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遊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曆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曆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十、吃糕吃麵
農曆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麵。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遊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曆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曆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十、吃糕吃麵
農曆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麵。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