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嶺月
-
2 # 張睢陽齒
因為李白參與了永王李璘謀反事件。此事實際上是李氏皇族內部的父子相爭、兄弟相殘,詩仙李白不幸做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果如下: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唐玄宗逃往蜀地;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北上靈武募兵平叛。而太子李亨在唐玄宗不知情的情況下登基稱皇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唐玄宗不甘心權力被兒子奪走,任命永王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鎮節度使,統領南方中國,以制衡李亨。
當時唐朝南方賦稅都集中在江陵,李璘在江陵招募了數萬士兵,意圖割據南方。此時,李璘久聞李白大名,聘請李白為幕僚,以助軍威。
李亨聽聞李璘赴任江陵的訊息後大為震怒,下詔命令李璘回到蜀地唐玄宗身旁。而李璘則認為自己的職位是父皇任命,拒絕接受新任皇帝李亨的詔書。
757年,李亨派兵擊敗並斬殺李璘。李白作為叛軍從犯,下獄待罪,後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地區)。你所說的世人皆可殺應該是這段典故。
其實李白只是被永王利用了,他對整個戰局來講無足輕重。無論有沒有他,這場叛亂都會發生,也都會被平定。
-
3 # 我是趙帥鍋
說起李白的晚年悽慘下場,就不得不提到永王李璘事件。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也是唐肅宗李亨的異母弟弟。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狼狽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卻擅自北上靈武、並擅自稱帝,唐玄宗為顧全大局,沒有追究太子的錯誤,反而追認太子這種行為的合法性。
但是,唐玄宗這樣做,並不意味著他完全放權。相反,他還希望透過巧妙的佈局,繼續維持自己主導帝國的地位。於是,在到達成都之後,唐玄宗讓永王李璘坐鎮到江陵,負責江南地區的軍事。
這種做法,顯然是用於節制太子李亨的。因為,在這種人事任命中,太子和永王的地位是對等的。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玄宗皇帝坐鎮川蜀,太子李亨坐鎮西北,永王李璘坐鎮江南,三人相互制衡,玄宗還是很有可能繼續維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但是,當永王李璘開始坐鎮江南後,他免不了也開始蠢蠢欲動。因為,但是永王李璘擁有著巨大的軍事政治經濟資源,在那種亂世中,他身邊的人,難免會希望他複製晉元帝司馬睿開創東晉帝國的成功。
因為,簡單的看,當時的天下,與西晉末年非常相似。當時,帝國都城已經丟失,整個北方戰火不斷。唐肅宗坐鎮西北,雖然有著皇帝的名號,但它東面有安祿山的叛軍,西邊有土蕃回紇的威脅,實在太像當年西晉時坐鎮西北的晉愍帝,隨時可能被清理出局。
與此同時,整個南方地區卻繼續保持著穩定,並且有著龐大而穩定的經濟和軍事資源,簡單的看,永王只要趁勢割據江南,就能複製晉元帝司馬睿的成功,總而言之,建立起第二個東晉帝國。
在這種背景下,永王李璘在自己的親信慫恿下開始試圖割據江南,而當時李白恰好正在江南,因為李白的名氣太大,所以永王試圖割據江南時,就請李白給他當參謀。
以李白的人生經歷,他自然知道永王李璘的這種行為,意味著什麼?毫不客氣的說,對於肅宗皇帝而言,永王李璘這就是要造反,是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清剿的。當然,對於永王李璘來說,如果他能夠成功,那就不叫造反,而是開國。
中策,就是騎牆觀望。總而言之,管他狼吃狽還是狽吃狼,我就在旁邊當吃瓜群眾。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沒有風險,不管誰勝誰負,都不會追究到你頭上來。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相當於一次有50%機率中超級大獎的機會送給你,結果你選擇不要,以後每回憶起一定會後悔不已的。
下策,就是公開譴責永王李璘的行為,甚至跑到肅宗皇帝身邊,全力支援肅宗皇帝平叛。如果肅宗皇帝能夠平叛成功,你自然就是功臣,但如果失敗,新皇帝繼位後自然不會放過你。
所以,哪種選擇正確呢?從大道理上,我們很難說哪種選擇正確。當時的李白,一生政治落魄,突然身逢亂世,難免會想著搏一搏的;尤其是看到永王親自派人請自己出山,自己緊跟永王,肯定會有不錯的前途。而且簡單的看,永王確實有機會實現東晉司馬睿的成就。
最後的結果,是永王失敗,那些支援永王李的人,自然都會被定性為亂臣賊子,李白自然不能例外。這本來是族九族的死罪,但是因為李白早年對郭子儀有恩,所以在郭子儀的營救下,李白終於免除死罪,但被流放到夜郎。反觀高適,則被肅宗提拔為淮南節度使,一生官運亨通。
回覆列表
其實此語此出自杜甫詩《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李白晚年因接受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的邀請,加入其幕府,併為其寫過一些歌功頌德的詩歌。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也受到牽連,被判長流夜郎。中途白帝城被赦,於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朝辭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當時的處境是否真的“世人皆欲殺”,我無法得知。但讀文章最忌斷章取義,或單純從字面理解。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往往不盡相同。詩詞歌賦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杜甫在此詩中用誇張的寫法“世人皆欲殺”,主要是為了突出李白的“佯狂”。李白加入李璘造反,這罪在古代可抄九族。但朝廷開始只判流放,後被赦。背後可見有不少人在為他求情運作。若果真“世人皆欲殺”,他都不知死多少回了。杜甫這樣寫,一來為突出李白的“狂”,“天子呼來不上船”;二來想借此來證明他和李白的友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