

    但是,從《人性的證明》開始讀日本的推理小說,就感覺到日本作家在寫這類作品時,只是把懸疑推理作為一條吸引讀者的故事線索,通過故事的發展,來揭示背後的人性,批判當時的社會現象。無疑,這個“套路”也充斥於東野圭吾的作品之中。故事是大家都講過、都聽過的故事,想象力再豐富的推理天王,要講出一種新的犯罪,構造一個史無前例的刑事案件,也是極端困難的。而把看似陳舊的故事與時下的人性和社會結合起來,必然會有新的面貌呈現,必然會給讀者帶來新的震撼。

    《惡意》最後所揭示的殺人動機,才是令人震撼的。這個連罪犯都無法解釋的殺人動機,僅僅只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這種動機實際上在我們的腦海中時常湧現,即便是沒有殺人的“惡意”,但對於令我們不爽的人,可能會因為某個小事情而產生強烈的報復心理。儘管這種非常正常的人性,但也是一種“惡意”。

    刑事犯罪的偵破中,重要的一環是瞭解嫌疑人的犯罪動機。而有的犯罪動機卻往往令人莫名其妙。而且,還有的犯罪根本沒有動機,只是突然冒出來的“惡意”便無情的剝奪了別人的生命。對於是否只有動機就會殺人,還是發生命案必須要有大家都認可的動機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正是在這樣一種靈感的啟迪之下,《惡意》被東野圭吾隆重推出了。

    現實中,我們甚至都有這種“惡意”的動機,但在道德、法律和人性修養的約束下,這種“惡意”並沒有轉化為惡果。但是,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壓力,也往往讓人性的“惡意”突破自身的束縛,轉化為犯罪動機。這種“惡意”經常以“一閃念”的突擊方式,走向了反人性的一面。因而,這種“惡意”實際上是一種反人性的惡意。

    我早年的一位校友,無情的手刃了同窗至交。命案發生後,公安部門竟然無從破案。事過幾年,案犯不能抵禦良心的譴責,便給被害人的父母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承擔贍養義務。被害人的父親是一位退伍偵察兵,見到此信頓生疑竇,便把這封信交給了公安部門,這才破獲了這一起懸案。當問到他的殺人動機時,他的供述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是因為他暗戀那位素不相識的女校友。就是這麼一點點“惡意”突破了人性防線,製造了一起慘案。

    讀《惡意》最大的啟示大概就在於此,人的惡意是隨時都存在的,或者說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不能把“人之初,性本善”當做信條,假若人類都是“性本善”,那還要道德、法律、教育幹什麼呢?

    再多講幾句這部作品的新奇之處,也是套路以外的創作思路和創作手法。東野圭吾曾經說過:“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其實還是會在無意識之中,去對故事的結局做一個想象。而我想所謂的意外性,應該就是對於這種想象的一種背叛。”所以,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以手記敘述設計了加賀恭一郎視角和野野口修視角兩條線索,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讓讀者在雙線結構的模式中付出閱讀的努力而增加閱讀的興趣。同時,以最普遍採用的開局引讀者入彀,然後,淡化凶手,把主要篇幅著重於犯罪動機的探討。而犯罪動機其實就是這部作品的主旨,也就是“惡意”之所在。東野圭吾的狡黠,讓讀者大感意外,這也是這部當代懸疑推理小說成功的另一個因素。

     

     

     

  • 7 # 阿妮758

    兩天讀完了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就是這本書的寫作角度。採用不同人物的手記,對同一事件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描述。結局樸實迷離,不知道誰的角度是正確的。

    結局變成了兩人之間的對質,看似淺顯的結局得到了昇華,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深深的惡意。

    《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萬劫不復。

    自認為白夜行第一。惡意第二

  • 8 # 俠隱世界

    神一樣的作品存在,無論是主人公野野口的塑造,還是日高,初美及加賀警長,都有不一樣的感覺,由於野野口″性格上的缺陷″產生的惡意,而導致對自己的同學好友恩人的日高的謀殺,而後編造了連環扣式的故事,去掩蓋事實的真像,奇中有奇,不是加賀警官的堅持,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真像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款好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