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月27日,在貴陽數博會“大資料助力精準扶貧”高階對話環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分享阿里巴巴參與全面脫貧攻堅的心得。他表示,希望更多的人特別是阿里巴巴員工參與到這場“脫貧攻堅戰”。
3
回覆列表
  • 1 # 大疆無界1

    扶貧給人以魚,也就是給困難的人一點補助,比如低保補助等

    脫貧授人以漁,也就是教貧困人學會技能,教人如何賺錢,比如教農民種果樹來創收等

    致富造魚塘,大體可以說創造個環境,讓這些人更好致富,比如網購平臺,讓這些農民有更好銷售渠道,使這些果品更好銷售,價格賣的更高,再比如教會這些貧困人一技之長,然後創造更多適合工作崗位給這些人就業!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2 # 雄風投資

    這段馬雲的講話,發生在馬雲出席貴州省的數博會,馬雲針對扶貧的最新觀點。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用心觀點是:

    一,魚、漁、魚塘。

    1,魚。

    馬雲所說的扶貧是給人以魚,這個魚就是直接給貧困人群送錢或者送生活用品。這個魚實際上無法真正幫助貧困人群,因為魚總是會用完和吃完的,貧困人群沒有掌握自己抓魚的方法,無法實現自己養活自己,也無法做到真正脫貧。因此,第一個魚,不是真正的扶貧。

    2,漁。

    馬雲的這個觀點,脫貧是授人以漁,意思是要幫助貧困人群就要讓他們具備自己抓魚的能力,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都能去抓到魚,這樣就可以幫助貧困人群實現脫貧。此漁與魚,有著很大的區別,漁是漁夫的意思,漁是一種技能,魚只是一個東西。

    3,魚塘。

    馬雲不愧是老師的出身,出口成章,口才了得,提出要幫助貧困人群致富,就要造魚塘。前面的魚和漁,我都是很瞭解,這次馬雲提到的魚塘,還是第一次聽說。魚塘的意思是,協助貧困人群不僅掌握抓魚的方法,而且還幫助貧困人群建立一個魚塘,把魚放在魚塘裡面,慢慢養大,這樣就能獲得更大價值和財富。魚塘,類似於一門生意和事業,幫助貧困人群找到自己的事業方向,這才是扶貧的最高境界和最好辦法。

    二,貧困和人生。

    人生之中,我們生活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所以生活很幸福。在一些經濟弱後的區域,比如貴州、雲南等地,還有很多貧困人口,需要我們大家的幫助和支援。因此,在我們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經常去幫助需要幫助的貧困人群,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 3 # 攝界PHOTO

    【魚,漁,魚塘與扶貧,脫貧,致富的聯絡,來看看它們是怎樣有聯絡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話出自中國古代道家學派著作——《老子》,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2018年馬雲在談扶貧、脫貧和致富時,巧妙的運用比喻說出了這三個不同的關聯之處。扶貧就是給人以魚,而脫貧則是授人以漁,致富是給大家造魚池、造魚塘。貧窮不是因為農民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出現貧困縣不是因為貧困縣不努力,而是發展模式沒有跟上。

    脫貧是給人以希望,而不僅僅是給人以錢財就能解決脫貧問題的,這樣的脫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假脫貧,因為是被“授予,贈予”的脫貧,一旦錢財用完了,又會迴圈至貧困的道路上來。因為,授人以魚在很大程度解決燃眉之急,而授人以漁才是長期之功,授予脫貧致富之方法,授予脫貧致富的條件,這樣,脫貧之路就會更上一層,讓貧困者自己發展漁業,這就是邁向長期發展的脫貧之路了。

    扶貧和脫貧的差距特別明顯,這恰似授予以漁,看你是否已學得一技之長,看你能否已能完全自己立足,授予以漁的真正目的就是看你有沒有已經具備在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能力。而漁與魚塘,就是脫貧和致富,同時也是自己能力的比較。農村淘寶的發展,助力脫貧致富,這就是授予的魚塘,授予漁而沒有魚塘,是達不到脫貧的目的。

    致富,就是授予你漁,魚塘之後,看你能力是否能將魚養活不?運營魚塘的能力即是看是否能結合創意契合市場需求的能力,從而將魚塘發展與做大,這就是授予漁的最終結果。在扶貧,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塘,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真正正做到“人人會養魚,人人有魚塘”……

  • 4 # 海納百川21210

    對馬雲這句漁的三個結論。個人認為完全正確,贊!

    馬雲之所以贊漁塘是為什麼?

    光給人與漁,授人與漁,在扶貧中只是給了錢和物,不是致富道路和方法,只解決一時之危難,卻不能給貧者自己創造財富的方法。

    九十年代,黨和政府就著手扶貧工作。這麼多年累計扶貧投入已是鉅額。就我所在鄉鎮,扶貧單位先後有省財政廳,市多家單位。金額累計起來,我估算一下,如蓋樓,可把半個鄉鎮居民都遷進樓裡。可回頭看,山河依舊,貧困面貌,自然條件,人民生活並無根本改變。

    國家投了巨資,可群眾為啥沒能脫貧呢?

    這就是馬雲總結的漁塘問題。光投資,摸不準改變自然條件,不解決致富根本條件。而一味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今天給張家買3只羊,明天給李家2頭豬。錢是給了,而得到的戶養幾天又賣了,如何能富?

    有些果樹在遼西不適應栽培,100%因腐爛病而毀園,而恰在這專案投資最多,最大,當然也有可能是農民不懂技術造成。但不管怎麼說錢白白投入,打了水漂。

    我非常贊成馬雲的觀點,給你十斤漁,不如教給你養漁方法,給你漁塘,你會養出千斤,萬斤漁這豈不比單給十條漁強百倍嗎?

    把這一道理用在扶貧脫困上,教給農民自己如何致富,比一味用錢去扶助個別戶要好的多,是最正確的幫助農民脫貧的正確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袋栽香菇如何減少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