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成為工業化國家只能說具備了相應的條件,"精䯝"一說值得商榷。一個工業化國家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

    一,國家政局的穩定二,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三,強勁的市場消費潛力四,足夠的原材料保證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肯定是艱難而漫長的,常常會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而且方向要正確。

    這就需要國家的專業高階人才作出合符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方向。

    而且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技術設施必須跟上。

    要有足夠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不是隻有體力,而是撐握一定技術的勞動力。

    舉個例子,我們的近鄰日本,他們經過戰後三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戰後經濟騰飛的"奇蹟",雖然這個奇蹟背後經歷了變革需求與人承受能力的激烈衝突,於是產生係列各種超越道德底線的犯罪和極端行為。

    如1955年發生的"森永毒奶粉"事件。1956年的"水俁病"暴發事件。

    ⋯(還有一些典型例子,不一一列舉)

    但是日本的經歷告訴世界,在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期,有些社會矛盾是必須要解決的。如果過不了這些"坎",後果是嚴重的。

    所以在關注Gdp的同時,對人的關注同等重要。

    日本三十多年高速發展期中,經歷了前所未

    有的重重問題,卻是最成功的三十多年。

    在這三十多年中,日本的主旋律並非欺詐與貪賄,也不是美國的援助和其他方式,而是日本人民用勤奮把這個廢墟國度建成一個工業化強國,日本成功的一面,可以成為世界上正在向工業強國奮鬥的國家所借鑑。

  • 2 # 鬼谷先一

    工業化非常難,難在它的組織成本非常高,對組織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工業化會帶來效率的飛躍,否則工業化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工業化是社會化大生產,要有社會組織結構支援才能持續生產的迴圈。而要有這個社會組織結構必須投入巨資建設,哪裡來的錢建設這個組織結構?西方的工業化都是靠掠奪,戰爭搶錢建設,後發國家沒有這個機制了,如何度過工業化前期的財政赤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 3 # 詩書棋酒

    全球的工業化國家少之又少,而掌握所謂“精髓”的更是屈指可數。為什麼工業化這麼難呢?我以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開啟世界地圖會看到,目前世界的工業化國家主要集中在地球的北溫帶,人種主要是西半球的白人和東半球的黃種人,這兩個人種構成了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

    二,這兩個地區,這兩個人種,都是古代文明和近現代,現代文明的發源地。

    三,這兩個地區,兩個人種,智力超群,都是善於學習並掌握了目前人類最先進科學,科技知識的地區。

    四,西方的文明基礎是所謂“希臘”文明。西方的白人從大航海開始,明白了地球是圓的 ,海洋是相連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以中國為首的“儒家文明”,為大航海提供了必要的基礎,那就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沒有羅盤和指南針及火藥的協助,大航海發現新大陸是不可能的,沒有火藥的幫助,戰勝土著人佔領新大陸也是不可能的。牛頓,瓦特的出現,意味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度,意味著人類從農業,從遊牧走向了工業文明。大機器的出現,意味著減少了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五,東亞最早掌握工業文明的,是開始“明治維新”的日本。而同期的中國,則因滿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貪汙腐敗,錯過了人類兩次的工業文明,好在新中國成立才建立健全發展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如今的中國,經過四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已建立了世界最健全的工業體系,可生產各種門類的工業裝備,產品,去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美國的135%左右,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工業化國家。

    六,其他國家,其他人種為什麼不行?先說黑人,黑人和白人及黃種人對比,其智力顯然大大落後,未聽說黑人裡面有科學家,就是有,也是寥寥無幾。其次,黑人所處的非洲大陸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那是一個“插上柺杖就能發芽”的地方,從不擔心飢寒交迫。正因如此,人才失去了創造力。而歐洲,北美東亞不行,四季分明的氣候,意味著不可靠天吃飯,沒有棉衣是無法過冬的,這些都極大的迫使人類戰勝和改造自然。至於穆斯林國家,千百年來都在為信仰哪個“哈里發”而戰,顧不上科技發明。另外,上帝或“真主”對中東格外垂青,給了他們豐富的石油資源,用不著為發明創造殫精極慮。至於其他棕色人種,眾人皆知不談了。

    七,世界知名的大學,都在西方白人及東亞黃種人世界,而這些大學才是培養科技人才之所,發明創造之地。但從這些學科來看,目前的黃種人學理科的最多,尤其是中國的孩子,而理科才是工業化乃至資訊化的源泉!

    至於誰掌握了工業化的精髓,我認為是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

  • 4 # 曾銘瀾

    工業化其實剛開始是武器裝備為主,當然也有紡織工業(就是衣的需求),要民眾有剩餘資金,民生工業才能發展起來。還有人口因素,因為技術進步,更少人生產可讓更多人消費。所以以後發展的經濟體,一定要基礎設施首先,和像衣,代工,其它看各自的天然資源,有一定居民存款,才從公屋讓工薪供房,高檔讓哪些即得利益者享受,收入提高,存款多了,才商品房讓小商業,企業中高層管理,行政部門中層買。房子有了,才有家電,傢俱需求嗎,然後車嗎。如果沒居民存款,一個幾千萬人口國家,可能就首都加一二個城市(有的是旅遊城市)發展起來。

  • 5 # 瀋陽匯濱

    工業化是怎麼出現的?

    前資本主義殖民化是西方主導的第一階段全球化,主要是西方向全世界做資源型擴張。19世紀初,產業資本主要坐落在歐洲本土,其他世界大陸是服務於歐洲產業資本的原料產地。這是產業全球佈局的第一階段,期間有大量的反人類犯罪。主要是西方向原住民使用槍炮及瘟疫消滅原住民,再以奴隸制來推進全球貿易,支撐產業擴張。

    西方透過殖民化佔領了: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大陸,這些多倍於歐洲的土地和資源向西方進入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是對當地民眾尤其是尚在部落化時代生存的本土民眾來說:豐富資源對他們來說是滅頂之災。

    所以:第一階段的全球化是滅族。

    下面說一下:第二階段的全球化

    西方產業資本的第二次全球化:是滅掉對方的工業生產能力及產業:一戰、二戰時期都是用工業生產出來的戰爭能力、武器來滅掉對方的工業城市及生產能力,直接導致產業資本的戰爭。這是產業資本《在國化》的派生階段。

    產業資本在國家,形成產業資本之前的那一輪資本是從國外掠奪回來的工業原材料,在國內一定是大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不會在本國消費,一定要覆蓋他國市場。

    所以:資本主義戰爭是爆發在產業資本階段。

    其中的導火索是生產過剩。

    所以:資本主義爆發戰爭是爆發在產業資本階段。

    下面說一下:第三階段的全球化

    金融資本全球化階段

    然而:金融資本的全球化戰爭就不是《在國化》了,同時也不需要“熱戰”。

    金融資本全球化時代:金融資本發達國家怎麼從發展中國家來佔有收益呢?

    一般商品和原材料向發達國家出口,同時我們把獲得的外匯,再返回去向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做投資。

    這樣我們等於做了雙重貢獻。(我們似曾相見)

    這時候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因放棄了實體生產,把實體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使得金融資本可以透過全球化來佔有超額收益。

    像中國就是做了雙重貢獻的國家。

    那麼西方國家發生了戰後生產過剩的時候,西方國家就發生了城市的武裝鬥爭。

    戰後的生產過剩,導致世界發生了兩大格局。

    現在生產過剩的矛盾,不可能再透過戰爭來解決,於是就引發了發達國家內部的激烈的對抗。

    也就在這個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再度進入生產過剩的矛盾尖銳化。

    這個時候就發生了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轉移的是低端產業。

    這個時候的產業轉移是:實體產業離開,經濟提高結構收益,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全球化———金融化。

    金融化就是提高金融資本流動獲利。於是就出現金融資本異化於產業資本。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形成了美元霸權。

    金融資本透過在全球佈局,獲得了鉅額資本收益。

    形成金融資本的全球競爭。金融資本可以向下進入到原材料市場,製造全球通脹。

    帶來了進口國家原材料價格上漲。

    中國因為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直接輸入了進口“通脹”。

    而當金融資本一輸出,就帶來了全球“通縮”

    不論是輸入型通脹還是通縮:對於擁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中國都是災難性的。

    那麼:之所以中國一直沒有垮掉,是因為我們仍然沒有完全開放金融體系,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

    中國的資本市場只對“合格的投資者”開放。

    一直到2018:遭遇了美國的“貿易戰”:我們才宣佈金融可以開放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有明顯的改善了。

    但是:人民幣仍然不能“自由兌換”。

    全球金融資本進入中國後:想透過多空交易,可以“割韭菜”的時代,還沒有來臨。

    起碼在股市上做到了這一點。

    全球金融資本起碼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不可以興風作浪,這樣做到了。

    最後再說一下:中國的工業化是怎麼形成的?

    誠然:工業化是資本增密工程,沒有原始資本,怎麼能實現工業化呢?

    中國工業化初期:沒有像歐洲國家在全世界掠奪原材料及販賣“黑奴”:在這種情況下居然也能實現工業化!

    中國加入時代大迴圈是有時代背景的。

    1991年蘇聯東歐解體,國際“大三角”美國、蘇聯、中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加快了推進中國全球化步伐,再加上國內資本極度稀缺。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靠沿海地區“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型的外向型經濟,而應對了資本嚴重短缺的挑戰。

    這個時期:“三來一補”是利用外資進裝置、進原材料。自己不用有多大的資本,只需支付環境代價,和勞工的社會代價來維持生產。

    這個時候:“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區率先進入“三來一補”之中。

    90年代,使國家深入融入國際大迴圈之中。

    這個時候全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也是促成工業化崛起的先決條件之一。

    還有90年代的國際鉅變也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加入國際大迴圈的有利條件之一。

    還有就是這個時期:中國按照西方制度轉軌,同時按照西方的要求融入國際大迴圈之中。

    綜上所述:中國的工業化真的是來之不易!珍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果店適合用會員付費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