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靈療愈三恩

    外面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射,也許你不喜歡他,是不喜歡他某些特質,是你自身擁有的、但你不喜歡的,他就是你的鏡子。

    詩人蘇軾拜會大師,互相交談中開玩笑,對大師說:“我感覺你像一堆屎”,以為大師會生氣,想不到的是,大師平和笑著說“我感覺你像佛”,蘇軾回到家很高興跟妹妹蘇小妹說起這事,蘇小妹說:“因為你的心中髒,看到都是屎,而大師的心中有佛,看到什麼都是佛”,蘇軾頓感慚愧。

    建議:以後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深呼吸三次,問自己的潛意識:為何不喜歡他?觸動到我內心什麼傷痛?這些東西要讓我學習什麼,才能讓我放下呢?

    祝願看到此文的有緣人,看到人世間都是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每個人都是充滿愛的天使!

  • 2 # 夜雨成詩的情懷

    既然不喜歡就不要在意他,那個人不為難你相互不干擾當沒看到,如果那個人為難你就減少接觸機會,不要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身上花心思,也不要想著怎麼去對著幹,因為那個人不值得,讓我們看破不說破,不要表現出來,要保持自己的涵養。

    推薦一個方法:斯德歌爾摩綜合症大家可能並不陌生,這是1973年就出現的一個心理現象,即受害者會對綁架者出現共情、同情還有各種積極情緒的現象,有時他們甚至會維護和保護綁架者。我們以往就當笑話聽了,但是這個方法實際上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在應對不喜歡的人身上。 因為強烈的情緒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也就是說,愛不會一直是愛,恨也不會一直是恨。他們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發生變化,而這個變化發生的條件就是看接觸頻率的高低。 我相信你生活中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很討厭的人,但是後來不僅不討厭了,甚至還喜歡上了。如果你有這種情況的話,那你不是一個特例的人,因為這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規律。 那麼把這個問題應用在應對不喜歡的人身上的話,就非常有操作性,只要你人為地創造更多的和討厭的這個人接觸的機會,那麼當接觸頻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症狀,最終消除對這個人的討厭。

  • 3 # 李橋怡

    心理學裡有一個專業名詞是:共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意思是,藉助對方的言行,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去理解他的內心想法。

    共情,不僅是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必備素質,更是每個人都必須修煉的品質。

    那麼,共情跟不喜歡一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來從不喜歡開始聊起。

    你為什麼會不喜歡一個人呢。往往是因為他的行為舉止不是你所期待的那樣,抑或是當你們言語溝通的時候,你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卻跟你有截然不同的觀點,甚至相對立的觀點。對立引起衝突,不喜歡就從這裡產生了。

    而不喜歡往往會被人們從點擴大到面,從不喜歡一個人對待某件事情的觀點,擴大到看到他本人就覺得討厭。比如,因為早餐吃西式還是中式的小小矛盾,發展到覺得對方簡直是兩個世界的人,然後對方的一切都開始看不順眼。到了這裡,恭喜你,已經成功的“不喜歡”某人了。

    那麼,如何用心理學去應對“不喜歡”呢?

    1.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你不喜歡一個人時,往往是因為你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設想對方的狀況,然後根據你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結論,從而發現與對方的結論或者行為不同,因此,你的內心產生了對與錯的衡量,當然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因此,不喜歡就產生了。

    相信你也看到了矛盾點,如果你無法跳出“自我”的圈子,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正確的理解對方。因此這就是矛盾所在。

    2.學會共情。

    在遇到分歧,或是當你因為某件事情開始對一個人產生“不喜歡”的感覺時,先讓自己暫停一下。不要急著去選擇對與錯,喜歡與否。你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價值判斷,放下自我,忘記自己過去的經驗,試著去問問對方/理解對方,言行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舉個例子,

    A來自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家庭美滿幸福,從小給A無微不至的照顧,A從小就在完整又健康,充滿愛與祝福的家庭長大,自身能量是比較足又很有安全感的。

    B來自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離異,只有媽媽帶他長大,但是媽媽忙於工作養家,以至於B從小就感受到了很多孤獨,很多困難也是自己來扛。因此性格敏感,對外界充滿了不信任。

    A和B是好友,有天兩個人一起出門,但不幸迎面來了一個疾風少年跌跌撞撞,不小心撞倒了A和B。A哎呀叫了一聲,趕忙站起來說了句,現在小孩真是瘋癲,還好沒什麼事情。B勃然大怒,一邊站起一邊衝著少年破口大罵。

    如果A只看到了B失控的反應與滿口髒話,可能就會對他心生厭惡,從而不喜歡他。但是,如果A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邏輯,去理解下B的處境,從小因為愛的缺失,不得不獨立面對一切,因此對外界都很小心翼翼。這時,你可能就不會對他的爆粗口生氣,而是更能理解,這一切只是他試著去應對這個小危機,去試著自我保護的反應。當A從B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件,A自然不會生氣,也不會覺得B是一個討厭的人了。

    3.只要你理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那麼就不會武斷的對某個人價值判斷了。

    “不喜歡”實在是太幼稚了,我們應該學著去理解和包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的寶寶總感到噁心,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