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
2 # 飛魚說史
長平之戰,換趙括,是否正確?你怎麼看?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換趙括不對,但假如用當時的眼光來看,似乎除了他,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了。
你可能會說廉頗不是很好嘛,其實讓他一直堅守下去,趙國也無法挽救危局,因為打仗不單單是比拼將軍的能力而是綜合國力。
現在的眼光。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有著出色的計謀,他父親趙奢打的閼於之戰和麥丘之戰,背後都有趙括的影子,但他卻極其缺乏實戰經驗,長平之戰也是趙括第一作為統軍大將指揮作戰,而且他帶的幾乎是全國之兵。
作為一個軍隊新秀,能有這樣的待遇還真是少見,而白起呢,長平之戰前他已經打了無數次勝仗,並且沒有敗績,為秦國攻城70餘座,儘管白起在軍事理論上或許和趙括的爹趙奢一樣,辯不過趙括,但實戰經驗卻完全碾壓了趙括。
戰場局勢瞬間萬變,理論的支撐固然重要,但有了實戰經驗,才能根據局勢隨機應變,這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實戰經驗的積累。
所以用現在人的眼光,換趙括那是相當臭的一步棋,以紙上談兵對百戰百勝的戰神,這就是趙國在自尋死路,結果趙國四十餘萬青壯年被活活坑殺,趙括被人詬病的原因就是在這裡。
當時的眼光。長平之戰前夕,秦趙雙方的將軍是王齕和廉頗,雙方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戰役,而結果就是廉頗被王齕打的節節敗退,隨後廉頗採取了堅守不出的戰略,讓王齕無可奈何。
就在秦趙雙方僵持的階段,秦國使出了離間計,年輕的趙王看到廉頗幾次戰敗以及持久戰對於趙國的不利,換將早已成為定局,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趙孝成王也早就想培養忠於自己的年輕將領了。
趙孝成王為什麼會把寶壓在趙括身上呢,這是因為趙括和他年齡相仿,而且他還有一個極其厲害的爹,此外他自身的理論知識那也是很過關的,這就讓趙王對趙括十分信任。
不過,最終趙括讓趙王失望了,他沒有成為趙國支柱,但如果趙括能多打幾次仗,積累點戰爭的經驗,那麼或許他會光芒萬丈。
飛魚說:秦趙長平之戰,秦國也只是慘勝,如果不算被白起坑殺的40餘萬士兵,那麼秦國的傷亡會比趙國還多,後世史學家曾考證秦軍參戰的人數,大概有60萬人,但秦國傷亡在一半,也就是30萬左右。
雖然趙括失敗了,還成為了紙上談兵的代表,但和白起過招,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從側面說明了趙括其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中,以趙括替換廉頗,是趙國一系列決策失誤的一個。我們不能說趙括能夠決定秦趙長平大戰的勝負,畢竟這是兩國國運的生死大戰,最終看的還是綜合國力。但是,趙國損失的四十萬大軍,卻是和使用趙括有關。
首先,趙國將趙括替換為廉頗是聽信了秦國奸細的流言。在長平之戰初期,秦軍多次打敗趙軍,從中可以看出秦軍野戰能力要略強於趙軍。廉頗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於是採用了防守策略,不管秦軍多次挑戰,就是不出戰。從秦軍急於求戰,可以看出廉頗此舉確實擊中了秦軍軟肋。防守讓秦軍野戰優勢無法發揮,另一方面,讓秦國承擔了巨大的後勤壓力。如果這時趙國能夠打好外交戰,透過合縱其他聯合五國,是有可能迫使秦軍退兵。但是,趙王抵抗意志不堅決,竟然派使者到秦國求和,被秦國利用,大肆宣傳,讓五國不敢助趙。然後,派人到趙國行賄,進行反間,稱“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引誘趙王將廉頗換成趙括,從內外兩個方面,逼迫趙國放棄防守策略。換掉廉頗意味著放棄防守策略,正中秦國下懷,絕對是個錯誤的選擇。
其次,就趙括來說他不是將才,不論是從他的父親,母親,以及藺相如等人口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奢認為“兵者,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藺相如認為趙括如同膠柱鼓瑟,不知合變。趙括母親認為趙括疏遠下屬,掠取私利,“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面對決定國運的大戰,將士們的生死相托,不是激勵將士,需求戰勝之道,而是尋田問舍,如此輕視戰爭,又怎麼會不敗呢。從間諜點名要任用趙括,可見包括秦國等在內,對趙括的缺點都是十分清楚的,只有趙王當局者迷,一意孤行,害了四十萬大軍,也害了趙括。
最後,趙括上任後,果然不負秦國厚望,“易更約束,易置軍吏”,變更法令,更換軍吏,必然鬧得人心惶惶,在不清楚秦軍統帥的情況下,就冒然帶著軍隊出擊秦國,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被秦軍一分為二,並剷斷糧道。於是趙括築營堅守,等待救援。一直到斷糧四十六日後,才組織精銳進行突圍,最終本人被射殺,四十萬趙軍投降,被白起坑殺。從整個戰爭中,可以看出趙括事先敵情不明,然後輕敵冒進,最後坐以待斃。等到趙軍被飢餓折磨的精疲力盡,戰力全無,才想起突圍,已經是良機全逝,生機全無。長平戰敗與趙括戰場上一系列決策失誤也是有直接關係的。
所以,臨敵換將本來就是兵家大忌,而且又用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讓趙國胡服騎射以來積攢的強大國力,損失殆盡。從此,山東六國再沒有能夠獨立抗秦的國家。如果趙國不是臨陣換將,或者不是輕敵冒進的趙括,雖然同樣不易取勝,但或許可以把戰敗的損失降到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不是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