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到底是多少人?16個還是12個?

回覆列表
  • 1 # 奉天一葉

    當時,魯迅先生去世驚動了整個中國。據真實記載,有的名人去了,有的名人沒有去,去的名人是為了對先生的敬仰和告別。沒有去的我想除了鐵桿政敵,還有大多數心已經去了,如胡適先生。

    儘管被魯迅先生罵了很多年,不僅僅去說明胡適先生的大度,更應該說明以胡適先生為首的文壇大咖們對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壇地位的認可。

    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你碰到過,一個罵者一個被罵者兩顆心有過溝通?沒有溝通許廣平先生不會在魯迅先生去世後找過胡適先生一一為了魯迅先生的書籍出版。

    溝通的基石是胡適先生說過一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有去抬棺的名人,也有沒去抬棺的名人。

    胡適先生沒有去,但他的心去了,

    兩位中國文壇歷史上一位罵者和被罵者都偉大、都不朽。

  • 2 # 帝國的臉譜

    1936年10月19日,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因病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首先通知了魯迅的學生胡風,隨後,宋慶齡、馮雪峰等人紛紛趕來,經過幾個人一起商量,並徵得許廣平同意,擬定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名單,根據魯迅先生去世當天1936年10月19日上海《大晚報》所刊登的《魯迅先生訃告》上,治喪委員會成員13人名單,他們分別是:宋慶齡、蔡元培、內山完造、沈鈞儒、曹靖華、胡風、蕭叄、茅盾、史沫特萊、胡愈之、許壽裳、周建人、周作人。

    魯迅先生去世後,當天就移至萬國殯儀館,從10月19日到安葬的22日這短短4天時間裡,前來萬國殯儀館瞻仰魯迅先生遺容的民眾絡繹不絕。10月22日下午1時50分,魯迅先生的遺體從萬國殯儀館出發,送往萬國公墓安葬。根據魯迅逝世一週年紀念時,蕭軍撰寫的《逝世經過略記》和《逝世訊息摘要》二文記載,當時抬棺者16人,分別是:胡風、巴金、肖軍、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曹白、周文、歐陽山、聶紺弩、肖乾、陳白塵、吳郎西、張天翼、靳以。

    魯迅先生棺槨上覆蓋著“民族魂”旗幟,這16個民主人士和文藝界的翹楚,伴隨著“民族魂”的旗幟,抬著先生的棺槨,彷彿景仰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徵,充滿著崇敬之情。在棺槨抬往萬國公墓的過程中,上海各界數萬人自發前來為魯迅先生送行,隊伍綿延十幾公里,一度觀者塞途,交通擁堵,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魯迅的一生,是為民族精神建立追尋的一生,是對舊世界和麻木人性怒吼的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奮鬥不止、吶喊不止、批判不止的生動寫照,當他意識到大限將至,從容給妻子許廣平留下自己的遺囑,就是那篇有名的《死》。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魯迅先生即便是在這個告,世界的遺囑裡,他也充滿率直的刻板,或者說古怪的怨憤:

    1、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4、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是的,魯迅先生一貫如此,即便臨終,也是如此,所以他還在《死》一文中說:“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 3 # 挑著燈看歷史

    魯迅,這個小學課本就開始瞭解的人,一代文豪、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往上推算家譜,魯迅與周總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我們小時候學習的課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11歲在紹興念私塾的地方。

    17歲離開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25歲留學日本,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就退學。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的影響,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46歲時魯迅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同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到了上海。以後10年魯迅一直在上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魯迅的逝世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上海上萬民眾自發為他,一個文藝界人士舉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轟動一時。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抬棺的人有說12人,有說14人,也有人說16人,各種說法都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能受到如此之多的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

    魯迅是是不倒的旗手,永遠的鬥士 !

  • 4 # 是阿維啊

    魯迅去世以後,宋慶齡女士立刻趕到魯迅家裡面和許廣平商議,成立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委員會裡面有蔡元培,內山完造,茅盾,馬相伯等學術界知名人士,規格之高非常罕見。按照商議,21日上午9時到下午2時,供各界人士瞻仰,3時入殮,22日下午兩點在虹橋萬國公墓下葬。

  • 5 # 孤客生

    魯迅並不是他自己的真名,周樹人才是他原本的名字,只不過因為寫作的需要,他才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魯迅的鬥志以及為人處事

    魯迅晚年的時候一直居住在上海這個民國最繁盛的花花世界中,雖然舉世物慾橫流,但這些虛浮的表面卻沒有矇蔽魯迅的眼睛,他總是能透過這虛浮華麗的表面,看到這世界最本質的醜惡,看到這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可能都會被魯迅的表象給迷惑了,以為魯迅是全然不畏懼一切的,以為魯迅像所有頭腦發熱的憤青一樣,會不顧一切後果地向所有自己看不慣的人發出自己的咆哮。

    在魯迅去世的時候,蔣介石還特意派人給魯迅送了花圈,以示對魯迅的敬重。

    魯迅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魯迅下葬的那天,有很多人過來為他送了行,他的學生、好友們為了陪他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特意親自幫他抬起了棺。

    魯迅的棺材是從萬國殯儀館出發的,他們一路抬著魯迅的遺體,走了20裡的路,最後來到了上海郊外的萬國公墓。

    16個抬棺人

    當時為魯迅抬棺的一共有16人,他們分別是:

    所以說魯迅去世的時候,一般認定的抬棺人是有16人,其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曾經搭過手,但是因為時間短促的原因,並沒有把他們計算在這個行列中,就這樣,在眾人的敬意下,魯迅走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不帶走半點的雲彩。

  • 6 # 歷史春秋網

    要問當年魯迅先生去世後,究竟驚動了多少名人給他抬棺?首先我覺得應該要弄明白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去給他抬棺,從古至今很多人死了之後,出靈時都有很多人為之抬棺,上至帝王大夫下至土豪鄉紳,都出現過有上百人為其抬棺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多人來抬了,首先我覺得肯定是對死者的肯定敬仰和尊重,其次很多時候抬棺的人越多而且抬棺的人地位身份越高就說明了這個逝世的人越尊貴,最後還有部分原因就是迷信,出靈時棺材不能落地,俗話說:慈棺落地為不捨,凶棺落地為不甘,便是如此。

    那麼我們再來仔細說說究竟多少名人給魯迅抬棺了,其實這一直是個謎,查詢了很多檔案資料和文獻,然後發現《當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這本書裡面講到的是十三四人,而《魯迅先生紀念集》裡面提到的是十六人,《逝世經過略記》裡面記載的也是十六人,另外查詢魯迅先生去世當天的《華美晚報》發現裡面說到這樣一句話:“大批青年學生送魯迅入葬,14位作家親扶棺柩”。同時《申報》裡面記載的是“十二人扶柩出禮堂。”可見關於具體的人數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後來經過採訪當年親自抬棺的巴金肖軍等人,總算有了大致的框架就是,在抬棺的整個過程中人數是有變化的,所以導致很多人有不同說法,比如看過巴金的一篇文章裡就說到,當時魯迅先生靈柩要放入墓穴時,很多同志都意識到這是最後的訣別,於是很多人跑過來把手伸到靈柩下,說要他說最後有16人也是有道理的。

  • 7 # 狄飛驚

    關於抬棺的人數,版本不一,有說12人,有說14人,有說16人,名單也不盡一致,這其中或有誤解和混淆,因為起靈、扶靈、入葬時,是由不同人抬棺的,但起靈時應該是16人。

    魯迅一生罵過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罵過,但他沒有一個私敵,他去世後中外各界名人紛紛前來弔唁,並自願為他抬棺。

    一、治喪委員會名單15人

    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有:蔡元培、宋慶齡、內山完造、沈鈞儒、蕭蔘、曹靖華、A·史沫特萊、茅盾、胡愈之、胡風、許壽裳、周建人、周作人13人,後來又增加馬相伯、毛澤東2人,共有15人。

    魯迅逝世一週年時,田軍(蕭軍)曾執筆寫過《逝世經過略記》、《逝世訊息摘要》兩篇文章,兩次提到從萬國殯儀館起靈時的抬棺人是16名,分別是:

    鹿地亙、胡風、巴金、黃源、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蕭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田軍。

    這個名單由當事人田軍撰寫,且距離魯迅去世只有1年,應該是可信的。

    但是我在兩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上數了好幾遍後,只發現了15人,或許有1人被遮擋了。

    二、向墓地行進時11人扶靈

    魯迅棺木從汽車上抬下來,在向墓地行進過程中,則由宋慶齡、茅盾、柯慶施、周揚、許廣平、金仲華、巴金等11人扶著靈柩,在眾人的簇擁下,緩慢向墓地行進。

    三、棺木入墓穴時可能是16人

    同樣是當事人的巴金曾撰文說,當棺木最後放入墓穴時,大家意識到這是跟魯迅先生最後的訣別,當抬起靈柩時,很多人跑過來把手伸到靈柩下,其中就有田軍(蕭軍),那個押柩車的西洋人也來幫忙,這個時候的人數就不確切了,只能說可能是16人。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 8 # 歷史守望者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魯迅先生在當時的文學界以及其他一些領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儘管魯迅生前交代喪事從簡,但是社會各界人士以及魯迅生前好友並不希望從簡,而是為他舉辦了風光的葬禮,當時上海有非常多敬仰魯迅的民眾自願到街頭送先生一程,從殯儀館到萬國公墓十多里路擠滿了送葬的人群。

    鹿地亙:日本進步作家,後流亡上海,從事反日侵華活動,與魯迅生前有來往。

    黎烈文:現在著名作家、教育家、翻譯家,曾得到魯迅和矛盾等人的支援,發表過魯迅的文章,和魯迅是忘年之交。

    孟十還:俄國作家、翻譯家,魯迅生前好友,孟十還和魯迅合作翻譯過《果戈裡選集》等作品,兩人交往密切。

    張天翼:當代著名作家,魯迅生前有人,文學創作受到魯迅的影響。

    吳朗西:現代著名的翻譯家和出版家,與魯迅交往密切,是魯迅晚年很信任的出版家。

    聶紺弩:著名詩人和散文家,魯迅生前友人,曾在魯迅等人的支援下建立文學雜誌《海燕》。

  • 9 # 羅敷媚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它出自中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的短詩《有的人》,這是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為魯迅先生寫的,這一年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

    當時宋慶齡知道了這個訊息,立馬動身前往魯迅家,並且迅速組織了“治喪委員會”,全部都是宋慶齡千挑萬選的人,分別是: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史沫特萊、沈鈞儒、蕭蔘、茅盾、胡愈之、胡風、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建立“治喪辦”,主要負責殯葬表裡事件,維護秩序。

    看到這一幕的老百姓們,默默流下淚水,送走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孃家拆遷獲賠700萬一分都不給女兒,外嫁女能獲得孃家的補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