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文化牆
-
2 # 狍裡狍氣
大多都是青銅做的。
根據《考工記》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製造的青銅兵器的工藝十分的精湛,許多剛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武器都鋒利如新。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劍身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劍身上還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在春秋末期,人們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戰國末期,南方楚國跟北方三晉都開始用鐵製兵器裝備部隊了。
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藝術的發展,兵種多樣性決定了士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種多樣的。按照長短可以分成長兵器和短兵器,戈、矛、戟、殳、鉞、鈹等這類屬於長兵器;劍這樣的就屬於短兵器。除了長短兵器外,還有拋射武器,比如弓弩;攻守城武器,比如雲梯、巢車,但大多都是青銅製作。
-
3 # 紅色迅猛龍
好的,那就單說戰國時代。
戰國時著作《考工記》中記載: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之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翻譯一下:
鐘鼎之齊:銅86%錫14%
斧斤之齊:銅83%錫17%
戈戟之齊:銅80%錫20%
大刃之齊:銅75%錫25%
削殺矢之齊:銅71%錫29%
鑑燧之齊:銅67%錫33%
當然,這只是一家鍛造之法,還有少錫多鉛的青銅兵器,還有錫鉛各半表面鍍鉻的青銅兵器。鑑別之法是:錫多發亮,鉛多發暗。
下圖分別是鍊銅爐,多錫青銅矛,多鉛青銅劍。
-
4 # 東華談古今
從目前考古情況看,戰國時期的武器以青銅為主。劍,作為一種短兵器,在戰國眾多兵器群中數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記載,紹興城東南的鑄鋪、上灶、下灶等地,為越人鑄劍的寶地。解放後,在紹興市區已先後出土了數十柄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柄柄造型美觀、質地堅硬,它們雖在地下長埋兩千餘年,卻仍寒光逼人。著名的越王勾踐劍(見下圖),經分析,其劍身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劍身上還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可以說,越國青銅劍的製造,代表了當時世界青銅文化的最高成就。
另外,現代考古也發現,戰國時也有很多鐵製兵器。楚國、燕國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以鐵器為主。中國現在已經考古出土的戰國鐵劍有很多,出土區域覆蓋大半個中國。在河北易縣出土的燕國鐵劍已經達到了今天高碳鋼的硬度。 專家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對鐵的生產和鐵器的製造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
5 # 卓然堂
戰國時期的兵器以青銅為主,鐵器為新興兵器種類,但工藝尚不成熟,普及程度也不高。
青銅兵器鑄造工藝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巔峰,眾多歷史名劍均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而戰國時期的雙色劍,是當時科技含量最高的兵器。雙色劍是使用兩種成份不同的青銅合金,複合製作成一把劍。近年來研究者以金相分析,測定出劍的中脊青銅含錫較低,故韌性較好,而兩刃的青銅錫含量較高,故更為鋒利。這種鑄劍技術複雜,一把劍要經過多次鑄造才能製成,代表了當時青銅鑄劍的最高水平。
目前所知存世雙色劍極少,大約在十把以內,帶銘文的僅有越王州句複合劍一把。複合劍目前所知均為戰國劍,多為吳越劍。雙色劍製造時期短,使用範圍較小,存世稀少,為稀世珍品。
一些王侯用劍,以金為柄,鐵為莖,青銅劍身,多種金屬合鑄,是當時兵器材質多樣化的嘗試。
分享幾件海外藏戰國兵器。
1-3. 戰國鑲玉銘文雙色劍;
4. 戰國青銅矛;
5. 戰國青齒援鐮狀銅戈;
6. 戰國鏤空虎紋青銅戈;
7. 戰國金柄鐵莖青銅劍;
8. 戰國錯銀格紋青銅短劍;
9. 戰國鏤空虎紋青銅短劍。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的時候的武器大部分用青銅。當時青銅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的巔峰。開始邁向鐵得冶煉。軍網椅配件為愛好。也有弓弩為後。是沒有大部分佩戴葛矛等武器,他們的頭大部分是用青銅而冶煉。。
春秋時代,諸侯紛爭。劍,作為一種短兵器,在越國眾多兵器群中數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記載,紹興城東南的鑄鋪、上灶、下灶等地,為越人鑄劍的寶地。“吳戈越劍”名重一時,譽滿海內外[1] 。
而且也反映了越國匠師們掌握這一工藝的嫻熟程度。“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光”的讚歎。春秋戰國時期,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等社會上也盛行佩劍的風氣,不僅軍士佩劍,而且貴族、官吏亦佩劍。君王以佩劍為愛好,除護身外也常作為禮儀上的必佩之物。在紹興市區已出土了數十柄,柄柄造型美觀、質地堅硬,它們雖在地下長埋二千餘年,卻仍寒光逼人。可以說,越國青銅劍的製造,獨具特色的越國青銅文化的最高成就。紹興博物館展出的七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質地精良,造型各異。其中的一把平脊劍,通長42.2釐米,劍身寬3.8釐米,劍格飾有香草虺紋,劍首滿飾斜方格紋,莖上鑄有兩週凸箍,箍上鑄有橫豎相間的條紋,劍鋒留有明顯的淬火痕跡,似未經使用,擬為越軍將士殉葬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