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矛尾魚(maoweiyu)(Latimeria chalumnae)脊椎動物,魚綱,矛尾魚科。過去一直認為早在50萬年前已滅絕的硬骨魚類。1938年12月22日首次發現於非洲東南海岸,1952年後,又陸續在非洲東南部海洋中捕獲到80多尾。為總鰭魚類中至今尚生存的唯一魚類,現認為是“活化石”(化石首先出現在泥盆紀)。體粗大,延長,長約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體長1.8米,藍色。下頜下部具有兩大骨板,有頸板。體被大圓鱗。背鰭2個,偶鰭長,並具有肉葉,外有鱗片,內骨骼的排列近似陸生脊椎動物的肢骨。尾鰭中間葉狀突出呈矛狀,故稱矛尾魚。卵胎生。口內有齒,肉食性。棲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鰾呼吸。於1972年,第1次在印度洋葛摩群島發現了象柑桔大小的矛尾魚卵,呈紅色。矛尾魚是研究魚類進化史的極其珍貴標本。英國魚類學家史密斯鑑定矛尾魚是3.5億年前總鰭魚類的唯一代表動物,為了紀念首次發現者拉蒂邁女士,當時史密斯即將它命名為“拉蒂邁魚”。

30
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科學家

    這其實是一個概念上的誤解。

    矛尾魚是一個物種,它們並沒有“進化成陸生動物”,而是留在了海洋裡。

    進化成陸生動物的是和矛尾魚同屬於“肉鰭魚類”的某個“近親”物種。

    這就好比問:“猴子生活在樹上,怎麼會進化出陸地行走的人類呢”?其實進化成人類的不是猴子,而是與猴子同屬靈長類的古猿。

    猴子永遠也無法進化成人類,它們適應的環境是樹冠;矛尾魚永遠也無法進化成蠑螈,它們適應的環境是深海

    肉鰭魚類與輻鰭魚類是硬骨魚綱下屬平行的亞綱。與枝繁葉茂的輻鰭魚家族相比,肉鰭魚類並沒能很好地開枝散葉。帶骨的肉鰭並沒有賦予它們更好的速度和靈活性,使它們在與輻鰭魚類的競爭中總是處於下風。但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3億年前的石炭紀,一種肉鰭魚被深海中迅猛凌厲的輻鰭魚類逼到了淺海,被迫開始在變幻莫測的潮間帶中生活。為了適應隨潮汐變化的潮間帶池塘,這種肉鰭魚類終於開發出了肉鰭的巨大優勢——它裡面有肌肉和骨骼,可以在陸地上支撐並移動身體。

    這種技能使它們得以在低潮時短距離穿越陸地,遊移於各個潮間池塘,尋找困在其中的獵物。慢慢地,它們開始將空氣吞入食道的一個分枝小囊(肺的原形),從中獲取氧氣;它們的兩對肉鰭也越來越強壯,終於演化成了四肢。至此第一種兩棲動物——魚石螈出現了。

    說這種肉鰭魚低調一點兒也不過分。

    首先矛尾魚都是夜行者,只在夜間活動獵食。看不見獵物怎麼辦?可以像鯊魚那樣感受生物的電場來定位獵物。白天,矛尾魚會躲在海床上的巖洞裡“睡大覺”,決不出來瞎逛,所以捕獲矛尾魚的事兒都是發生在夜裡的。

    第二點得說它們小到不可思議的食量了。誰能想到,一個體重80、90公斤,身長小兩米的大傢伙,每天竟然只需要吃10到20克的食物就夠維持生存了。20克,還不到半兩呢,這新陳代謝是比烏龜還慢嗎?難怪能活至少80年……

    正是因為擁有這些習性,矛尾魚才得以在強敵環伺的深海中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五次生物大滅絕它們經歷了四次,愣是都挺過來了,真是個善於譜寫奇蹟的物種啊!

    所以絕境並不是末日,危機中也不光有危,它總包含著機會。物種如是,人生如是,中國如是,華為如是。

  • 2 # 真正鱷魚不哭

    處於進化中間環節的動物其實是比較尷尬的,中間意味著兩頭不靠。

    具體到矛尾魚,鰭部加強使得游泳阻力大,爬行則肢體力量還不夠。這東西是在水生轉陸生時先行一步,開始左右逢源確實拓展了生存空間,但更成熟陸生動物出現後,它就不夠看了。

    拉蒂邁魚能活下來只是這一支夠幸運,生存區域比較少競爭對手及天敵,其他旁枝無此運氣就滅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重正常的人減重需要非常嚴格控制飲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