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47266412226

    1973 年,一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舞蹈紋彩陶盆出土引起轟動:能歌善舞的人們手拉手,婆娑起舞,伴隨著歡快的節奏,連臂踏歌,表演起酣暢的舞蹈……這些元素鮮活地定格在了仰韶彩陶盆上。這件藝術瑰寶沉睡了五千多年重現世人面前,讓世人第一次看到了五千年前遠古先民樂舞的直觀形象,給人以優美的視覺享受,產生無窮的遐想。

    約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東方以黃河中上游為中心的仰韶文化絢麗綻放,仰韶彩陶盆上的人們連臂起舞。數千年來,融化在不同語言、文化、歷史、信仰和價值觀中相同的精神氣質,隨著彩陶藝術的流變和綿延,體現出人類藝術和審美意識的產生、凝結和發展。她所承載著的冥想與哲思、呈現著的心境與追求,千百年來一直讓人追尋不已。

    仰韶美器:

    舞蹈紋彩陶盆,出土於1973 年,它高 14cm,口徑 29cm、腹徑28cm、底徑 10cm,卷口,鼓腹,平底,內外黑彩。屬於新石器後期仰韶文化典型器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和《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舞蹈紋彩陶盆以其極高歷史、藝術價值被國家博物館珍藏。彩陶盆環形內壁上繪有三組舞蹈場面,每組五人,組與組之間有弧線相隔,這些弧線似婆娑的樹林,又似微風吹拂的蘆葦。畫中人物手拉手,邁著有節奏的步伐,“相與連臂,踏地為節”。

    這件彩陶盆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先民們用舞蹈慶祝豐收、歡慶勝利,或是祈求上蒼,或是圖騰崇拜舞蹈。舞蹈紋彩陶盆構圖生動,畫面簡潔,線條洗練,體現了當時製陶工藝和審美意識,具有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為研究仰韶文化和中國原始社會音樂、舞蹈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專家點評:

    在遠古時代的盛夏,那生動的構圖,洗練的線條,歡樂的樂舞場景,令每一位觀眾驚歎不已,引發了眾人對江河源歷史文化的研究,引起考古學家、 美術史家的高度評價和紛紛撰文詮釋,揭開彩陶盆所反映的上古先民文化創造的秘密。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常務館長、研究會秘書長王強接受河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舞蹈紋彩陶盆是反映馬家窯文化的創造者古羌人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在遠古時代的盛夏,那生動的構圖,洗練的線條,令每一位觀眾驚歎不已,引發了眾人對江河源歷史文化的研究,河北師範大學考古專業教授湯惠生先生評述:“手拉手人群形象的環形舞和連臂舞是兩河流域、古印度乃至歐洲等世界範圍新石器時代彩陶和巖畫藝術形式中的一個常見主題。環形舞應起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怎樣拍好藍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