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衣書生說歷史

    首先,北宋後期並未真的快滅亡西夏,不過有一場戰役確實是打疼了西夏。但是,還談不到滅亡西夏的地步。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減緩了北宋政權的滅亡。

    北宋和西夏的戰爭,發生在宋仁宗時期。李元昊建立西夏國,宋夏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北宋軍隊在四年的時間裡,連續三次在陝西敗給了西夏軍隊。

    因為,西夏看中了位於北宋西北的麟州和符州。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西夏軍隊攻下了這兩個地方,北宋的西北門戶就被徹底打開了。西夏鐵騎可以從此進入關中平原,北宋就將面臨一個極為危險的處境。

    兔毛川大捷

    但是,新任並代鈐轄的張亢接到朝廷的召令,前往支援。張亢雖說是一名文官,但是兵法上有獨特造詣。張亢接管前線大權後,派出臥底進入西夏軍囤積糧草的地方,殺光西夏軍,搶走他們的糧草,帶不走了就燒掉。隨後,張亢不但把西夏軍打的落花流水,還搶了西夏的建寧寨,化解了麟州和符州的危機。

    這一場戰役,西夏軍隊被斬首兩千人,因墜崖而身亡者達萬人以上。

    兔毛川大捷,從某種意義上,挽救了北宋國運。但是,如果說北宋後期快滅亡西夏,這是誇張的說法。

    最終李元昊還是向北宋提出議和,李元昊接受宋朝夏國主的封號,並取消帝號。

  • 2 # 自由人84173

    北宋搖搖欲墜南宋歌舞昇平,哪裡來的滅西夏之說?只是精神勝利法過過嘴癮。當初金國強盛打敗遼國還是藉助西夏力量。北宋南宋也就是小孩子過家家兒戲。那就是自欺欺人!還寫出了皇帝跳海百姓跟著去死胡說八道!你自己跟著學習看看?這就是虛無縹緲的慌話!

  • 3 # 嘉1240嘉

    《宋史 地理志》雲:

    大抵宋有天下三百餘年,繇建隆初訖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無大增損。熙寧始務闢土,而種諤先取綏州,韓絳繼取銀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謝景溫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廣源,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脂、浮圖、安疆等砦。雖嘗以河東邊界七百里地與遼人,當時王安石議,蓋曰:“吾將取之,寧姑與之也。”迨元祐更張,葭蘆等四砦給賜夏人,而分畫久不能定。紹聖遂罷分畫,督諸路各乘勢攻討進築。……雖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

    研究北宋拓邊活動的意義,與研究唐代不同。拓邊是唐全盛時期的主要投入的活動,動員了為數甚巨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以傳統的話來說,是為“武功”。相反,拓邊並非宋朝的主要成就。自澶淵之盟(公元1005年)以來,宋朝即致力於維持與遼國的對等關係,對於西北蕃部也採取籠絡而不積極攻取的策略。這項政策在熙寧(1068-1077)年間受到大幅度的修正,宋神宗君臣竭盡心力謀復河湟,經略西夏,神宗本人也因為永樂城的戰敗鬱鬱而終。可見他對拓邊活動的成敗何等關注。神宗死後,哲宗衝幼,太皇太后高氏臨朝,改弦更張,回覆弭兵息戰的姿態;但是哲宗親政之後,再次啟用新黨,大事進築橫山、會州、天都,宋夏戰爭進入高潮。對吐蕃唃廝囉政權方面,也有邊臣提議全面加以兼併,遂有湟都之役,可是功敗垂成。徽宗即位以後,繼續兼併湟鄯,宋夏戰爭也斷斷續續,宋軍在許多方面都採取主動,進一步修築城寨,可是犧牲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巨大。

    為什麼北宋朝廷改變了弭兵息戰的政策,轉而熱衷於邊功?史家討論北宋中葉以後對外政策的轉變,多半集中在領導層的更換和國際力量對比的改變上,鮮有提到內部一直存在的拓邊活動的驅動力。對於領導層的更換,論者主要集中在王安石和神宗兩人身上;對於國際力量對比的改變,主要集中在熙寧變法帶來的轉變,也有涉及宋與遼夏以及唃廝囉政權的互動關係上。曾先生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幾項國內因素上,如將門的形成和豪士的推動。北宋將門的形成有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統一戰爭至澶淵之盟,形成了曹氏、楊氏、折氏等將門;另一個是仁宗到徽宗時期斷斷續續的宋夏戰爭和熙河開邊,形成了種氏、姚氏、苗氏等將門。恩蔭制度和邊功,是將門形成在制度上的兩大主因。將領要延續功業的奮鬥,及其子孫的上升壓力,可能使其傾向開疆拓土。傳統以來對於北宋的文武關係,傾向於一刀切將文武之士劃成楚河漢界,繼而將兩者的關係對立起來。這種籠統的描述忽略了文士中也有身懷武藝、熟悉軍事或熱衷邊功的人,他們被算作文還是武,欠缺一條清晰的界限。在熙寧之前,他們的主張雖然很少為文官主流所接受,但較諸武臣而言,他們的知識水平較高,表達意向的渠道也更多。因此對於開邊政策的鼓吹,是不可忽視的一群人。

    北宋後期的拓邊戰爭的戰役法是在防禦戰的階段內層累的形成的。和東晉、南朝依賴大規模的城防戰不同,北宋對遼夏的軍事威脅採取彈性防禦的戰役法,要求軍隊具備野戰能力。能成功展開彈性防禦,也就具備攻擊的條件。北宋在元祐末年在洪德城戰役這一成功的防禦戰役後,轉守為攻,下開紹聖、元符大規模進攻的高潮。章楶將彈性防禦和進築堡寨的戰略結合起來,開創了紹聖、元符拓邊之盛。

    至於談到收復疆土,則宋軍是否成功,可以說是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自中唐以來,西北邊陲很多要地被吐蕃所吞併,這些地方的人文和政治地理已經起了很大變化,如蘭州、會州,一度荒廢。宋人對西夏和吐蕃兩方面戰爭的某些重要的決定點,如天都山並非是唐以來的政治中心。因此,如何消化和吸收拓邊戰爭的成就,象徵理念層次和現實層次有某種程度的距離。中央政府所理解的是象徵理念層次的意義,把拓邊戰爭視為收復故唐疆域,和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然而現實上,許多地方已變為蕃部久居之地,也產生了某些新的戰略要地。從保守的眼光來看,經營這些地方,始終有和蕃部爭尺寸土地的意味。總之,從收復故唐疆域的角度來理解北宋後期的拓邊戰爭,是存在一定隔膜的。

    從元祐到紹聖、元符,北宋朝廷的對外政策經歷了從退讓妥協到軍事擴張的歷程。然而,自戰略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表層現象。誠然,元祐時代的大部分主政者都堅持主和的論調,但深入來看,其主和的理論依據頗為駁雜。司馬光是較多傾向於理想政治的一位,強調儒家以仁義為本的道德理據;但是蘇轍等政論家主要是從勢力平衡的角度來理解的,因而得出主和的結論。即以退還城寨一事來看,朝廷始終沒有辨明和平的取向是建基於理想政治還是現實政治的構想,對於退還堡寨的數量問題也只是採取了折中了事的態度,當政者始終無法否定蘭州具有至高的戰略價值,無論道德理據有多強,結果,還是否定了將它退還西夏,說明元祐的主和路線不能排除現實主義的影響。可是現實主義的主和路線,基本假設是軍事實力不足,而事實上經過了蘭州之圍、洮河之役和洪德城之役以後,宋軍穩定的作戰表現已經得到肯定,而求和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這標誌著政策轉變的契機,基本上是一項現實政治的考慮,而黨派的更迭只是加速了這項變化。

    哲宗朝從對西夏妥協到積極攻略,在大戰略而言是一個極端的劇變。可是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這項轉變並沒有增加太多實質的內容。宋軍在進攻的同時保留了很多防禦的手段,或許說進築城寨、諸路協同牽制等大部分進攻的手段,是從防禦作戰引申而來的更為準確。哲宗朝對外政策的激烈轉變,其實是透過軍事戰略的相對相容性來完成的。主和論包含了現實主義思維,而武力擴張背後是穩健的軍事策略,改弦易轍並不意味著摒棄傳統的智慧。這便是哲宗朝政策經過反覆激盪,而終於取得對外戰爭勝利的原因。相反,南宋以打擊武將來求和,以軍事冒險來求戰的表現,可以說是瞠乎其後了。

  • 4 # 史海探密

    戰術輕敵失去優勢

    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西北党項領袖李元昊自稱大夏皇帝,與宋朝平起平坐。十二月,李元昊起兵反宋。寶元二年(1039年),宋朝削去李元昊的賜生和官爵,斷絕互市,懸賞俘獲或斬首李元昊者,即授予定難軍節度使。寶元三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率軍攻下延州外圍的金明寨,劉平、石元孫前來救援,在三川口(今陝西安塞東)遇伏,劉平、石元孫被俘。最後因西覆軍受不了嚴寒,帶兵撤退。寶元四年(1041年)初,宋仁宗準備征討西夏,在宋朝還沒發動攻勢時,李元昊已經率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宋軍迎敵追擊到好水川(今寧夏隆德),又中埋伏,雙方激戰,宋軍戰敗。

    議和主導挫宋銳氣

    慶曆二年九月,李元昊一方面向宋議和,在未得到答覆的情況下,進攻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宋軍又被誘入定川砦(今固原西北),宋軍戰敗,接下李元昊進攻渭州城時,守城王沿用豎旗迷惑的計謀,讓李元昊放棄進攻。接下來,宋軍對夏方針轉向議和,此時西夏也是求之不得。在慶曆四年(1042年),為了防止宋遼聯合,李元昊向宋稱臣,允許夏國自置官屬,宋第年“歲賜”西夏,重開榷場,恢復互市。稱臣不進貢,還要賜物,也是真是奇葩。之後,宋、夏、遼形成三國鼎立形勢。夏毅宗時期,掌握朝政的沒藏訛龐連年侵擾宋朝邊境,1055年,侵佔麟州西北屈野河(今陝西窟野河)大片土地。拱化二年,夏使趙宋發生爭執,七月夏毅宗率兵掠宋朝秦鳳、涇原等州,隨後幾年西夏對宋進攻不斷。同時還向宋朝派遣使者,保持生存的平衡。拱化四年八月,夏毅宗率軍圍攻慶州大順城(今甘肅華池),因被流矢擊中,隨後向宋朝保證履行之前和約。

  • 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小樑太后死後,夏崇宗親政,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恢復漢禮,廣開科舉,重新分封,清除梁氏家族在朝中的勢力,任命庶弟晉王察哥為都統軍,改革軍制,學習了陝西軍的屯兵制。夏崇宗又向遼帝國請婚,遼國以宗室女耶律南仙為成安公主,下嫁夏崇宗,並多次在宋軍進攻甚急時出面斡旋,西夏的形勢大為改善。

    但宋廷的攻勢卻越來越強連仁多保忠的弟弟仁多洗忠都在“淺攻”中被斬。察哥崛起後保忠在朝中也不得志,謀求內附,但由於蔡京的高調,事洩後被夏崇宗拘捕。面對愈發不利的局勢,除懇請遼帝國斡旋外,夏崇宗又考慮扶植西蕃諸部助戰,青藏高原又面臨著脫離宋帝國的危險。

    紹聖三年(1096年),阿里骨卒,其子瞎徵繼位,青唐羌政權繼續裂解,形勢非常複雜。木徵之子隴拶歸為熟戶,授河西軍節度使,賜名趙懷德,但是其部下多羅巴奉其弟溪賒羅撒為首領,謀求獨立。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朝廷派王韶之子王厚管勾熙河蘭會經略司,蔡京力薦供奉官童貫監軍。當宋軍進發到湟川,多羅巴派他的三個兒子分率大軍駐守險要正當王厚準備開戰時,宮中突然失火,徽宗這個思維方式很獨特的皇帝立即認為是不祥之兆,手詔陝西暫時罷兵。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太監接到皇帝命令一定是最積極的監督大家服從,但是童貫沒有,他很明白軍事上開不得這樣的玩笑,把這道手札藏起來了。

    繼而王厚出師大勝,多羅巴兩子戰死,與少子阿蒙重傷逃遁。溪賒羅撒在宗哥川建大旆,指揮蕃軍繼續抵抗。王厚派統制高永年率騎兵包抄自率強弩登山逆戰,蕃兵不能拒。又恰逢大風,蕃兵潰敗,被斬首四千餘級,被俘三千餘人,溪賒羅撒孤身逃脫,鄯州、廓州酋長相繼請降,王厚、童貫收復四州。

    王厚進封為威州團練使、熙河經略安撫使,童貫進封為176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同年,朝廷以龍圖閣直學士陶節夫為陝西轉運使、知延州,加大進築堡壘的力度。夏軍無法抵抗,折可適的銳騎時常就在靈州城下游蕩襲擾,西夏懼而求和,但陶節夫根本不轉報朝廷,直接拒絕。

    崇寧四年(夏貞觀五年,1105年),陶節夫攻打銀州,童貫率領熙河秦鳳路軍參戰,完全就是當年李憲的翻版。宋軍進至銀川砦,夏軍防守頑強,宋軍裨將韓世忠表現神勇,登上城頭,砍掉夏軍主將的人頭,擲於城下,宋軍士氣大振,一舉攻克。銀川砦便是當年流滿宋人血淚的永樂城,此戰可謂復仇之戰。

    西夏又派重兵來援銀州,韓世忠率敢死隊在蒿平嶺拒戰,見夏軍陣前有一位騎士甚是精銳,問俘虜是誰,俘虜告訴他那是駙馬監軍兀移。韓世忠躍馬飛出,將其斬於馬下,夏軍大潰而去,宋軍攻克銀州。韓世忠作為一名裨將,立下奇功,以至於報功的時候童貫都難以置信。大觀二年(夏貞觀八年,1108年),童貫已累官至武康軍節度使,受命討伐投附西夏的蕃部溪哥城(今青海貴德)。

    童貫先派統制劉法、知西寧州劉仲武擊敗援軍,再以大軍圍城,溪哥王子減徵撲哥不能守,請降。溪哥城就是唐朝的積石軍,中唐時便已丟失,童貫將其收復,也無愧為大功,進封檢校司空、奉國軍節度使。政和元年(1111年),宋廷遣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出使遼國賀正旦,童貫以檢校太尉副之,成為第一位出使的宦官,創歷史紀錄。政和五年(夏雍寧二年1115年),童貫總領沿邊六路,軍權已超李憲。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率軍15萬出湟州,秦鳳經略使劉仲武率軍5萬出會州,自領中軍出蘭州,會攻西夏卓羅和南監軍司。

    劉法在古骨龍(今青海樂都)大敗夏軍,斬首三千餘級,築震武城。劉仲武也在清水河(今甘肅永登)成功築城。童貫遣種諤之侄、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种師道帶兵在席葦坪(今寧夏同心)築城,距靈州僅百餘里。夏人大駭,以重兵來拒。种師道背河列陣,這是宋軍大陣最常見的擺法,夏軍也準備攻陣。但种師道卻另有妙計遣偏將曲充遷回到夏軍後方,偽裝成援軍大至,夏軍大駭种師道趁機遣統制楊可世姚平仲前後夾擊,夏軍大潰,被斬首五千餘級,俘獲無數。

    宋軍成功修築靖夏城,西夏人恐懼到了極點,種家軍的威名也達到了巔峰時刻。但劉仲武率重兵攻打藏底河城(今陝西定邊失利,傷亡近半,其中秦鳳第三將全軍覆沒,死近萬人。有些史料上說王厚指揮了此役,但正史沒有記載王厚的卒年,其家譜記載於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卒,如果屬實,則不可能參加這場戰役。

    童貫因此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又創歷史紀錄,這一次連蔡京都驚:宦官從來不能取得這樣的榮譽!”夏軍防守不勝,求和不成,孤注一擲,集結大軍向靖夏城發起進攻。夏軍先使數萬騎在城下揚塵蔽空,在塵土的隱藏下,掘地道進城,將城內數千宋軍全部屠殺,以報仁多泉之屠。政和七年二月,童貫調集陝西七路10萬大軍進攻藏底河城,並限期十日攻克。此城曾令名將劉仲武(可能還有王厚鎩羽而歸,非常堅固,种師道猛攻八日不克,宋軍略顯疲態。种師道來到軍前,見有軍校躺在胡床上休息,立即處斬,將人頭懸于軍門並下令凡不用力者皆斬!全軍駭然。

    安邊巡檢楊震率壯士先登,斬首數百級,宋軍皆奮力跟進,夏軍驚潰,堅城遂克。四月,鄜延總管劉延慶進攻歸附西夏的蕃部成德軍,大首領賞移被擒,王子益麻黨徵請降。种師道升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道軍承宣使,劉延慶升保信軍節度使,而童貫升檢校少傅,旋即領樞密院事,成為第一位進入兩府宰相行列的宦官,再創歷史紀錄。重和元年(1118年)二月,陝西發生地震,夏崇宗趁機出兵,圍困震武軍,知軍孟明戰歿,所幸劉法及時來援,沒有失陷。六月,夏軍築割牛城(今甘肅永登以西)並屯以重兵,童貫令廓州防禦使何灌從膚公城(今青海西寧)星夜出兵,突襲得手,賜名統安城因此功童貫又升為檢校太保,旋即升太保,成為第一位進位“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是中國的三大最高榮譽職銜的宦官,再創歷史紀錄。

    宋夏兩國在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後,最後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復舊時賜名曰趙乾順。宋徽宗同意休戰,下令陝西六路罷兵息戰。主要是此時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開始執行,再跟西夏沒必要了,所以宋夏戰爭正式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可以省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