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圓周率的存在,生產活動時,人們觀察到輪子轉一圈的長度(即圓的周長)和其直徑之間有固定的聯絡,透過粗糙的測量計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最早記載見於約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經》,其中提到“周三徑一”,這就是古率。漸漸地,人們發現古率有著很大的誤差,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但是餘多少呢,卻沒有統一的意見。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發明了一個科學方法來計算圓周率,即"割圓術",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以求出圓周長,很好理解,既然無法直接計算圓的周長,那就找它的近似值,怎麼去逼近呢?利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它會越來越貼近圓的邊,計算也就越接近真實值。劉徽一鼓作氣,一直算到圓的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無獨有偶,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求圓周率時也採用了逼近法,他分別計算了圓的外切和內接96形,給出了圓周率的範圍
之後的祖沖之更是厲害,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的不懈鑽研和反覆演算,竟將π值精確到了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給出了π的兩個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祖沖之到底採用什麼方法算出這一結果的,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如果他是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來求的話,要得到如此精確的一個結果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的確讓人佩服。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圓周率的存在,生產活動時,人們觀察到輪子轉一圈的長度(即圓的周長)和其直徑之間有固定的聯絡,透過粗糙的測量計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最早記載見於約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經》,其中提到“周三徑一”,這就是古率。漸漸地,人們發現古率有著很大的誤差,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但是餘多少呢,卻沒有統一的意見。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發明了一個科學方法來計算圓周率,即"割圓術",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以求出圓周長,很好理解,既然無法直接計算圓的周長,那就找它的近似值,怎麼去逼近呢?利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它會越來越貼近圓的邊,計算也就越接近真實值。劉徽一鼓作氣,一直算到圓的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無獨有偶,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求圓周率時也採用了逼近法,他分別計算了圓的外切和內接96形,給出了圓周率的範圍
之後的祖沖之更是厲害,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的不懈鑽研和反覆演算,竟將π值精確到了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給出了π的兩個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祖沖之到底採用什麼方法算出這一結果的,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如果他是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來求的話,要得到如此精確的一個結果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的確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