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用名

    《傳習錄》是弟子們(學生們)探究道問學向先生(導師)請教的摘錄內容…

    ————————————————

    【原文】先生(是王陽明)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來?”

    •曰:“最是。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飢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

    為學大病在好名,是何故?

    (學:是指認識天則規律,掃除情緒私慾:還事物本然面貌迴歸根本問題,沒有絲毫人慾之私附加間雜於事物本身而扭曲了判斷;無私則能正確直致問題根源判斷問題。)什麼是人慾:好名、好色、好利皆是人之私慾與事物本身無關;名、色、利之萌動皆私從而影響事物真正問題受扭曲判斷而失誤!

    所以王陽明說:為學…大病就是現代的專家學者們的通病=學之目的是為了名與利,而不是學題探索之究?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王陽明說:為學識的大病根在於人慾之好名聲譽。

    •薛侃說:“從去年之前我自認為此毛病已經很輕,由此精細覺察,才知道仍然在而全未盡之。豈止必須務實對待不外去為人為事。只聽聞他人稱譽而歡喜,聽聞譭譽而鬱悶,這就是好名之病發作起來了。

    •曰:“最是。

    先生說:“講得很對。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飢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先生說:名聲與實事來相對。務實事之心重且篤行一分,則務名聲之心減輕一分。全是務實事篤行之心,即全無務名聲之心。(此消彼長)若務實事之心如飢餓之篤行求食,渴之難耐求飲,全是真切篤實行為哪裡會有工夫去理會好名聲譽?”

  • 2 # 古代哲學思考

    真正說這句話的並不是王陽明,而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在《憲問》中就批評當時的風氣: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只是不想相距將近兩千年之後的王陽明,提出了同樣的說法,可見,這種”為人“之學並非是如今的不良風氣,而是自古就有的。

    先生(王陽明)曰:“為學大病在好名。”——《傳習錄》

    有說法,中古自古有兩個半完人,一是孔子,一個王陽明,還有半個算曾國藩。古語云“人無完人”,可見得這稱號的人是被何等尊崇。也就是這樣兩位大賢,說出了意義相同的話,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是對自己所在時期學習與修養背離的風氣的批評和諷刺,”為己“就是做學問為了自己;”為人“的意思就是做給別人看的,用學問裝飾自己以向別人炫耀。王陽明所說的”好名“,是對做學問者的挖苦和諷刺,也是對孔子的評判的一種補充。

    也許正如孔子而言,上古時期的人確實是在為自己修習學問,鑽研知識,但是在那之後呢?那種聖賢時期早就不復存在了。

    古人尚且如此,時至如今,又是何等狀況呢?

    有過之而不及吧。這是一個個性消失的年代,講”潮流“,談”主流“,從生活、學習,甚至審美、事非,都會有一個標準的模板。捫心自問,學習是為什麼?生活是為了什麼?為什麼網紅大受追捧?

    許多人是為了名利錢去鑽營,還有那些千篇一律的面孔,可怕的網路暴力……孔子和王陽明的時代尚且不屑時人”為人“”為名“的追求,如果這兩位生活在現在,只怕這兩位是要傷心透頂了。為什麼現在很少出真正的大師?一方面是標準的流失,一方面也是現代人對於”學問“缺少應該有的最起碼的尊重吧?

    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知識、經驗甚至從未過時過,尤其是如今時代切莫忘了古人的教誨。”做好自己“一直都很難,但是,不能放棄,不是嗎?

  • 3 # 東方國學

    王陽明是宋代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心學派的開創者。

    王陽明曾經說過,為學最大的弊病就是有的人在做學問過程中去追逐名聲。

    那麼接下來他的學生就問了:很多讀書人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稱讚,聽到詆譭、說壞話就心情壓抑,是追逐名聲的病在發作嗎?

    王陽明說:是的。名聲與實在是相對應的,務實的心念加重一分,那麼務虛名的心就減輕一分。如果全是務實之心,那麼就完全沒有追求名聲的心。務實的心大概就是飢餓的人尋找食物吃,渴的人尋找水喝,怎麼能還有時間去追求外在的名聲呢?

    王陽明的心學大家都有所瞭解,在他的心學體系內,一切問題都源之於心,也就是心中意念的發動,這種意念體現在行動之中,就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影響。

    那麼對於讀書這件事情。古代的讀書人有的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這種人比較純粹,在書本身之中發現了樂趣;有的是為了功名利祿而讀書,也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封妻廕子,福澤後代。

    第二種人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把讀書當成一種工具。

    王陽明在這裡主要指的是第一種人,我們都知道,無論古代還是當代,越是清高的讀書人,內心就越是孤獨,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們的思想,雖然書中自有妙處,但書畢竟不是活人。實際上這種人是非常渴望別人的追捧的,他們不是為了名聲而追求名聲,而是為了得到人們的認可。

    所以,王陽明的意思是,讀書就是為了思想而讀書,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承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鯨和座頭鯨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