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子衿hh
-
2 # 情聖不是禽聖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由此可見,古人推崇讀書,讀書人這一群體人也因此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可謂備受世人尊敬。
古人又是如何稱呼讀書人的呢?關於讀書人的稱呼,古代有很多種,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這樣幾種。
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我想大家對這句話必是耳熟能詳了吧。書生也是古人對讀書人最廣泛的一種稱呼。其實一開始“書生”這個稱呼是不帶有貶義的,後來隨著有些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書生”這個稱呼也就漸漸被用來形容只重讀書不重實踐,也就是死讀書的讀書人。
學究陸游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麼一句“衣冠醉學究,毛骨病維摩”。這裡的學究就是代指讀書人。
“學究”這一稱呼,源於唐代的科舉取仕制度。唐代科舉考試設立“學究一經”科這樣一個科目,去參加這一科考試的人就被稱為學究。後來“學究”一詞漸漸發展為了對讀書人的統稱,再後來,學究一詞也帶上的貶義色彩,如我們今天稱呼那些迂腐淺陋的讀書人為“老學究”。
白衣秀士白衣秀士與上面兩種有些不同,其專門指代那些沒有取得功名的書生。
這個稱呼最早源於元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他在《岳陽樓》這部曲的第二折寫著“至如呂岩,當初是個白衣秀士……”
後來便被世人廣泛使用,以形容那些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
例如施耐庵便在《水滸傳》中,給王倫取綽號為白衣秀士。
此外,一些帶有戲謔,明顯含貶義的稱呼也有不少:如“掉書袋”、“書痴”、“書麓”、“白面書生”等。我在這裡就不一而足啦,請朋友們見諒。
關注給歷史加點鹽,讓歷史從此不再乏味。
-
3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讀書人的稱呼,自古以來其實就是“書生”。書生有知識,有理論,胸中充滿理想,智慧,真可謂意氣奮發,好象早晨八九點鐘太陽,大有前途!大有希望!毛主席有句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就是讀書人稱之為“書生”的真實寫照!
但是,自古以來也有對讀書人的貶義之稱。如“書呆子”,“書古懂”,稍有不慎還鬧笑話。這樣的讀書人,把學的知識完全沒有實踐消化,沒有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經驗相結合而形成,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歷史上就有一個很典型的“書呆子”叫孔乙己,這也是“書呆子”和“書古懂”的寫照!一生碌碌無為做反面教材而聞名。
當今社會對讀書人更是稱呼有加叫“人才”,而且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知識改變命運”已得到全社會認可,並靠讀書人來完成改變命運的任務。
國家“教育為本”這一戰略決策,就是重視讀書,培養更多德才兼備人才,發展進步,視讀書人為“人才”稱呼,永遠不會過時!
總之,讀書人稱之“人才”就是要教育與現實社會經驗相結合,理論一一實踐一一再理論一一再實踐,這樣才永遠獲得名符其實的“人才”之稱。永遠不會有“書呆子”和“書古懂”的讀書人出現。千真萬確!
回覆列表
1、童生
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
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2、秀才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3、舉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4、貢士
中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計程車。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
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5、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6、監生
監生是國子監監生員的簡稱,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員,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監的稱廕監,由皇帝特許入監的稱恩監,因捐納財物入監的稱捐監,監生可參加鄉試。
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廕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廕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廕生亦稱廕監。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