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樓蘭破
-
2 # 思想人99638797
本人對這個觀點是認同的!
因人類實踐行為起始於“學著做”,在“試做”的過程中認識“試錯”而達到會做,從“會做”中感悟到做的付出和依賴的索取,以至有對“做”的思考,才有了延伸維持的“想做”到“敢做”,但是,想做的事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起始於感覺,先拓展於感性認識階段,結合學來的概念和述話以及自身民族活言,才有了感性認識的升級,進而步入到理性邏輯思維認識階段…這就決定了人行為開始是“跟著感覺走”,或者說跟著興趣走。由於人的感性認識階段認識判斷是不足的,難免感覺認識出現失誤,也就有了在“學著做”中犯錯,也可以定義:人在“學著做”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得以經驗體會,並施以糾正的過程,也是從行為實踐中得以耐壓訓練的過程。
人的忍耐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不斷從實踐經歷中獲取的。一個“跟著感覺走”而沒有抗壓能力的人,在實踐中,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時,只會隨著個人情緒去隨意發洩,或者說只能任性發揮而無法自制!人的自我剋制換個角度說,就是行為自律。
忍耐力就是抗壓能力,往往與人的自制力(即自律)是同步的,但自律的由來有多途徑…“試錯”過程能讓人明辦對錯,也有了免入錯的行為自律;人步入學堂,對自然常識的掌握,也能獲取自律認識,比如下雨打雷,人最好不要往山丘高處跑,或在大樹下躲,因為尖端放電決定了高處易受雷擊,大樹下面的熱溼氣同樣會招來一團靜電,同樣會招來造雷擊,有了這種自然常識,同樣會迴避自己的不當行為,這也是自律;常見的家教理念根置於自己記憶,同樣會形成自律“條理”,比如見到某某人要回避,我家與他家有過沖動仇恨依在,孩子得知後自然知道迴避相遇,這也是自律…
不能自律的人往往是感覺的持續拓展不足,因為頭腦簡單幼稚,才沒有了理性邏輯思維,或者是智慧開發有限,讓自我感悟的邏輯思維缺位,認識還限於感性認識階段,才有頭腦簡單。雖然有預期慾望,有未來的人生規化——理想,但其本任性鎖定了心態不成熟,因為負面的歷練蒼白,抗壓能力缺位,決定了自律能力的缺位空白。這類人的理志還處於“感覺意識”階段,還沒有獲取個人的理性感悟而被鎖定,決定其自身的“人生理想”只是個人的“感覺意願”。
而人的生活就是一團慾望,在今後生活的長期打磨中,曾經一現的“人生理想”,只不過是目前生活中“一團慾望”中的一閃念,只是一團慾望感覺中的一員漂移不定的“過客”…
雖然所有人能去暢談人生理想,但是,真正能拾起理想能堅持到最後(以至能成功實現)的人,是有抗壓能力的人,一個不成熟的任性者,談理想只是生命某一時段說說而已,沒有自律能力,決定了抗壓能力缺位,決定了自身還處於被驕縱任性不成熟的位置,同這類正能量缺位的人,怎麼能去暢談人生呢?!
“不足以”就是指不完全的意思。比如說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去供養兩個孩子分別念大學和高中,是不足以支撐。有供養的份,但沒有100%的供養能力,能力是缺位的。由此可以推論:沒有自制律的人,雖然能談人生,但沒有完全的資格,只有缺位的資格去說說而已…
因此,本人很同意這種觀點:無自律能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思想人 寫於湖北天門 2019年5月29日
-
3 # 小愛故事吧
沒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的確,可以說那些成功人士基本都是自制力很強的人。但是,也不能說沒有自制力的人,不可以談人生呀。
多樣性是生物的一個典型特點。人也是生物中的一員,那麼也就肯定每個人的想法追求都會是不同的。
有的人自制力超強,別人在追劇時,他們在堅持健身;別人打遊戲時,他們沉浸卻沉浸在書海中;別人在閒聊八卦時,他們在拼命工作......這些人在大多數會成功,也會活的比較精緻。因為他們追求的或許就是這麼一種生活態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的拓展生命的寬度。
同樣的,相比那些自制力超強的人,有的人卻是屬於隨心所欲型別的。他們沒有過多的追求,堅守的是知足者常樂的觀點。這樣的人同樣也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呀,這種型別的人或許心胸會更加寬廣,因為他們淡然,懂得知足。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管什麼樣性格的人,只要有經歷,就可以談人生。
回覆列表
不同意。
沒有自制力就不足以談人生,這樣的觀點太過於偏激。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同,追求的東西也會完全不一樣。
自制力是指人們在面對誘惑和衝動時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它是意志堅強的體現。對於那些心懷遠大理想的人來說,自制力的確非常重要。因為在為心中理想奮鬥的路上,身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和不確定的干擾因素令我們迷失方向,甚至放棄理想。此時,我們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自制力,才可以堅定不移的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前進。
但是對於那些沒有多少理想的人來說,自制力似乎沒那麼重要。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沒有業績的壓力,也沒有職位高低的爭奪。也許,你會說不為未來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他們卻說粗茶淡飯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何必捨近求遠呢!
所以每個人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切勿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