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一鶴46
-
2 # 球狀爆米花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更喜歡另一種說法:懂得越多,就會發現知道的越少。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本來開開心心在魚塘裡划著獨木舟,日子過得怡然自得。突然有一天有個人跟你說有一片更廣闊的水域讓你去飆船,你一聽,那可好,正閒著慌呢。於是就樂呵的跟著去了。去了發現是一片看不到頭的海洋,身邊還全都是巨輪!瞬間世界觀就崩塌了,就會發現原來這世界有太多的東西你是沒見過的,會覺得自己太無知,也就是“知道的越少”的感受。
-
3 # 零售網際網路
對於此事,其實是一個哲學問題。
常識肯定是知道越多,懂的就越多。
至於,題主的問題,其實是知道越多的人謙虛的說法。
知道越多這個問題,分兩種一種是在某個領域進行很深入的研究,很專業,所以知道的多;另一種是在很多事情上都略懂,萬事通型別的。不管哪一種,其實,都是比普通人知識面要深一些。
舉個例子,我曾經也練書法,最開始,練得有點進步,就飄飄然,覺得已經不錯了,當有機會加入到一個書法群裡時,才發現,自己有多渺小,那些大神們,將歐陽詢的字寫得幾乎一模一樣,但他們還覺得神不像,對我來講,那是一模一樣啊。自此之後,我才知道,真的是越到一種境界,越瞭解更深的東西,越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達到極致地,只能不斷去完美。如何認識這句話無論上面哪種情況,越有知識的人越謙虛,對知識越敬畏,當他們對某些或很多領域深入去研究後,發現不管哪個領域,要想知道終極結果,是遠遠不可能的。
在任何事情上,知道越多的人越想達到極致,而往往,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他們來說,很多事情的結果是沮喪的,因為,不管怎麼努力,都不會有終極結果,只要再向前,就還有進步的可能。
因此,對一個事情越是研究精深,就越知道,自己對於這些領域的研究,還太少,根本不可能達到終極。所以,他們自己很謙虛地認為:知道的越多,就懂得越少。
儘管他們比常人已經知道的太多了,但對於知識的海洋,他們只瞭解到了大海的一滴而已。
-
4 # 劉薄士
我們小學時候就讀到很多名言,
譬如“學海而無涯,此生而有涯”,
還有“學海無涯苦作舟”,
那時候真是懵懵懂懂的。
稍長大後進入中學,
那時候又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其實還是知之甚少。
後來,進入了大學,
各路高手四方雲集,
從同學到教授,
你開始有些恐慌,
開始當個海綿,
最牛B者如雷軍,
兩年學完四年的全部課程,
而且還大部分都是A。
等你參加了工作,
踏入了社會,
開始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
你發現社會更是一本大書,
你想過的可能幾千年前幾百年前古人都想過,
你想到的解決辦法人家都已付諸實踐,
於是,團隊學習、終生學習的理念,
你也開始接受了。
你拼命的讀書,
經史子集來者不懼,
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成功學品牌學管理學五讀俱全,
你的時間總是有限的,
各種理念各路大師各個高山,
在你的腦路里迴轉爭鬥,
你迷惑了你糾結了。
可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
你接觸的各色人等更多,
你解決的實際問題越來越多,
那些沉積在你腦路中的疑問開始消散,
你有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跟方法論。
可是,世界總在變化,
最不變的也只有變化,
我們的體力與精力總是有限的,
這時候,你發覺你追不上資訊和知識更新與進化的速度,
但是你內心更加安寧,更加堅定了,
你也終於明白了,人生有涯,你知道越多,懂得越少了。
-
5 # 正道英語大貓
對於某項知識或者技能的掌握層次有5個:知-懂-用-熟-化。
由此可見,知道並不等於懂得。這5個層次其實就是一個精進的過程。
先知道,然後理解,進而運用,然後用熟,最終內化。
而理解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需要強大的思維基礎,也需要時間,更需要專注。而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知道得多,往往意味著用於理解和實踐的時間就少,這裡挖一下,哪裡鋤一下,結果就是看似都知道,但真懂的並不多。
但是知道多懂得少並不見得就是壞事,因為理解力是需要有認知廣度做基礎的,均衡好知識技能的廣度和深度,保持對新知的好奇和學習,同時聚焦自己的努力方向做一個斜槓人士也是很愜意的。
回覆列表
人這一生中,需要了解各種各樣的事物,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雖然如此,你總會遇到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沒有解決過的疑難。即使懂得的再多,知識再豐富,相對於浩渺無窮的世界來說,所知道的也不過如滄海水之一滴,森林中之一葉,會覺得窮盡一生,不過學得一點皮毛。
無知者無畏,博學者多謙虛,正是此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