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吉定
-
2 # 末門花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便已經出現,而元宵賞燈則是在東漢明帝時期。
而龍在古代被給予了下雨的職責,耍龍燈則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而如今,元宵節耍龍燈這一習俗活動,現在依然被許多地方儲存和傳承,人們耍龍燈,賞花燈,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3 # 勝利軍之路
相傳說,過年的時候有年獸,龍到凡間幫助人類打走年獸,也就是15的時候龍就要飛昇了,大家為了掩蓋真正飛龍昇天的真龍,而鑼鼓喧天游龍當街在河遊的喧鬧場面,傳說是這個樣子。
-
4 # 二叔派
1、龍燈是中國的民間風俗
中華民族把龍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文化,每年都會製作出特別精美的龍燈花飾,一來是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二來也是在春節過年的時候,活躍下過年的氣氛。
2、舞龍燈的起源
早在古代殷商時期,中國就有記載舞龍燈的活動,那個時候,主要是用於祭祀活動,為了是向老天爺祈禱每一年都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經過幾千年來的演化,現在成了節日的慶祝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了祝願民族國家,繁榮昌盛。
正月十五大似年!”這是家鄉的一句俗語。也說明家鄉人對元宵節的異常重視。
“十五玩龍燈,大紅燈籠高高掛;十五敬龍神,祈福一年風調雨順!”這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這幾天,玩龍燈成了家鄉的一種時尚,它既是一種娛樂活動,也代表家鄉人心裡一種懷念和嚮往之情。
說來這龍燈也並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較好的時候,玩龍燈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一些。另外,在家鄉有一種不成文的講究,那就是玩龍年不玩虎年,就是在龍年是一定要玩的,但遇到虎年一般是不會玩龍燈的。遇到災年,家鄉人也是一般不玩龍燈的,這樣的風俗傳承,幾乎成了一種約定俗成,一直沒有改變。
往年玩龍燈,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燈,十六粲燈。舉事的村灣事先一般要放出話來,叫做打鬧臺。新年一過,家家戶戶便準備扎龍燈、扎花燈、制彩旗綵衣,總得要十多天的時間忙忙碌碌。然後,臨近幾個村子的頭人或者村幹部要親自上門去請,這叫請燈。請燈不白請,是要送紅包的,即送賣蠟燭的禮金錢,多少不論,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請的村落多了,龍燈玩不過來,就只好提前出燈,今年是龍年,請的村落較多,舉事的村落便提前到正月十一就出燈了。
正月十一出燈那天,太陽還沒有落山,玩燈的鑼鼓就“哐當哐當”地敲打起來,敲得震天地響。據說這也是一種儀式,叫做祭燈。鬧臺打過之後,還要祭拜頭燈,頭燈即老龍燈,算作是龍神的一種敬意。每年出燈之時,還要專門請來能說會道的老先生說“段頭”,“段頭”的內容無非都是一些祈求風調雨順、歌頌國泰民安、各行各業興旺發達的喝彩詞,當然也是一種祈福和祝願的意思。
龍燈出燈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機關,然後是學校。第一場往往是場面最大、最壯觀的。如果是九龍下海,那玩轉起來就需要很大的場子,只見九條龍燈纏繞翻轉,你追我趕,直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只覺得眼前五彩繽紛、異彩紛呈,彩浪翻舞,加之煙花的炸響,爆竹的鳴響,那種天上人間光彩的銜接,形成一個整體的美景。
龍燈每到一處,家家戶戶必擺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條魚,一塊臘肉外,也可以擺放上一些點心、糖果、水果之內,當然也少不了放上幾條上好的香菸,殷實的人家,也要另外備上幾個紅包,這樣算起來,每戶人家的花銷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並沒有人計較這些,新春裡,花上一點錢,落得個快樂,愉悅高興就是。
龍燈到來之時,往往是鑼鼓彩燈開路,我們這裡的風俗叫做明路,彩燈一到,主人家就要開始鳴放煙花爆竹了,噼裡啪啦好一陣子之後,等到老龍燈到來之後,除了送上香菸和紅包之外,許多人家還要在老龍的頭上搭上一塊紅綢布,行跪拜之禮,這便是敬龍神。老龍過後,還有餘下的子龍幼龍,雖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禮品還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們這裡的龍燈俗稱火龍。龍頭高約丈餘,兩隻眼珠子就有碗口那麼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徑起碼有半米長。龍燈扎得五顏六色,當然也忘不了繡上諸多的圖案,如八卦圖,八獸圖等。
“龍玩順水船玩逆水!”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即龍燈一般是從水的上游往下游玩,綵船則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龍燈後面一般不跟綵船,只跟獅子和蛙蚌舞。
龍行順水,寓意風調雨順;船玩逆水,寓意魚兒爭上游。這樣,龍燈舞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就體現出來了。
每年玩龍燈,組織者總要動用幾百人的隊伍,僅舉頭燈的人就多達幾十人,要不斷的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壯年輪流替換。此外,彩旗、彩燈鑼鼓手、號手等等,一長排排開,起碼有一里多路長,加之看熱鬧的人群,裡三層外三層地簇擁著,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燈的日子,一般來說,粲燈就是把龍珠和龍眼取下供奉,其餘的就一直舞到燃燒殆盡為止,但近幾年稍微有所改變,粲燈只作形式,並不燒燈,舞完之後,仍然拆卸儲存來年再用,這樣就可以避免浪費。
正月十五玩龍燈,實在是一種很典範的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它是一種文化傳承,也代表民眾的一種祈福和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