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花落盡紅顏依舊
-
2 # 南風西洲
漢服和古裝的區別我之前貌似有回答過這個問題。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它經歷幾千年的變化。服飾各式各樣,不同朝代的服飾形制、材質和顏色都有要求。
相對於古裝,這個是現在人根據視覺效果進行設計的,比如遊戲、影視和攝影等。這一類衣服就要做古裝,古裝是根據設計師個人喜好進行裁剪,形制、顏色、材質都是根據其使用價值來決定的。
-
3 # cm西瓜花花
首先古裝是指中國古代的服裝,漢服是指漢族人民的服飾。比如滿漢,是兩個不同的名族。漢服,在這裡就指的是漢族的服裝。而古裝就是滿漢服裝都可以代指的。
而他們材料也個不相同:古裝的材料是有各種各樣的,然而漢服的材料僅僅只有幾種,漢服用料多會選用棉、麻、棉麻混紡、提花緞、織錦緞或者絲綢等。
然而漢服的特點是,漢服是根據漢民族的傳統制作出來的服裝,所以說樣式上結合了漢民族的文化,顯示了漢民族的特色。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叫華服,漢衣冠。
漢民族舊稱華夏民族,傳統古籍的觀點一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繫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那時天下的黎民百姓(包含所有民族),都穿的是始祖黃帝所制的衣裳,也就是華服,漢服。
周朝制定服飾體制,《周禮》中有半篇拿來介紹服飾的,漢文化中,禮儀佔主要地位,而禮的外在表現就是服飾,衣冠不整被稱為沒禮貌,秦作為周的諸侯國,服飾來自周朝。
之後漢承秦制,晉,隋唐,五代承漢制,宋承唐制,明則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服飾文化一脈相承。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華夏文明,服飾在明末已斷,儀禮樂制也隨之而去,華夏不知在何方?
僅剩的語言文字,在歷史中艱難的倖存下來,成為華夏文明唯一的歷史見證。
不然也會同其他三大古國一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是無比的感嘆。
之所以能稱為漢服,必須是服飾有繼承,漢人改良也是要發自內心接受,而不是外族入侵強加給的。很明顯滿清服飾既沒有傳承,那是滿族服飾,又不是漢人自願接受,而是外族強加給的。
還有改良的滿族馬褂(唐裝),旗袍(改良滿族旗裝),無繼承關係。
現在的西裝,也沒有繼承,而且也不是漢人自願,是漢人不穿西裝,就會讓人看不起。
以上兩種都不可稱為漢服的。
漢服雖是古代先民所穿,但今人有穿著,道士,僧人仍著漢服,在滿清也只有儒人被廢,禁穿漢服,儒從而釋道不從,所以漢服萬不可稱之為古裝。
就像漢字一樣,古人在用,今人仍然在用,不可稱為古字而稱呼漢字一樣。
現在意義上的古裝,更多的影視劇中的服裝,那些大多可不能稱為漢服,漢服乃是先民所設計,穿過的,而不是為影視表演用,而影視劇服飾大多都不考究,形制大多錯誤,而且還加入許多現代時裝元素,為了表演效果,刻意誇張,又豈是漢服?
但現在影視劇越來越考究了,嚴格考據,比如《女醫明妃傳》中所用明朝服飾,就很講究。《長安十二時辰》中所用唐朝服飾,那是中國裝束復原小組所製衣裳。
而早期的漢服,也是模仿影視劇服飾,未有許多考據,我們稱為時代的眼淚,包括魏晉風的仙女服,以漢尚華蓮為經典的仙女服。最初就是做的一批魏晉風骨系列的服飾,就是用來古風寫實,和影樓裝作用差不多,但不是按漢服來賣的。因為很飄,很仙,銷量比較好,才火了起來。但形制參考的是港臺影視劇,歷史中末見蹤跡,所以大多數認都不承認魏晉風服飾為漢服。
舉例:真正魏晉制/晉襦,則製衣參考甘肅花海畢家灘26號墓出土文物,據考據,魏晉南北朝襦裙男女差別不大,款式基本相同,用顏色區分。
魏晉制漢服,來自重回漢唐的東君。
所有的漢服,都是建立在考據上面的,漢服必須是先民所設計,所穿的服飾,不是來自商家自創。雖然我們並不是當時人,當時所穿是何服飾,也不太清楚,只能透過考據來驗證。
比如:漢制漢服,曲裾袍就是這樣的,商家自創的曲裾袍就是不符合形制,而懷谷居的馬王堆復原款,則形制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