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統從1967年以色列海軍艾略特號驅逐艦被擊沉後開始構想規劃,美國從以阿戰爭與其它途徑確定蘇聯有著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如果是由潛艦發射,水面艦獲得警告的時間大幅縮短。因此從1968年開始研究防禦導彈的艦載裝備,火控系統發包給休斯電子,而防禦武器將與海麻雀防空導彈任務互補。第一套技術演示的密集陣快炮在1970年代於新墨西哥的白沙實驗場進行,1973年原型密集陣快炮裝設在金恩號驅逐艦(英語:USS King (DDG-41)),在1973年8月至1974年3月實施測試。海軍在計劃初期對該系統表示疑慮,因此到1974年7月才增購了6座原型密集陣進行更復雜的作戰測試。1974年11月,密集陣快炮安裝在一艘報廢的艾倫·M·桑拿級驅逐艦阿爾弗雷德·A·坎寧安號驅逐艦(英語:USS Alfred A. Cunningham)上,以各種美軍現役導彈對密集陣快炮進行實際作戰評估。1976年,一套密集陣快炮安裝在薛曼級驅逐艦上,檢測在電磁干擾狀態下密集陣快炮的追蹤和搜尋雷達操作的可靠度。
這張圖片可能是近防武器系統的第一張圖片,拍攝於1973年。
這是美國驅逐艦USS King(DLG-10)。注意她在她的船尾上攜帶20毫米密集陣近防系統原型。這個原型同今天的密集陣系統外觀上已經非常接近,但是火龍和計算機系統差異巨大。
該系統從1967年以色列海軍艾略特號驅逐艦被擊沉後開始構想規劃,美國從以阿戰爭與其它途徑確定蘇聯有著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如果是由潛艦發射,水面艦獲得警告的時間大幅縮短。因此從1968年開始研究防禦導彈的艦載裝備,火控系統發包給休斯電子,而防禦武器將與海麻雀防空導彈任務互補。第一套技術演示的密集陣快炮在1970年代於新墨西哥的白沙實驗場進行,1973年原型密集陣快炮裝設在金恩號驅逐艦(英語:USS King (DDG-41)),在1973年8月至1974年3月實施測試。海軍在計劃初期對該系統表示疑慮,因此到1974年7月才增購了6座原型密集陣進行更復雜的作戰測試。1974年11月,密集陣快炮安裝在一艘報廢的艾倫·M·桑拿級驅逐艦阿爾弗雷德·A·坎寧安號驅逐艦(英語:USS Alfred A. Cunningham)上,以各種美軍現役導彈對密集陣快炮進行實際作戰評估。1976年,一套密集陣快炮安裝在薛曼級驅逐艦上,檢測在電磁干擾狀態下密集陣快炮的追蹤和搜尋雷達操作的可靠度。
直到1977年密集陣系統才能達到海軍所需要的標準,生產於1978年開始。密集陣系統今天仍在生產,儘管它越來越多地被rim116短程導彈系統補充,但這種系統仍舊具備在現代海戰中發揮自己的能力。
也許你對上面美軍金恩號的編號有疑問,我解釋一下。金恩號,最初編號dl10,安裝測試密集陣的時候已經改為dlg10。1975年改為ddg41。這艘船為密集陣系統做了巨大貢獻,但是實驗完了,系統就拆了。一直到1992年退役,他也無緣密集陣近防系統。
密集陣快炮火炮和雷達整合在同一個炮座上,頂端標誌性的白色護罩內為雷達裝置,其白色圓桶狀的外形也常被暱稱為R2-D2,源自電影《星際大戰》裡一個知名的機器人。設計上密集陣快炮可進行全自動防禦,即給定目標的資料後,就可以完全靠內建的雷達搜尋、追蹤、目標威脅評估、鎖定、開火;密集陣快炮的炮口可以以每秒126度的速度水平移動、垂直移動則是每秒92度,大部分狀況下可以在1.5秒內將炮口對準目標方位。密集陣炮座的面積佔5.5平方米,安裝不必在甲板上挖洞,只需要確保安裝的甲板位置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且可供應電力與冷卻線路即可,具有安裝容易的優點。
密集陣快炮的供電為440伏特/60赫茲三向交流電,搜尋狀態時需求電力18Kw、追蹤狀態時需求電力70kw。密集陣快炮內部的電子系統採用液冷式冷卻,需要由船艦供水,在全系統運轉時每分鐘需要31.75升的冷卻水,在供水泵故障下密集陣快炮內部的電子零件仍可繼續維持30分鐘運轉。
密集陣系統的遙控操作檯設置於艦橋內,每個控制檯最多可控制四組密集陣系統,可進行目標分配與監控等工作。另外,每套密集陣系統都有一個各自獨立的本機控制檯,一般設置於密集陣系統附近的抗震艙室內,負責控制該套密集陣系統的運作,可作為遙控操縱檯失效時的備援。兩種操控臺也能一起使用。一般配置三名操作人員,一名射手,兩名裝填手。
但相對的,密集陣系統“單打獨鬥”的特性也是個缺點,只倚賴自身的雷達火控系統進行接戰,與艦上其他系統沒有協同互助。即使艦載雷達已經精確捕捉並鎖定目標,密集陣系統解除保險後仍然必需重新以自身的雷達進行空域搜尋,不僅多浪費時間,也增加了漏失目標的可能性,且密集陣快炮也無法從敵友辨識系統得到支援資訊,因此一旦啟動密集陣快炮就是敵我不分攻擊目標。此外,受限於載臺的限制,密集陣系統的雷達只能與機炮共用同一個迴旋/俯仰角,無法獨立執行廣域搜尋,因此係統開機後只能一次攻擊一個目標。這個缺點在近年來已經藉由和神盾戰鬥系統進行整合而獲得不小的改善。
密集陣自80年代開始在原始型號MK15基礎上,衍生了MK15 block1,block1a,block1B等多種型號。最新的美國近防武器系統rim112,海公羊,其實就是在密集陣基礎上衍生而來。載臺和雷達火控系統,和MK15有很大的繼承性。
2000年,美軍利用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基座來開發鐳射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直接以鐳射光束摧毀來襲的空中或水面目標。2011年4月8日,美國海軍利用保羅‧佛斯特號防衛系統測試艦(SDTS)在外海成功進行了海用高能鐳射武器(Maritime Laser Demonstrator,MLD)的測試,這套整合於密集陣系統炮座的鐳射武器成功擊毀一艘距離1英里外的摩托快艇。
此外,雷神公司本身也自費研發雷神鐳射區域防衛系統(Raytheon Laser Area Defense System,LADS),同樣採用密集陣系統的炮座,可以部署在地面單位。2014年,美軍在龐塞號船塢登陸艦上實裝了LaWS鐳射武器系統,可用於反制無人機、導彈和水面艦艇。
很顯然,密集陣這種近防系統,還會在未來透過各種演變型號,和我們繼續一起存在下去。我們仍然要對這種存在了40年以上的防禦系統,做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