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某講故事

    第一點呢,小編認為和武則天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李隆基是由李旦禪讓的,至於為什麼禪讓,大家都很清楚,武則天專權,他就是個傀儡。李隆基拿到實權,怎麼敢不作為?好不容易拿回來李家的家業,要是自己在位時連武則天的作為都沒有,又怎麼可以。所以在前期很是努力,因為自己被幽禁七年,他知道只有自己強,才能真的強。

    第二點。至於為什麼後期會那麼弱,大家可能都會把罪過放在楊貴妃身上,其實也是有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寵信饞臣,像我在自己前期的文章中提及的楊國忠,還有安祿山都是大唐盛世衰弱的很大原因。

  • 2 # 飛天ZY漫雪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盛世天子,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自以為自己在也不用再為國事操心。就開始一心享樂,當時宰相張九齡看著皇上這樣,只有乾著急,多次提議進言勸阻,但唐玄宗跟本聽不進去,這時,不學無術,專會阿餡諛奉承,拍皇上馬屁的李林甫,經常跟宦官,妃嬪們熟悉起來,所以皇上有什麼動靜,他更是最先第一個知道,後來唐玄宗覺得李林甫能幹,且又聽話,便不在任用張九齡為相,而是任用李林甫為宰相。如此重用奸相,在英明也會變得昏庸。李林甫,歷史上有名的奸相,甜言蜜語,背後一刀,工於心計,他當上宰相後,設法除掉曾經反對過他和唐玄宗信任的人,所有有才能且正直的大臣都被排擠。因為唐玄宗的昏庸,唐朝也開始由興轉衰,李林甫搞的社會矛盾板其激烈,他死後,安祿山更是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了,安史之亂,唐玄宗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

  • 3 # 非非空

    玄宗712年即位,713年攬權,接手的是連年爭鬥、內憂外患的爛攤子。他啟用“救時宰相”姚崇,廣開言路,懲治腐敗,並限制皇親貴族與宦官專權。勸課農桑,輕徭薄賦,興俢水利,也很快恢復了農業生產。拆毀武則天時期的豪華宮殿,遣散大部分宮女,裁減天下僧尼。經過這些舉措,大唐王朝很快就步入了繁榮時期,破後世稱為“開元盛世”。

    轉折點發生在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736年。這年秋天,玄宗準備從東都洛陽回京,遭到以宰相張九齡為首的大臣們的反對,理由是正值秋收,車輦浩蕩,會嚴重影響農民的正常收割。但唯獨李林甫沒有反對,並且“口蜜腹劍”地慫恿玄宗,以討歡心。結果是,玄宗依舊返回長安。沒多久李林甫就取代了張九齡,而玄宗也就只愛聽他的甜言蜜語,言路被堵塞了。

    這年發生的另一件事就是他最喜歡的武惠妃死了。他鬱鬱寡歡,終日愁眉緊鎖,後宮三千佳麗也無法讓他展顏。這時有人向他介紹武惠妃子壽王瑁的妃子楊玉環生的體態豐腴,有傾國傾城之色。於是他令楊氏入宮侍酒,一見鍾情。從此便迷戀上了楊的美貌,先送南宮修道,再曲線入宮為己妃,並稱楊玉環為“解語花。”於是乎,“漢皇重色思傾國”,國事被他遠遠拋在腦後了。

  • 4 # 夢野豔齊

    豔齊說正史:唐玄宗之所以前期英明後期昏庸,緣於玄宗取向的變化。

    玄宗上任初期,正是年富力強之際。他不甘平庸,渴望建立功業。就是單純的追求政局穩定,站穩腳根,他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他一旦放鬆自己,他就有倒臺的危險。儘管他一出場,即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但內憂外患還都存在。他就像一個船伕駕船逆流而上一樣,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因而,在這期間,他等於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務之內。他當時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張嘉貞、張九齡等人,都是賢良之輩。但他沒有因為有這樣一些人在前面為他應對局面,他就不再過問他們的工作。他依然盯著看他們的業績實效。他明確指示他們:官不濫升,才不虛受,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左賢右戚,豈資於謬賞?他親自抓政府裁汰冗員,精簡機構,又恢復諫官、史官參予宰相議事。從而達到了有失者則匡正,美惡必記之。也正是在他的不倦的努力下,在他在位的前20年間,政治上可謂十分清明,倉廩豐實,居人漸殷。而那些貪髒枉法之徒,像刺史裴景先、太子太傅蕭嵩,都受到了他的懲處。

    而政局穩定之後,他開始放鬆自己了。或者說,他開始變得倦怠了,變得沒有了初始時的那種激情了。他自己就曾對太監高力士說過:朕年歲大了,朝廷內的事有宰相去辦,異邦外族方面的事有諸將去管。自己還有什麼可清閒不下來的呢?

    他的價值取向出現了變化。

    也正是因為他覺得他自己已經把該夯實的基礎夯實了,國內外大事都已有人各司其責,不會再出現什麼大的問題,他把過去自己一直過問的事,也都推了出去。又正是因為他不再把建立新的功業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自己把自己放到另一個位置上去了,放前了封閉的宮苑之內,自己圖心淨圖開了享樂。由此,他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變得目耳閉塞,走向了昏庸。

    到了這個時候,他不僅在政務上過分依賴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對邊關鎮守方面的大事,也不放在上心了。唐初邊將,一般是不久任不兼統的。也就是說,在他的前任時期,把守重地的軍事要員,朝廷一般都不讓他們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或讓一人兼統多個地區,以防他們形成讓中央難以擺佈的勢力。但他到這個時候身陷荒淫,迷醉於楊貴妃,顧不上過問這方面的事了,結果,邊將一人統轄數鎮,十幾年不見換地的現象出現已久,他似乎都全然不知。等到安祿山、史思明鬧起事來,他才大驚失色,甚至都不相信那會是真的。由此而言,這個時候的他也的確是昏庸到了極點。

  • 5 # 南朝居士

    誰跟你說他昏庸了?就因為“安史之亂”?就因為節度使制度導致後期藩鎮割據?

    很多人讀不懂帝王,就從人品、從智商、從昏庸上分析,如果這樣歷史就簡單了,誰都是歷史專家了,做錯了事,一句話,他是昏君,他傻,他腦殘

    特別是那些英明的帝王,到老就“昏庸”了。

    如帝辛、齊桓公、楚成王、趙武靈王、漢武帝、符堅、唐玄宗、耄、哪來那簡單呢?

    很多時候,是不得不這麼做,他是可以不給節度使這大的權力,那如果外族入侵,又來個永嘉之亂、靖康之恥呢?那是不是又罵他昏庸?

    皇帝做一些事,看起來你有兩種選擇,但無論你怎麼選,都有無法避免的缺點,也都有優點。

    就像咸豐皇帝面對洪楊之亂,你給地方權利,讓他們募兵打擊太平軍,結果就是叛亂鎮壓了,但地方壯大了威脅中央,你不給地方兵權,結果又是太平軍壯大了,威脅中央。

    玄宗面對外敵,只能給節度使權力,同時維持中央地方的平衡,維持東部集團軍和西部集團軍的平衡,比如,安祿山的兵力20要,西部兵力也近20萬,所以安史之亂是兩大集團軍的戰爭。

    只是後來玩平衡玩砸了了罷了,這就是昏庸了?

  • 6 # 殘碑讀史

    權力是有毒的。絕對權力更是如此。

    權力有毒,其中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長期浸潤在權力醬湯中,下屬的唯命是從,諂媚者的阿諛奉承,會讓權力者內心越來越狂妄自負,百無禁忌。

    ↑絕對權力者會陷入狹隘自閉的小圈子

    更何況帝王乎?本來就是一國之主,全天下老百姓的“父母”,予取予求,生殺予奪,掌握數千萬人的命運生死,久而久之,帝王就成為權力的玩具了,可笑的是,帝王卻會以為是他在操縱權力,其實是權力在操縱他,擺佈他啊。

    另一個原因就是人隨著年齡增長,帶來的各方面退化。不只是判斷力,洞察力,智商,情商,乃至人格都出現非常明顯的退步。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以一代明主寫入歷史,不得不說與他死的早有關係,50歲出頭就駕崩了。

    ↑李隆基的後半輩子耽於享受,沉迷女裙之下,早已沒有了銳氣

    想想看,如果唐玄宗李隆基52歲就掛了,也就是公元737年,那時還是開元二十五年,李隆基聽信武惠妃構陷,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已然表現出昏聵的模樣,李林甫剛剛接替了張九齡當中書令一年多,被封為晉國公,為李隆基所倚重。如果李隆基這一年去世,就沒有後來的楊貴妃,更不會有安史之亂,同樣的,李林甫也就不再有機會對大唐政治產生負面影響,更不會有楊國忠這等禍國殃民,百無一用的廢柴當道。

    流傳後世的,就是李隆基的開元之治,而非安史之亂,留在青史上的,必然是他的積極進取,善於治國的形象。

    李隆基從前期英明到後期昏聵,正是由上述兩個原因所造成的——權力腐化以及人格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

    其實,不單是李隆基如此,任何活的足夠長,當皇帝足夠久的帝王都出現了這個變化。

    ↑漢武帝曾經雄才大略,晚期卻昏聵暴戾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中前期何等英明神武,雄才大略,開拓疆土,招賢納士,到了統治後期,又是巫蠱之禍,又是各種錯誤的經濟政策,再加上連年窮兵黷武,引發社會動盪,民怨沸騰,到最後竟然不得不頒下《輪臺罪己詔》……

    ↑年輕時代的乾隆帝,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這位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63年)的帝王,統治的中前期也是英明雄主,文治武功樣樣出色,懲治腐敗尤其有手段,可到了統治後期,乾隆帝自己就成了最大的腐敗分子,對物質本來無慾無求的他,變得貪婪,物慾極其膨脹。上行下效,遂使得清朝官僚階層開始徹底腐爛,一發而不可收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馬自達2018款的國六阿特茲,月底買好,還是下個月買划算,2.0排量不知道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