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求我
-
2 # 智慧的九金
舊時民間有種傳說:“皇帝住的宮殿裡,地都是用金磚鋪的。”如果你有機會潛入故宮,撬開地板,翻開鋪地的青磚,你會驚喜地發現,青磚的背面不僅有年號,還有工匠的名字。如果繼續挖,你會失望地發現,只有這些青磚,並沒有黃金。但是你可不要小瞧了滿地鋥亮的青磚,它們比黃金還值錢。
故宮金磚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
御窯金磚製作工序達到二十九道之多,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而金磚燒造主要有八道流程:取土、練泥、製坯、陰乾、裝窯、燒窯、窨水、出窯。 複雜程度簡直可稱為恐怖!
取土
練泥
製坯
陰乾
磚坯做成後,需“避風避日,置之陰室”,經過5-8個月的“陰乾”。存放磚坯的屋室,什麼時候需要開窗,什麼時候必須關門,由技熟藝精的工匠通過不間斷的觀察而確定。
裝窖
將陰乾後的磚坯裝窯也大有講究,磚的堆垛也是一項專門的技術。通常,燒造時,金磚堆疊在窯中間,四周配以其它普通散磚。
燒窖
磚坯入窯燒造,需要用草糠、片柴、顆柴、枝柴等各燒上一個多月,還需要防止火勢過於激烈而使磚開裂,也不能讓窯室內的溫度過低,或薰燒時間不足而燒出發黃的“嫩火磚”來,前後耗時5個月左右。
窨(yin)水
薰燒後是窨水冷卻,具體的做法是在窯頂做出一塊田一樣的平地,四周略為隆起,以將水灌入其中。通常,三百斤磚需要用水四千八百斤。適量的水從窯頂慢慢滲入窯座之中,遇到高溫,化為蒸氣,並與其中的火神意相感,相斥相容。
出窖
窯室內完全冷卻後,便是金磚燒造的最後一個流程——出窯。
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
3 # 追逐浮光掠影者
前面人們回答了金磚不是金子做的!工藝流程說的都很明白!金磚除了本身造價高外!還有著身份特殊性,要不古代那麼多富豪為啥不能點鋪在自己家裡啊!物以稀為貴!本身也是太稀有了!什麼玩意做到了極致也就貴了!
-
4 # 社保先知
2012年,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拍賣,89塊“金磚”一共拍出了950萬元,從此人間有了“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美譽。金磚並不是真的黃金,而是一方泥土。它曾經是專為皇宮燒製的細料,因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故稱“金磚”。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不過是一方泥土,居然拍出了黃金的價格。當你得知這種手藝早已失傳時,或許會明白,人們為它豪擲千金,是因明日,它已萬金難買。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像這種經歷過滄桑的金磚堪比金子也不足為過,皇家宮殿的御用金磚,文人最愛在明朝的那些事裡,金磚鋪滿了紫禁城太和殿,4718塊,600多年過去,如今依然光亮如新。它細膩堅硬、光澤大氣,全出自蘇州陸慕磚窯,朱棣讚賞有加,賜名“御窯”。
但所謂的金磚並非真是用黃金做的,金磚是一種兩尺見方的大磚,它實際上也是用泥土燒製而成,從這一點上講,金磚與一般地磚也沒什麼不同。金磚具有光潤耐磨、越擦越亮、不滑不澀等特點,既可以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可以把皇宮襯托得更壯麗。
總上所說許多文化愛好者視如珍寶,金磚不僅代表著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承,相信明天會更好;“金磚”雖不是黃金製成,但由於無數工匠複雜而漫長的勞作,使得那些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具備了黃金的身價,畢竟,不是每塊磚都有機會經歷近兩年的時間去打磨,只為追求一個極致。
時間可以驗證一切,不是有那麼一句話“是金子在哪裡都發光”,現在想想確實有這個道理。很慶幸它得意儲存到現在,雖然我們不能目睹實物,但是感受下歷經滄桑的氣息也是值得的,像那些能工巧匠致敬!
-
5 # 五星出東方
實際上,故宮的金磚並不是用金子製成的。但是堪比金子,在幾年前,一對永樂的御窯金磚的價格竟然達到了八十多萬
金磚的製造工藝非常講究,從選土、煉泥、燒製、打磨,足足要花費近兩年的時間。
金磚用的是江南的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經過掘、運、晒、推、舂、磨、篩七道工序,然後露天放置整整一年,以便去掉土性。
水用的是姑蘇的水,經過澄清、沉澱、過濾、晒乾、踏踩、摔打六道工序,江南的土就被煉成了稠密的泥。
接下來是燒製,先把泥放入模具,踩實,用木棍磨平整,再放置在陰涼處,陰乾八個月。
然後經過糠草燒一個月,去除水分;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總共歷時130天燒製完成。
經過四五天的冷卻後,這些半成品還要進行復雜的砍磨,浸桐油,據說,熟練的工匠每人每天最多隻能砍磨三塊磚。
燒製完成的磚經由運河北上,到達北京通州,再經過官府逐一嚴格檢查,方可進入紫禁城。最為嚴苛的是,工匠每使用一塊磚,必須有至少三塊磚作為備選,對老百姓而言,這些能夠進入紫禁城的磚絕對塊塊都是精品,可實際上,除了工匠選用的那塊,其他備選的磚即便無可挑剔,也會被銷燬。“金磚”雖不是黃金製成,但由於無數工匠複雜而漫長的勞作,使得那些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具備了黃金的身價,畢竟,不是每塊磚都有機會經歷近兩年的時間去打磨,只為追求一個極致。
-
6 # 行者
中國歷史悠久,5000年文化一直綿延不斷,直至今日,中國境內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建築和展覽文物的博物館。要說中國境內所有的博物館,排在第一位的絕對要屬位於北京市區的故宮博物院,館藏有上千件珍稀名貴的文物,每天遊客往來絡繹不絕。
故宮曾經是歷代帝王上朝和休息的地方,作為九五至尊使用的物件都是上好的。故宮最初是由明成祖朱棣派人修建,歷經十幾年,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終於建成了在世界皇宮也排得上名次的紫禁城。而紫禁城一名來自星象學說,紫微垣位居中天,代表天帝所在,天人對應,故名紫禁城。
一、故宮的地磚
去過故宮博物院參觀的人都會被故宮宏偉壯闊的城牆所吸引,據悉紫禁城始建於公元1406年,於1420年建成,前後花費了14餘年,十幾年背後凝結的是無數工匠的才能與心血。永樂大帝也是極盡奢華地將使用各種材料,比如朱棣派人深入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份尋找珍貴的楠木,楠木一般長在深山老林裡,山裡幾乎沒有路,很多師傅這一去就沒再能回來了。
假如你下次再去參觀故宮,一定要低頭看一看故宮的地磚,故宮所有宮殿的地面都是由昂貴的地磚鋪成,極盡奢華。不過這裡的金磚千萬不要理解為黃金製成的,其實此金磚非彼黃金磚,而是敲擊時會有金屬聲的地磚。民國時期,為了保護故宮成立了故宮修繕處,隨即開始了對故宮的修繕工作。
當修復人員到達故宮,被眼前破損的地面所吸引,因為他們已經被故宮大殿裡的地磚震撼住了,很多工匠不禁連聲感嘆,“朱棣簡直是太狠了!”修復人員之所以發出感嘆,是因為修復故宮的地磚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修復過程也相當繁瑣。
最初,“金磚”不是這些地磚的本名,而是被稱作“京磚”,是專門為皇宮鋪設地面燒製的細料方磚,這些地磚燒製成功之後,被運至“京倉”儲存,故得名“京磚”。燒製而成的這種地磚的質量相當高,而且質地非常密實,敲擊時還會發出金屬般的清脆聲,故得名“金磚”。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的地磚大部分都在自於蘇州的陸墓,這裡緊鄰太湖河畔,土質非常細膩,同時還有大量的膠體,作為燒製金磚的土料相當不錯。據史料記載,燒製每一批金磚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少則130多天,多則720多天,兩年燒製一塊金磚,真可謂耗時耗力。
二、珍貴的金磚
不僅金磚的燒製時間很長,成功率也相當低,如果一批燒製的金磚隨機抽取6塊,沒有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要求,這批金磚直接不能用了,接著被徹底銷燬。除此之外,為了保證金磚的質量和日後能溯及源頭,每塊金磚上都要刻著詳細的資訊。
比如,金磚上要刻有製作時間,製作師傅的名字,監視燒製金磚的官員名和職務,還要印有知府,知事,燒製人的印鑑。不過如今的故宮所有宮殿裡的地磚,都是1990年之後替換掉的,想必用從前古法工藝燒製的金磚,都已經被收藏起來了,畢竟經歷了幾百年的朝代更迭和交替,很多都已經破損嚴重了。
不過前些年曾經拍賣過一對永樂的的御窯金磚,最後成交價格為80萬元,果然當年“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不虛。除了燒製金磚耗時長,燒製金磚的工藝也是相當複雜又非常講究。僅是開始的取土一項,就要經過七道工序:掘,運,曬,椎,漿,磨,篩等。
三、複雜的燒製工藝
製作金磚之前首要的工作是取土,最為最關鍵的環節,取土需要耗時1年的時間,而且所取的土必須是特有的粘土。經過一年的晾曬,去掉土性。接著再用7個月的時間製坯,經過反覆地踩踏,去掉土坯中的氣泡使之成為稠密的泥團。
接著再耗費5個月時間燒製,先用糠草熏製去除溼氣,再慢慢升溫,最後再分別用棵柴燒製一個月和松枝柴燒40天即可出窯。出窯之後還需要用上等的桐油浸泡,最後等地磚的表面光滑,才算完成了任務。從泥土到金磚,耗時兩年多才算完成了工作,畢竟是要鋪在皇家宮殿的,不是一般地精益求精。
在正式入宮之前,這些燒製出的地磚還需要經過嚴格的篩查程式,每座官窯一次生產的地磚數量不能超過7000塊。而且在運輸,儲存和配發的過程中都要經過嚴格的管理,保證金磚既不丟失又不被仿造。即使最終經過審查進入了皇宮,也有額外的講究。
每個師傅和瓦工每天最多鋪設5塊地磚,保證每塊鋪設的地磚都是非常精準。據不完全統計,最初修建的故宮裡大概用了8000多萬塊地磚,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是一項超級耗時的大任務了,可見故宮的價值但從金磚方面都會非同小可的。
明成祖也深知此地磚的珍貴,只在東,中,西三條路上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鋪設。可惜隨著明清王朝被推翻,當年燒製官窯的工藝也一併失傳了。據說最後一批是出自清光緒年間江蘇蘇州的御窯村,在此之後地磚隨著官窯的消失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四、總結
永樂四年故宮開始修建,經過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北京故宮依然如堅硬的磐石一般屹立不倒。歷經二十四任皇帝的洗禮,北京故宮已經成為了北京的地標,它的存在也見證了歷史風雲變幻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正因為如此,故宮除了是皇帝生活和辦公的場所,也承載了600多年裡沉澱的歷史與文化。
除了堅硬無比的內部結構,故宮讓人稱奇的還有人們腳底踩塌的地磚。當1959年開啟對故宮修繕工作時,人們才發現了藏在地磚裡的秘密,故宮地磚又稱“金磚”,耗時耗力還需嚴格篩選,才能成為鋪在故宮宮殿內的地磚。明成祖為了守住燒製金磚的秘密,將參與燒製的師傅一律“賜啞”,可謂每一塊金磚背後都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故事。
回覆列表
大量金磚在故宮被銷燬,而金磚又那樣值錢,其實金磚是用杭嘉湖地區農村黃泥,當地農民叫作青泥,稍許有點黃,從明初開始為貢品,每年有一定燒造量,運送首都,建造宮殿埔地之用,嘉善陶莊是金磚首選地,那邊泥黏性大,製作金磚好材料,通過選土,練泥,製坯,風乾,燒製,降溫,灑水,出窯,打磨,等多道工序,才製成一塊60x60x12公分金磚,成品率不高,所以昂貴,其實故宮銷燬那麼多金磚,是人們誤會了,它是不完整,或者有缺陷,有損美觀而銷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