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最高境界-把家裝布成博物館
中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說,自己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
這裡介紹幾位頂尖收藏家,他們的藏品之豪華,撐起一座博物館綽綽有餘。但他們卻將這些藏品合理融入居住的空間,將其變成一座博物館,置身於其中是一種高階的藝術享受,而不是看到冰冷呆板的器物堆積。
中國古董第一教父【安思遠】
說到這,第一個讓人想起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學者——安思遠。他是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泰山北斗,被稱為“中國古董第一教父”,他對明式傢俱收藏頗具建樹,又被稱為“明代之王”。
安思遠將藝術品、文物,視為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曾說:“於我而言,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你永遠不會厭倦,也永遠不會有終點......生活總是因此趣味盎然!”
所以在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宅邸中,他用自己超絕的文化品味與審美,打造出了一座跨越東西文化、冠絕古今的華美大宅。地上鋪著清代宮廷地毯,條几上擺放唐代石刻菩薩,門邊立著唐代陶俑......
安思遠善於組合不同文化、年代、風格的傢俱,以書房為例,他知道訪客會從前廳進入書房,和坐在書桌前、背對窗戶的他會面,就特別安排讓訪客首先窺見一對扶手椅的背面。因而,他特別注意椅背的修飾和椅腳的獨特美態。
另外,西漢時期的鎏金銅熊造像,被置於公寓中喬治二世時期的紅木几案之上。這是安思遠極為珍惜的一件藏品,他常常邊與客聊天,邊不時撫摸。一件15世紀西藏“大成就者”坐像置於其臥室之中。每日相伴,據說他常與之傾訴,恍如摯友。
這樣一座生活藝術博物館,或許正如安思遠所說,“如果你無意與這件作品朝夕相對,那就千萬不要收藏它。”他把這些古董收藏,融入到生活狀態之中,儼然已經超越收藏本身。藝術品與室內環境巧妙結合,在此完成的展示、品鑑與研究,都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菲律賓維勒泰家族遺珍【瑪麗·泰瑞莎·L·維勒泰】
瑪麗·泰瑞莎·L·維勒泰出身於地位顯赫的馬尼拉世家,維勒泰家族三代人以他們對藝術品的熱愛與敏銳眼光,歷經五十多年的收藏,逐步建立起顯赫的亞洲藝術珍藏。更於這一過程中結識了一批世界頂級的藏家、博物館館長、古董商,這其中包括安思遠、尼古拉斯、伍嘉恩、王就穩等,他們都曾為維勒泰家族的收藏供貨與建議,尤其是安思遠。
瑪麗從來都不輕易跟隨潮流,其收藏總是與她對學術的興趣,對歷史的探究和美的熱愛緊緊相連。
她於1960年代開始醉心於藝術收藏,70年代後期,收藏範疇擴充套件至中外古董精品,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傳統中式傢俱的收藏。1977年,瑪麗受邀參與了這年的費城古董展會。正是在這裡,他們第一次見到中國傢俱,也是在這裡,瑪麗購置了首件中國傢俱。
在瑪麗位於馬尼拉的雅緻宅邸內,家族在過去30年間蒐羅所得的中式傢俱是整個室內佈置的焦點所在。可見到中式傢俱與日本屏風、英式傢俱以及歐洲裝飾藝術品共處一室的畫面,展現出獨特的和諧美感。
對於維勒泰家族來說,與這些藝術品朝夕相對,她們生活其中,並怡然處之:椅子是用來坐的,桌子是用來放東西的,儲藏櫃是用來收納各種物品的……
黃金時代的親歷者【柯惕思】
柯惕思(Curtis Evarts),原美國加州明式傢俱博物館館長,專事中國傢俱的研究、收藏和經營已二十年之久。20世紀80~90年代,是海外中國明式傢俱收藏研究的“黃金時代”,柯惕思先生就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用他的話說,“那時候是比較熱鬧的,每個月都有新的發現。”
1996年,一場影響全球古典傢俱收藏的拍賣在佳士得上演了,而所有拍品正是來自柯惕思苦心經營的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上百件中國古典傢俱100%成交,且成交額遠超預估價。
如今,柯惕思旅居上海,獨立從事中國古董傢俱領域的研究和顧問工作,他在上海開了一家中國古典傢俱店——“善居”。“善居”主要以學術交流和文化藝術薰陶為主,商務服務為輔。善居的名字源起於一塊來自徽州的立身處世匾——“善居”。它源自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即第一至極的善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
在柯惕思的“善居”裡,不論是黃花梨大櫃、紫榆對椅、還是雕花石雕、陶土泥金小俑,抑或精心擺放在它們之中的水甕、蘭花,皆有一種“文雅的質樸”,寧靜之中暗藏嚴肅。
在柯惕思眼中,藏品和收藏就像人一樣:“傢俱也是有個性,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像個粗狂的男人,可是也有很多沒有個性的‘人’,有很多‘化妝’,你看不見人是什麼樣子了。傢俱和人是一樣的,出生的時候,是質樸的,然後慢慢長大,在生活中吸收了複雜的影響,本質變了。” “我喜歡那些淳樸、有本質的傢俱。”柯惕思說。
收藏家最高境界-把家裝布成博物館
中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說,自己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
這裡介紹幾位頂尖收藏家,他們的藏品之豪華,撐起一座博物館綽綽有餘。但他們卻將這些藏品合理融入居住的空間,將其變成一座博物館,置身於其中是一種高階的藝術享受,而不是看到冰冷呆板的器物堆積。
中國古董第一教父【安思遠】
說到這,第一個讓人想起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學者——安思遠。他是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泰山北斗,被稱為“中國古董第一教父”,他對明式傢俱收藏頗具建樹,又被稱為“明代之王”。
安思遠將藝術品、文物,視為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曾說:“於我而言,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你永遠不會厭倦,也永遠不會有終點......生活總是因此趣味盎然!”
所以在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宅邸中,他用自己超絕的文化品味與審美,打造出了一座跨越東西文化、冠絕古今的華美大宅。地上鋪著清代宮廷地毯,條几上擺放唐代石刻菩薩,門邊立著唐代陶俑......
安思遠善於組合不同文化、年代、風格的傢俱,以書房為例,他知道訪客會從前廳進入書房,和坐在書桌前、背對窗戶的他會面,就特別安排讓訪客首先窺見一對扶手椅的背面。因而,他特別注意椅背的修飾和椅腳的獨特美態。
另外,西漢時期的鎏金銅熊造像,被置於公寓中喬治二世時期的紅木几案之上。這是安思遠極為珍惜的一件藏品,他常常邊與客聊天,邊不時撫摸。一件15世紀西藏“大成就者”坐像置於其臥室之中。每日相伴,據說他常與之傾訴,恍如摯友。
這樣一座生活藝術博物館,或許正如安思遠所說,“如果你無意與這件作品朝夕相對,那就千萬不要收藏它。”他把這些古董收藏,融入到生活狀態之中,儼然已經超越收藏本身。藝術品與室內環境巧妙結合,在此完成的展示、品鑑與研究,都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菲律賓維勒泰家族遺珍【瑪麗·泰瑞莎·L·維勒泰】
瑪麗·泰瑞莎·L·維勒泰出身於地位顯赫的馬尼拉世家,維勒泰家族三代人以他們對藝術品的熱愛與敏銳眼光,歷經五十多年的收藏,逐步建立起顯赫的亞洲藝術珍藏。更於這一過程中結識了一批世界頂級的藏家、博物館館長、古董商,這其中包括安思遠、尼古拉斯、伍嘉恩、王就穩等,他們都曾為維勒泰家族的收藏供貨與建議,尤其是安思遠。
瑪麗從來都不輕易跟隨潮流,其收藏總是與她對學術的興趣,對歷史的探究和美的熱愛緊緊相連。
她於1960年代開始醉心於藝術收藏,70年代後期,收藏範疇擴充套件至中外古董精品,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傳統中式傢俱的收藏。1977年,瑪麗受邀參與了這年的費城古董展會。正是在這裡,他們第一次見到中國傢俱,也是在這裡,瑪麗購置了首件中國傢俱。
在瑪麗位於馬尼拉的雅緻宅邸內,家族在過去30年間蒐羅所得的中式傢俱是整個室內佈置的焦點所在。可見到中式傢俱與日本屏風、英式傢俱以及歐洲裝飾藝術品共處一室的畫面,展現出獨特的和諧美感。
對於維勒泰家族來說,與這些藝術品朝夕相對,她們生活其中,並怡然處之:椅子是用來坐的,桌子是用來放東西的,儲藏櫃是用來收納各種物品的……
黃金時代的親歷者【柯惕思】
柯惕思(Curtis Evarts),原美國加州明式傢俱博物館館長,專事中國傢俱的研究、收藏和經營已二十年之久。20世紀80~90年代,是海外中國明式傢俱收藏研究的“黃金時代”,柯惕思先生就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用他的話說,“那時候是比較熱鬧的,每個月都有新的發現。”
1996年,一場影響全球古典傢俱收藏的拍賣在佳士得上演了,而所有拍品正是來自柯惕思苦心經營的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上百件中國古典傢俱100%成交,且成交額遠超預估價。
如今,柯惕思旅居上海,獨立從事中國古董傢俱領域的研究和顧問工作,他在上海開了一家中國古典傢俱店——“善居”。“善居”主要以學術交流和文化藝術薰陶為主,商務服務為輔。善居的名字源起於一塊來自徽州的立身處世匾——“善居”。它源自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即第一至極的善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
在柯惕思的“善居”裡,不論是黃花梨大櫃、紫榆對椅、還是雕花石雕、陶土泥金小俑,抑或精心擺放在它們之中的水甕、蘭花,皆有一種“文雅的質樸”,寧靜之中暗藏嚴肅。
在柯惕思眼中,藏品和收藏就像人一樣:“傢俱也是有個性,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像個粗狂的男人,可是也有很多沒有個性的‘人’,有很多‘化妝’,你看不見人是什麼樣子了。傢俱和人是一樣的,出生的時候,是質樸的,然後慢慢長大,在生活中吸收了複雜的影響,本質變了。” “我喜歡那些淳樸、有本質的傢俱。”柯惕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