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g無恨生
-
2 # 影迷K
因為問題沒有標明是1957年呂美的十二怒漢,還是之後的翻拍版本,這裡就1957年的原版簡單聊兩句。
這部電影的優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導演和演員的精彩表現。
這部電影從頭至尾只有一個場景,理論上場景越少越難通過服裝、道具、光線等輔助手段去塑造角色。而在單一場景中完成群像塑造就更是難上加難。
但在這部電影中,十二位性格各異的角色在一間小小的休息室裡,沒有道具去放大他們的情感,也沒有特別的光影去幫助他們釋放情緒,僅僅通過最本質的,舞臺化的表演來完成每一位角色的塑造。而本片的剪輯也十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導演對敘事節奏的把控也恰到好處,讓觀眾既不會被十二種聲音逼得喘不過氣,也不會在輪流發言的過程中失去興趣。
第二,堪稱經典的劇本。
《十二怒漢》的劇作十分適合在劇場作為話劇演出,事實上很多國家的不同劇團也編拍過不同版本的話劇版《十二怒漢》。而在電影中,單一場景、線性敘事意味著難以用蒙太奇來營造氣氛和製造懸念,那麼一切都只能靠劇作本身的力量。《十二怒漢》的確有這份力量,劇本本身是非常經典的三段式戲劇結構,觀眾的情緒隨著討論進入不同階段,也從旁觀者過渡到參與者,直至最終真相大白的高潮。所謂戲劇張力,在這部電影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第三,極高的思想性。
這部電影的劇本除了有著教科書級別的情節安排以外,其本身對陪審團制度的討論也是它能獲得如此崇高地位的原因之一。限於篇幅我不會長篇大論何為陪審團制度再贅述其優劣。我只問一個問題,大家就能感受到影片中陪審團制度最初的爭議。
我們看到這部電影中得12名陪審員,在陪審團制度下,為了貧民窟少年的清白人生付出瞭如此的努力,最終探尋到了真相,得出了無罪的結論。
可是,如果沒有最初的一票反對票,如果沒有8號陪審員的堅持,這項制度還能否帶我們見證真相呢?
所以看上去揭開真相的是陪審團制度,但實際上,是8號陪審員的善良、執著、冷靜和智慧給了真相現身的可能。而這項陪審團制度,不能保證在每一間小休息室,在每一場庭審中都有類似8號陪審員一樣的角色出現。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查詢,我就不再贅述了。
《十二怒漢》並非陪審團制度的擁躉,而是以貧民窟少年一案批判性地將陪審團制度的優劣,和在法律與人權的邊界展示給觀眾。呼籲人們重視自己手中的一切權利,也正確對待自己的義務。法律也有無能為力的地方,在那些地方,我們能夠依靠的只有善良與智慧。
-
3 # 六哥江湖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至今仍位列第7名。實際上,如果你事先看過俄國版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集合了12位俄國老戲骨)以及中國版《十二公民》(集合了12位北京人藝演員),你會覺得這個堆滿特寫的版本真是樸實無華乃至土得掉渣,尤其是每當有陪審員發表了什麼不受待見的言論(比如3號陪審員載入史冊的“他就是做了!他就是做了!怎麼你們都看不出來呢?”),其他陪審員就會齊刷刷地擺出這樣一副殿堂級的QQ表情:
看完電影后,我首先想為演員的演技和整個團隊的製作鼓掌,這的確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在裡面我體會最深的就是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只要有合理的懷疑,就不能判定嫌疑人有罪,有罪的反面不是無罪,而是無法證明其有罪。
為了更好的寫下我的觀後感,我初步瞭解了一下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在刑事案件中,陪審員裁決必須得到全數同意通過,在民事案件中,一般只要求簡單多數通過。如果刑事案件中的陪審團無法就裁決達成一致,那麼法官會宣佈該案為流案,重新組建陪審團進行審判。文中的屬於刑事案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從一開始一定要全票通過才能離開密會室。
設定這個陪審團制度,不僅是因為防止法官一定意義上的主觀偏向,這更可以體現出對生命價值的崇高追求。12個人有權通過表決有罪或無罪,影響著小男孩的命運,如果他們都認為有罪,則小男孩將會被判決,而他們如果有合理的懷疑,案子就得重新稽核。影片的主人公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十一比一,在這種絕對性壓倒的劣勢下,他還是舉起了自己的手,它不是為了要說服誰,他只是秉承著對證據,對事實的追求,對生命的崇高敬意而提出合理的懷疑。
這裡面我不想說一下當年著名的辛普森事件,他贏得了這場訴訟當然得力於他的夢幻辯護團,但是隻要沒有空子,他們當然就鑽不了空子,能贏的關鍵還得是警方的重大失誤。因為檢方提出的證據漏洞百出,最後被檢方指控,洛杉磯市警署刑事實驗室裝置簡陋,管理混亂,檢驗人員缺乏訓練,沒有按照正常程式採集現場血跡。由於證據樣本處理不當,所以檢驗結果令人生疑。
如果,我們不對這些證據進行合理的分析,提出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很有可能因為主觀臆斷而成為殺人選手,儘管在這些案件中,我們認為證據已經很明顯了,但是隻要覺得證據不確鑿,就得指出來,只有程式的正義才有可能實現結果的正義。就像電影裡看的,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男孩就是殺死他父親的凶手,如果男主人公沒有對證據進行合理懷疑,最後把男孩送上電椅,這不僅是對真相,正義的一種蔑視,更是藐視了法律,生命,尊嚴,人權的價值。
這部電影也警示了我們,要永遠有理性的思考,永遠保持對真相追求的決心,不蔑視生命,尊重法律,尊重人權,尊重他人的尊嚴,不因為自己的偏見而聽不見合理的懷疑,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
4 # 90後滬漂小張
12個男人坐在一起,決定一個少年的生死。95分鐘內完美詮釋所有人物的性格、出身、態度、立場,完全看不到任何時間跨度。
影片在演技上可謂是精妙絕倫,不單單是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有著剛直不阿、有理有據的紳士形象,李·柯布飾演的三號陪審員的表演也相當精彩,雖然在戲劇衝突這塊,他飾演的角色更接近於反面,但是柯布的演技卻征服了觀眾,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偏執和武斷的危險,這一人物性格無疑在質疑法律執行過程中的疏漏。
在細微處,影片亦有可取之處,比如影片中的天氣是炎熱的夏天,而十二個陪審員都在密閉的會議室中商議,那種因為案件和觀點衝突而帶來的焦躁感和不安,都與天氣的炎熱相當益彰。
-
5 # 木子千軍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
在這部電影中,十二位性格各異的角色在一間小小的休息室裡,沒有道具去放大他們的情感,也沒有特別的光影去幫助他們釋放情緒,僅僅通過最本質的,舞臺化的表演來完成每一位角色的塑造。而本片的剪輯也十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導演對敘事節奏的把控也恰到好處,讓觀眾既不會被十二種聲音逼得喘不過氣,也不會在輪流發言的過程中失去興趣。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在刑事案件中,陪審員裁決必須得到全數同意通過,在民事案件中,一般只要求簡單多數通過。如果刑事案件中的陪審團無法就裁決達成一致,那麼法官會宣佈該案為流案,重新組建陪審團進行審判。文中的屬於刑事案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從一開始一定要全票通過才能離開密會室。
設定這個陪審團制度,不僅是因為防止法官一定意義上的主觀偏向,這更可以體現出對生命價值的崇高追求。12個人有權通過表決有罪或無罪,影響著小男孩的命運,如果他們都認為有罪,則小男孩將會被判決,而他們如果有合理的懷疑,案子就得重新稽核。影片的主人公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十一比一,在這種絕對性壓倒的劣勢下,他還是舉起了自己的手,它不是為了要說服誰,他只是秉承著對證據,對事實的追求,對生命的崇高敬意而提出合理的懷疑。
這裡面我不想說一下當年著名的辛普森事件,他贏得了這場訴訟當然得力於他的夢幻辯護團,但是隻要沒有空子,他們當然就鑽不了空子,能贏的關鍵還得是警方的重大失誤。因為檢方提出的證據漏洞百出,最後被檢方指控,洛杉磯市警署刑事實驗室裝置簡陋,管理混亂,檢驗人員缺乏訓練,沒有按照正常程式採集現場血跡。由於證據樣本處理不當,所以檢驗結果令人生疑。
如果,我們不對這些證據進行合理的分析,提出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很有可能因為主觀臆斷而成為殺人選手,儘管在這些案件中,我們認為證據已經很明顯了,但是隻要覺得證據不確鑿,就得指出來,只有程式的正義才有可能實現結果的正義。就像電影裡看的,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男孩就是殺死他父親的凶手,如果男主人公沒有對證據進行合理懷疑,最後把男孩送上電椅,這不僅是對真相,正義的一種蔑視,更是藐視了法律,生命,尊嚴,人權的價值。
影片在演技上可謂是精妙絕倫,不單單是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有著剛直不阿、有理有據的紳士形象,李·柯布飾演的三號陪審員的表演也相當精彩,雖然在戲劇衝突這塊,他飾演的角色更接近於反面,但是柯布的演技卻征服了觀眾,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偏執和武斷的危險,這一人物性格無疑在質疑法律執行過程中的疏漏。
在細微處,影片亦有可取之處,比如影片中的天氣是炎熱的夏天,而十二個陪審員都在密閉的會議室中商議,那種因為案件和觀點衝突而帶來的焦躁感和不安,都與天氣的炎熱相當益彰。
回覆列表
1957年,當西德尼·呂美特的《十二怒漢》在美國上映的時候,世人應該就意識到,這絕對是一個留名影史的作品。一個在封閉空間拍攝完成的懸疑推理故事讓當人大跌眼睛。在一年中最熱的一天裡,12個男人圍坐在一起決定著一個少年的死亡,短短的95分鐘內,伴隨著導演精湛的運鏡技術和毫無挑剔的懸念設定,奠定了呂美特在好萊塢稱帝的地位。從此之後,此類電影開始變得流行,拿近幾年類似的電影舉例,比如《完美陌生人》、《罪惡之家》。
從電影開始,編劇似乎就在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必須在95分鐘內把所有人物的性格、出身、態度、立場詮釋乾淨,並且還要寫出每一個人改變的過程。整個電影看下來,看不到任何的時間跨度,就好像一場發生在真實時空的直播。這功力有多深,怕是現在任何一箇中國編劇都無法複製。儘管中國改編版的《12公民》確實拍的不錯,但是往往從無到有的創作才是最艱難的部分。
除此之外,看看演員陣容,全TM是演技派啊。就拿主角的履歷來說說吧,亨利·萬達,兩次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次影帝,另外,在53屆的時候獲得終身成就獎。這閃亮亮的獎狀已經讓其他版本的(中國、俄國、日本)無法比擬了。亨利·萬達在電影裡飾演的是那個舌綻蓮花,用一人之力說服所有評審,最後挽救了孩子生命的男人。其他人,包括馬丁·鮑爾薩姆、李·科布等等,都是紐約最棒的演員。感謝他們的演技,在這95分鐘內,他們吸著雪茄,汗流浹背,說著粗話,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司法機關而憤怒不已。
不是每一個原版都可以被超越,但《十二怒漢》絕對不在這個名單上。原版強大的製作功底已經把後面所有的版本限定死了,你只能講述一個在封閉空間內完成不可能任務的故事,除此之外其他編劇能做的似乎就是把它變得本土化一點,比如中國版的《十二公民》改成了,為了幫助孩子順利通過司法考試的家長被學校要求進行模擬法庭。儘管日本版在原版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裡,大家最初投的都是無罪,除了一個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但是人物背景的模糊和性格缺失讓這部本來可以令人眼前一亮的電影,在原作面前依舊暗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