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提筆安天下立馬定乾坤
-
2 # 小雨點子
個人感覺《兄弟連》比《血戰太平洋》還要好一點,可能有點先入為主吧,我是先看的《兄弟連》。如果這兩部片子和其他的二戰影視劇相比,確實無出其右者!
-
3 # 菜頭皮影
個人覺得並不是。如果是從純打戰來說,這兩部可以說是,這兩部劇很少講戰場外的其他事。但如果說戰爭類,這個涵蓋範圍就大了點,個人覺得最好的是德國拍的那一部《我們的父輩》。
我看過這樣一句話,說好萊塢拍的十幾年的戰爭片都比不上德國的一部《我們的父輩》。這句話誇張了點,卻也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我看過兩遍《太平洋戰爭》,《我們的父輩》和《兄弟連》只看過一遍,但覺得最好的還是《我們的的父輩》。
《我們的父輩》,一部只有三集的德劇,每集一個半小時。豆瓣評分高達9.6分。主要講述的是一場戰爭給五個人帶來的鉅變,以小講大。這五個人五根主線涵蓋了整個戰爭的程序,包括前線,前線醫院,後方德國境內,還有一場猶太人大屠殺。
劇情就不說了。這是一部德華人自我審視的二戰力作,拍得可以說是進行了洗骨式的反思,直面醜陋的人性和血淋淋的戰爭帶來的苦難,毫不避諱。他們說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己是英雄,現在發現是垃圾了;他們說戰爭會把人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他們說試著不要把自己當人;他們相互說你變了。是啊,經歷了一場這樣的戰爭,誰又能不變呢!
總之,喜歡戰爭型別片子的朋友們大可看看這部《我們的父輩》,誠意推薦。
-
4 # 小城故事書
成本高達2.5億美元、僅為十集的年度大戲《血戰太平洋》儘管反響不及《兄弟連》,但不同於且比《兄弟連》更出色的是,前幾集《血戰太平洋》花費了相當篇幅刻畫非戰鬥生活,從而呈現了對參戰軍人罕有的心理刻畫,其細膩可信程度,令人耳目一新。
觀賞性不及《兄弟連》
同樣是斯皮爾伯格、湯姆·漢克斯聯手監製,同樣以二戰美軍特種部隊為切入,同樣是攝製成本破紀錄,甚至啟用了《兄弟連》部分班底,《血戰太平洋》不可避免要被拿來和《兄弟連》相比較。
就觀賞性而言,《血戰太平洋》確實不如《兄弟連》。雖然大場面不輸《兄弟連》,但《血戰太平洋》缺乏戲劇性的統一主線和緊湊的情節,而且在情緒表達上不夠硬朗,簡而言之,戲味不足。雖然軍事迷們沉醉於《血戰太平洋》道具或史實的準確度,但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好不好看才是最重要的標準。是的,《血戰太平洋》沒有《兄弟連》好看。
戰神不再是男一號
黑澤明在《七武士》高潮大戰前夕,替小武士和農家女安排了一場破身戲,《血戰太平洋》學習了這一手法,而且一拍就幾乎是一集。一共才十集的超級鉅製,為何偏偏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在不打不鬧的戲份上?
在《兄弟連》中,男一號理查德·溫特斯是位戰神但同時又充滿禁慾色彩,而在《血戰太平洋》中,約翰·巴斯隆更猛,能夠以一敵千,同時還是位什麼酒都能混著起喝的酒神,善於和後方的辣妹打成一片,不過,最為關鍵的是,這位魅力四射的超級猛男只是《血戰太平洋》的第二主角,無論戰鬥技能還是領導能力,男一號羅伯特·萊基均不如巴斯隆,他只是個充滿書生氣的機槍手,愛寫信愛發牢騷,在戰爭中逐漸喪失對上帝的信仰。男一號的身份轉換,恰恰是《血戰太平洋》與《兄弟連》最大的不同和敘事互補,《兄弟連》裡較為模糊的人物心理面貌和留白,則由《血戰太平洋》接力完成。
生之美,死之悲
如果覺得《血戰太平洋》前兩集不好看的話,那麼缺乏戰鬥戲份的三、四集會讓你看到真正的戲核——它宣揚的不是溫斯特式的沉默堅忍或大兵瑞恩與同袍共生死的勇氣,而是讓觀眾看到軍人們的“軟”,他們對生的貪戀,對死的恐懼。只有生之美,才能反襯死之悲。
在第三集的墨爾本休整期間,在滿街的泡妞大軍中,萊基與一位美麗的希臘裔姑娘正式地墜入愛河,按照慣例,這類露水情緣可能只是一筆帶過,而《血戰太平洋》卻講得異常詳細動人,充滿了生活化的細節,特別是萊基與姑娘一家其樂融融的共處和姑娘對萊基態度的突變,後者極為真實地反映了普通人對親人可能陣亡的恐懼。
第四集更是表現了戰爭的陰暗面,目睹了戰友絕望自殺後,萊基因遺尿症入院,一晚偶入關押因心理創傷而精神失常士兵的病號區。結尾萊基克服心理困境決定出院,臨走前,他與精神病號區的昔日戰友道別,沒有鄙視也沒有表現出憐憫,對方接過他的香菸,說了一段極為悲傷的煽情道白:“我希望你死的時候又快又不痛苦,最好是被鬼子狙擊手打中,頂多掙扎個兩分鐘就死了。不用像我這樣受折磨。”
如果說《血戰太平洋》讓人感覺不夠豪勇,充滿了過多挫折與沮喪情緒的話,那正是它的最大意義所在。它更多想告訴我們的是,除了敵人的槍彈刺刀,戰爭更是從惡劣的天氣、飲食、住宿和心理崩潰等各方面摧毀人的地獄。如果說斯巴隆是超級猛男,那麼萊基更是,一個被死亡恐懼折磨出尿床、為後方愛人所牽掛卻又去直面死亡的人,才叫真正的猛男。
回覆列表
未曾觀看,不做點評!但做為戰爭類電視劇,主題一定要鮮明。格局一定清新。價值觀一定要分明!內涵一定要飽滿!層次一定要遞進。主旨一定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