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的一折故事,說馬謖兵敗街亭之後,司馬懿率領十數萬大軍乘勝追擊,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後來,因為各種評書和戲劇,空城計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神計。現在還能唱一段京劇我站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扯遠了,拉回來。然後這個故事就被大家各中解讀,說為什麼司馬懿沒有進城,解讀的結果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能羅貫中也沒想到,他就是想突出一下孔明的牛逼程度。
然而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就如司馬懿評價的,平生不弄險,空城計還真的不是他玩的。反而是蜀國趙雲、魏國文聘、梟雄孫堅也都用過空城計,不過單論空城計的效果,誰的軍事水平更高呢?又為何說諸葛亮用的最差呢?我們且看具體看看。
空城計本來的目的是防守,屬於防守計,因此如果巧妙防守成功,則算是把空城計用得很好。但是如能在防守自保的基礎上,還能扭轉局面,對進攻方進行打擊,甚至制勝,那麼這就是滿分的空城計運營者。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對比一下諸葛亮、趙雲、孫堅、文聘的空城計,看看誰的空城計最能體現高水平的軍事能力。
既然諸葛亮名氣大,就先說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在街亭丟掉後,開始安排退兵,但是等大軍調遣完畢後,自己帶著一支數千人的隊伍駐在西城縣,忽然等來了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司馬懿知道街亭丟失,蜀軍沒有拒守的根基,大約是隻能撤的,故而來追。
恰好就追上了諸葛亮,諸葛亮身邊無將無兵,都是文職官員。情急之下,諸葛亮只好冒險一試,四開城門,自己登上城樓開始彈琴。也就是演義,畢竟這種事情是很危險的,可能等不到司馬來談談心,就被某個魏兵甲,流氓乙,土匪丁給誤傷了,史書就是武侯端坐城樓撫琴,中流矢,遂卒。後太史公曰:無故莫登樓也。
說了虛構的空城計,我們看三個真實的空城計。
其一是趙雲。根據《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和《三國志·趙雲傳》(資補)的記載,趙雲的空城計是非常成功的。第一處記載說公元219年,趙雲帶著數十騎兵和曹軍大部隊遭遇,但趙雲沉著應戰,邊戰邊退,最後退到營寨,開啟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擔心趙雲有埋伏,便選擇了撤軍,結果趙雲則忽然率營寨兵馬一起從後面掩殺,曹軍死傷許多。第二處記載結果差不多,原因是趙雲帶著數十騎兵去巡視,遭遇曹軍,其後結果一樣。
從空城計的運用和效果來看,顯然趙雲的運用更真實,效果也比諸葛亮的更好。他不但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保住了自己,還在退回的時候機敏地擺了一道空城計,更要出色的是,不僅嚇退了敵人,還趁機出營擊殺敵人,堪稱空城計的完美運營者。
其二是孫堅。在《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記載了一則戰役,叫魯陽之戰。當時孫堅是袁術的部署,或者嚴格來說屬於依附關係,不存在誰是誰的部署。當時天下群雄共討董卓,袁術讓孫堅駐兵魯陽。董卓就派遣數萬大軍,進攻魯陽孫堅。
結果,董卓的前鋒哨兵數十人來到魯陽城外的時候,遠遠見到孫堅在和身邊人一邊喝酒一邊談笑風生,這風采比諸葛亮彈琴可快意多了。不過區別是,孫堅喝酒歸喝酒,談笑歸談笑,他的將士們卻英姿颯爽,佇列整齊,治軍嚴整。
不久,董卓的大部隊來到,孫堅則起來慢悠悠地回城而去。結果董卓見孫堅部隊如此嚴整,恐其城中早有防備,不敢攻城,只好退兵而去。孫堅這一處空城計,跟諸葛亮的有一比,區別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表演成分太強烈,顯得假了。而孫堅這個空城計,也有演給對方看的成分,但卻比諸葛亮的看起來更符合軍事用兵規律,因為他不是純演,而是半演半真,演是喝酒,兵容嚴整則是真。
其三是文聘。在《三國志·文聘傳》和《魏略》中記載了一次空城計,使用者是文聘。文聘原是荊州名將,後荊州被曹操所得後,文聘歸降曹操,成為曹魏勢力的南方門戶江夏郡的守將。
東吳孫權對於圖霸中原是一直心存幻想的,於是,作為軍事要地的江夏,成為孫權夢寐以求之地。公元226年,孫權親率5萬大軍,氣勢洶洶跨江而來,欲奪江夏之地。
當時江夏是有困境的,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一段時間的陰雨連綿,導致多處城牆壞掉,城牆出現問題,對於守方是極其不利的;
其二是城中的老百姓很多都在野外的田裡忙農活,想要修補,也來不及了,因為孫權大軍已經壓境。
其三是守軍不多,根本不是孫權五萬大軍的對手。
在這樣的困局面前,文聘乾脆下令讓城中計程車兵和老百姓都躲起來,不讓孫權的人看到,而他自己則乾脆回到府中睡覺去了。
文聘的舉措,給孫權制造了兩個假象:第一個是城中恐怕有埋伏;第二個是城中在等援軍。
結果,孫權一看這情況,恐怕攻打,又一時不能攻下,若中埋伏,就損失慘重。若再等來對方的援軍,更是被動,索性撤軍。
文聘見孫權撤軍,一躍而起,調兵遣將,率城中兵馬果斷殺出,攻擊孫權的部隊。一般而言,出征不戰而撤軍,雖未敗,卻已是士氣受挫。再遭受如此猛然襲擊,更是不及或倉皇迎戰,損兵折將就在所難免了。孫權大敗,文聘大勝。
整個計策的使用來看,趙雲比較靈活,文聘算起來是規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空城計本身,文聘這個比較厲害的。
看用計給誰啦,司馬老賊奸詐無比,一眼就看破啦,放你諸葛村夫一馬,孔明要是一翻車,他去哪裡找知音,而且回去也沒官做了
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的一折故事,說馬謖兵敗街亭之後,司馬懿率領十數萬大軍乘勝追擊,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後來,因為各種評書和戲劇,空城計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神計。現在還能唱一段京劇我站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扯遠了,拉回來。然後這個故事就被大家各中解讀,說為什麼司馬懿沒有進城,解讀的結果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能羅貫中也沒想到,他就是想突出一下孔明的牛逼程度。
然而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就如司馬懿評價的,平生不弄險,空城計還真的不是他玩的。反而是蜀國趙雲、魏國文聘、梟雄孫堅也都用過空城計,不過單論空城計的效果,誰的軍事水平更高呢?又為何說諸葛亮用的最差呢?我們且看具體看看。
空城計本來的目的是防守,屬於防守計,因此如果巧妙防守成功,則算是把空城計用得很好。但是如能在防守自保的基礎上,還能扭轉局面,對進攻方進行打擊,甚至制勝,那麼這就是滿分的空城計運營者。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對比一下諸葛亮、趙雲、孫堅、文聘的空城計,看看誰的空城計最能體現高水平的軍事能力。
既然諸葛亮名氣大,就先說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在街亭丟掉後,開始安排退兵,但是等大軍調遣完畢後,自己帶著一支數千人的隊伍駐在西城縣,忽然等來了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司馬懿知道街亭丟失,蜀軍沒有拒守的根基,大約是隻能撤的,故而來追。
恰好就追上了諸葛亮,諸葛亮身邊無將無兵,都是文職官員。情急之下,諸葛亮只好冒險一試,四開城門,自己登上城樓開始彈琴。也就是演義,畢竟這種事情是很危險的,可能等不到司馬來談談心,就被某個魏兵甲,流氓乙,土匪丁給誤傷了,史書就是武侯端坐城樓撫琴,中流矢,遂卒。後太史公曰:無故莫登樓也。
說了虛構的空城計,我們看三個真實的空城計。
其一是趙雲。根據《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和《三國志·趙雲傳》(資補)的記載,趙雲的空城計是非常成功的。第一處記載說公元219年,趙雲帶著數十騎兵和曹軍大部隊遭遇,但趙雲沉著應戰,邊戰邊退,最後退到營寨,開啟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擔心趙雲有埋伏,便選擇了撤軍,結果趙雲則忽然率營寨兵馬一起從後面掩殺,曹軍死傷許多。第二處記載結果差不多,原因是趙雲帶著數十騎兵去巡視,遭遇曹軍,其後結果一樣。
從空城計的運用和效果來看,顯然趙雲的運用更真實,效果也比諸葛亮的更好。他不但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保住了自己,還在退回的時候機敏地擺了一道空城計,更要出色的是,不僅嚇退了敵人,還趁機出營擊殺敵人,堪稱空城計的完美運營者。
其二是孫堅。在《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記載了一則戰役,叫魯陽之戰。當時孫堅是袁術的部署,或者嚴格來說屬於依附關係,不存在誰是誰的部署。當時天下群雄共討董卓,袁術讓孫堅駐兵魯陽。董卓就派遣數萬大軍,進攻魯陽孫堅。
結果,董卓的前鋒哨兵數十人來到魯陽城外的時候,遠遠見到孫堅在和身邊人一邊喝酒一邊談笑風生,這風采比諸葛亮彈琴可快意多了。不過區別是,孫堅喝酒歸喝酒,談笑歸談笑,他的將士們卻英姿颯爽,佇列整齊,治軍嚴整。
不久,董卓的大部隊來到,孫堅則起來慢悠悠地回城而去。結果董卓見孫堅部隊如此嚴整,恐其城中早有防備,不敢攻城,只好退兵而去。孫堅這一處空城計,跟諸葛亮的有一比,區別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表演成分太強烈,顯得假了。而孫堅這個空城計,也有演給對方看的成分,但卻比諸葛亮的看起來更符合軍事用兵規律,因為他不是純演,而是半演半真,演是喝酒,兵容嚴整則是真。
其三是文聘。在《三國志·文聘傳》和《魏略》中記載了一次空城計,使用者是文聘。文聘原是荊州名將,後荊州被曹操所得後,文聘歸降曹操,成為曹魏勢力的南方門戶江夏郡的守將。
東吳孫權對於圖霸中原是一直心存幻想的,於是,作為軍事要地的江夏,成為孫權夢寐以求之地。公元226年,孫權親率5萬大軍,氣勢洶洶跨江而來,欲奪江夏之地。
當時江夏是有困境的,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一段時間的陰雨連綿,導致多處城牆壞掉,城牆出現問題,對於守方是極其不利的;
其二是城中的老百姓很多都在野外的田裡忙農活,想要修補,也來不及了,因為孫權大軍已經壓境。
其三是守軍不多,根本不是孫權五萬大軍的對手。
在這樣的困局面前,文聘乾脆下令讓城中計程車兵和老百姓都躲起來,不讓孫權的人看到,而他自己則乾脆回到府中睡覺去了。
文聘的舉措,給孫權制造了兩個假象:第一個是城中恐怕有埋伏;第二個是城中在等援軍。
結果,孫權一看這情況,恐怕攻打,又一時不能攻下,若中埋伏,就損失慘重。若再等來對方的援軍,更是被動,索性撤軍。
文聘見孫權撤軍,一躍而起,調兵遣將,率城中兵馬果斷殺出,攻擊孫權的部隊。一般而言,出征不戰而撤軍,雖未敗,卻已是士氣受挫。再遭受如此猛然襲擊,更是不及或倉皇迎戰,損兵折將就在所難免了。孫權大敗,文聘大勝。
整個計策的使用來看,趙雲比較靈活,文聘算起來是規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空城計本身,文聘這個比較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