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板碰紅中
-
2 # 孟先生007
宋朝的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是透過“黃袍加身”的方式獲得皇帝位的,太祖是武將出身,深知資深武將在軍隊中的地位和影響,殿前都檢點出身的他,在開國之初,就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開創了宋朝幾百年“重文輕武”的政策和用人思維。縱觀整個宋朝,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璀璨 的成就,而在經濟上,取得了以往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以比擬的成就,當時宋朝基本上佔有世界七成的GDP總量。並且在醫療,養老,教育,人文信仰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如果一定要說怎麼樣可以擴充領土,那就只有透過戰爭,要打贏,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只有提高武器裝備和擴充戰鬥人員的素質。給武將提高地位,讓武將有更多的指揮權。在宋朝前期的戰鬥中,都是以防禦為主的。自大漢至大宋,經歷了千餘年發展的中國,完全都能力打贏任何一個外敵,只是統治者的思維和方式不一樣而已。
宋朝的武將,也是人才輩出,只可惜,因為不同的原因,要不不得重用,要不鬱郁不得志。可惜了些。
-
3 # ly17702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文明和科技發展到巔峰的一個朝代,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在軍事上卻沒有發展起來,對外迎戰的時候幾乎是屢戰屢敗,可是在宋朝卻沒有一個像樣的起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宋朝的一些政策,跟大家說一說為什麼宋朝兩度亡國都是因為外族入侵,而國內的起義軍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這裡先說宋朝的開朝皇帝趙匡胤,自唐之後趙匡胤是封建王朝改朝換代中,唯一一個達到兵不血刃成就的開朝皇帝。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一個是趙匡胤策劃周祥,邇來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不然也不會找到那麼多人假裝強迫他黃袍加身。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趙匡胤在攻入京師之後立馬整頓軍隊,這樣一來城中百姓不會受苦,二來趙匡胤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抵禦後續不服的叛軍。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一事讓人稱道至今,不過在各個歷史記載中對這件事情的記錄不一,有說是趙匡胤和手下的人商討之後得出的結果,而有些人則說是趙匡胤經過身邊大臣勸告之後做出的決定。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宋朝時候中央集權到達了頂峰,各地方經濟和中央禁軍都牢牢把握在皇帝手裡,但是帶來的弊端便是由於趙匡胤用了容易控制的文臣管理軍隊,導致後面的軍隊發展沒有跟上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既然軍隊的發展跟不上經濟及文化,被外族入侵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就容易解釋了,但是為什麼在國內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呢?首先往回看,在各個朝代能夠起義成功的都是些什麼人,隋文帝,本身就是朝中重臣一呼百應,直接讓皇帝退位,而唐朝李淵也本是朝中重臣,手中握有兵權,在自己的駐地同樣是一呼百應,而宋朝呢?因為杯酒釋兵權,有實力的武將基本都告老還鄉了,手中有點兵權的都是後來者,威望不足。
再算上地方的雜牌軍,雖然宋朝軍隊實力沒有跟上,但是打一打雜牌軍還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導致國內起義還沒有什麼起色就被打壓在地。可以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國內內亂問題,但同時也因為這一決定導致宋朝無力抵抗外族入侵。當然,這個問題在封建王朝中的人治之下是難以達到平衡的,趙匡胤這一決定只能分析所帶來的影響,無法用對錯來判斷。
-
4 # 閩源之窗
如果回到1000年前,要改寫大宋的歷史,有三帖良方:
一是軍事上,既重用主戰將帥,強邊固本;又強化中央集權,實現天子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防範將帥功高鎮主。
二是外交上,以戰止戰,以強大的經濟與文化作後盾,用好大國強閏外交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終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友鄰睦邊。
三是政治上,居安思危,勵精圖治,重文尚武,文武兼修,在體制治理上,堅如磐石般地夯實國家政權的根基。
-
5 # 宋安之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宋朝重文輕武的模式,不對武將有著諸多限制,不做宋太宗“將從中御”那種愚蠢之事。
但認真來說,歷朝歷代那位開國皇帝是簡單之輩?
就是這樣兩個人為什麼會制定重文輕武的模式,並且在宋太宗時期大大加深重文輕武的局面呢?
是因為五代十國屬於重武輕文的時代,可以說是典型的武夫治國亂世。諸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以武將身份造反篡奪了後周江山的。
正因為有著這個前車之鑑,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喜歡玩重文輕武這一套,就是為了避免武將篡位這種情況。雖然長遠來看,這個選擇使宋朝軍隊戰鬥力很渣,但剛開始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重武輕文的狀況,使宋朝步入穩定,並且結束了五代十國,大致統一了中國。
不重文輕武,繼續五代十國的重武輕文路線,恐怕宋朝不用等外敵入侵,就會不攻自破。
重文輕武吧,軍隊戰鬥力很渣,被外敵輪流暴打,也不是個事。
崇文尚武平衡發展吧,倒是一個不錯選擇,可是制度上怎麼制定呢,怎麼樣互相平衡呢,這恐怕是一個很難很難的問題,連宋太祖趙匡胤都沒有做到,我一個小小的自媒體作者就更不用想了…
回覆列表
國家的衰落軍事很重要,但是根結還是出在政治上。沒有好的政治制度,國家就會從內部腐爛。宋朝不乏猛將,不缺金銀,人口也並不算劣勢。問題的本質只有四個字——用人不當。這導致了一系列的政治腐敗、官員無能等情況。很多現在我們能記得的名人,其實除了文學才華以外,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治國理政的才能。比如蘇軾、司馬光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