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小謙
-
2 # 法蘭西is培根
首句給出答案:海鸚是遷徙鳥類,只有繁殖期上岸,平時生活在海洋裡。海鸚活得比較長,平均壽命超過20年。
海鸚跟企鵝長得很像,捕食方式和食物口味都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海鸚會飛。但海鸚不是會飛的企鵝,它跟企鵝的分支間隔還很遠,是一種海雀。
一年裡,海鸚的生活分成絕然不同的兩部分,一是繁殖期的4個月,在陸地上跟集體生活在一起。二是非繁殖期的8個月,在海洋裡獨自打拼。
陸地生活
春天來臨,4月到8月,海鸚回到陸地,在海邊懸崖上築巢養育小鳥。
在海洋裡時,海鸚灰土土的一點兒也不起眼,長著灰色的三角形嘴殼。到了陸地上,海鸚褪去灰色的嘴殼,長出一幅前面是橘紅色,後面是褐色的嘴殼,新換上的嘴殼不僅顏色鮮豔,還比舊殼要大一圈。美麗的顏色是為愛人準備的,希望它能喜歡。大了一圈的尺寸是為孩子準備的,在陸地生活的海鸚要去捕魚來餵食小鳥,嘴殼是它的武器。
海鸚是一夫一妻制,找到配偶後,夫妻倆在懸崖上築巢建立新家,然後每年都回到這個家裡養育下一代。海鸚很珍惜自己的家園,它們在鳥巢外面專門開闢一塊地方作為衛生間。小鳥不在鳥巢裡排洩,這樣能夠保護小鳥的羽毛不受汙染。一身密實的羽毛是抵禦冰冷海水的鎧甲,從小就被爸媽教導要好好愛惜。
海鸚一年只養育一隻小鳥,夫妻倆輪流去捕捉小魚來餵食孩子。海鸚跟其它鳥兒不一樣,它不會把魚吞下肚子帶回家喂小鳥。海鸚捉到的小魚全部叼在嘴裡,上顎的尖刺能卡住小魚。大嘴殼能帶回10多條小魚,最多的一次,一隻海鸚嘴裡足足叼住62條小魚。
海洋生活小海鸚的羽毛長全後,爸媽帶領它去海上練習飛翔、捕食。
海鸚身體沉重,沒法御風滑翔,只能扇動翅膀,靠體力飛行。它的速度很快,每分鐘能拍動400下翅膀,每小時能飛88公里。
夏天很快過去了,海鸚們的陸地上的集體生活結束了,要重返海洋。在陸地上,海鸚群居在一起,共同抵抗天敵,保護小鳥。到了海洋,海鸚分散行動,各自謀生。
海鸚是遷徙鳥類,跟其他遷徙鳥類不同之處在於,海鸚們沒有固定的遷徙路線,也不會集體出發。它們都是各自分開出海,連第一次出海的小海鸚都沒人帶領,只能自己探索一條覓食生存的路線。海鸚夫妻也不會一起出發,它們在海上走的路線各自不同。
沒有哺育小鳥的負擔,海鸚在海上的生活自由自在。只等到第2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再重返陸地投入集體生活。
最後多說一句,氣候變暖對海洋的影響很大,海鸚常吃的小魚小蝦大批死亡,海鸚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吃飽肚皮。如果在8個月的海洋生活中,海鸚沒有儲蓄足夠能量的話,到繁殖季節,產卵的質量下降,小鳥的存活率也隨之下降。海鸚的數量一直在減少,氣候變化對它們是個巨大考驗。
希望萌萌噠的海鸚能扛過氣候的挑戰,健康生活。
回覆列表
海鸚共有3個物種,分別是北極海鸚、角海鸚和簇羽海鸚。從外形來說,它們都有一張三角形的大嘴巴,喙上有一條深溝。它們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腳呈橘紅色,面部顏色鮮豔,像鸚鵡一樣美麗可愛。正因為此,人們稱它們為海鸚。
在冰島,海鸚是冰島的國鳥。
人們最熟悉,也最喜歡的是海鸚類似於企鵝一樣的姿態。它們都生活在寒冷地帶,並都有著“家門口老大爺散步”一般的姿態。並因為這種呆萌,賺翻了掌聲。
海鸚非常喜歡群居。但是事實上,大家熟悉的海岸上聚集的海鸚,大多數時間並不在岸上。它們平時都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把巢穴築在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的石縫溝中或洞穴裡,在這裡孵卵,養育幼鳥。
海鸚以細小的海魚來喂飼雛鳥。它們一次可以帶回很多小魚,有時可以超過一打。它們是將小魚含在喙中,而非反芻吞下的小魚。這樣可以讓它們花更長時間來獵食,並每次能帶回更多食物供雛鳥食用。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張經典照片,也就是海鸚銜著至少幾十條小魚的照片,正說明了它們的這個習性。
它們十分善於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捕食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
雛鳥於夜間出生。雛鳥出生後頭幾年都會在海上生活,到5歲才會回到其繁殖地。繁殖過後,所有幾種海鸚都會到海上過冬,一般會走到遠離海岸及較南邊的地方。
海鸚是非常忠誠的一夫一妻制。雙親一同孵化及餵養雛鳥。出生後6周內,幼鳥全靠其父母捕來的魚餵養,六週過後,小鳥開始單獨生活,身體變瘦,羽毛豐滿時飛到海上獨自謀生。
假如在捕食的時候遇到兇惡的海鷗入侵,海鸚鳥群會發出一片警告聲,隨後便成群結隊地盤旋而起,最後形成一個飛快旋轉的環狀隊形,採用“人海戰術”,使入侵者暈頭轉向,難以找到進攻的突破口,不得不採取“走為上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