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奇蹟

    王陽明不嗜殺???你開玩笑嗎?王陽明在廣西殺人如麻,還適應“十家牌法”的連坐制,你說不嗜殺???王陽明就是一頭畜牲,殺人成癮,所以在過去,廣西很多老百姓罵它,而它還厚著臉皮說“老百姓罵它,它不在乎”

  • 2 # 開悟的演員

    曾國藩不是修行人,所作所為仰賴的是上面的態度。王陽明是修行人,而且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修行,就是要做到做人做事無愧於心,無愧於心才能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才不會著相以至於離相悟道。所以,曾國藩是能臣;王陽明是聖人(不太確定,應該超凡入聖了吧)

  • 3 # 葉海強

    題目就問錯了,陽明先生哪是鎮壓人民起義,分明是平定匪患。他也不想殺的,但是不殺不行,殺了後,還吐血了。而且平定匪患後,也沒有就這麼結束了,善後工作也做的很好。簡單回答,具體看陽明先生生平事蹟。

  • 4 # 六福雅士

    一,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

    1,大部分士兵,是被寧王裹脅而參加的,幾屬烏合之眾。

    2,王陽明只用戰略得當,略施小計,幾乎觸之即散。

    3,換言之,此時只用“擒賊擒王”即可,即擒住寧王,則餘眾自潰。

    4,反觀之,此時若濫殺無辜,嗜血無度,則反而會使“叛兵亂將”上下一氣,戮力同心,造成更大的叛亂!

    二,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

    1,義軍被邪教蠱惑洗腦,執念頗深,戰力頗強,義軍所到之處,影響頗廣,民皆爭附。

    2,曾國藩須“先剿後撫”,方能安民。

    盡剿屠滅,以霹靂手段,戮殺肉體,滌盪思想,形成“重典強壓”之下,動搖者“肝膽俱裂”之勢,使其不敢“附從義軍”。

    其後方可“懷柔撫之”。

    3,換言之,此時須用“射人先射馬”方可,即須先“射倒”民眾“僥倖與從眾”的心中之馬,則其心自誅。

    4,反觀之,此時若只“懷柔撫之”,則民心思變,亂中取利,一點即著,其勢必成燎原!

    三,是故,凡儒學大家,皆洞察時局,軟硬兼施,正所謂“內懷菩薩心腸,外施霹靂手段”者也!

    時者,勢也。時移勢易,變法宜易。因此:

    1,王陽明之懷柔,是菩薩心腸,但亦是霹靂手段!

    2。曾國藩之屠戮,是霹靂手段,但亦是菩薩心腸!

  • 5 # 深圳荔枝歌

    王陽明戰事結束時間較短,朝廷比較穩定,有糧餉可發,有後路可退。曾無兵無餉無糧,朝廷又指望不上。哪有那麼多為什麼,都是手段。

  • 6 # 興地牆體廣告

    王陽明講的格物致知,而曾國藩只會格物,禽獸和人的是有區別的,人流下的是骨氣,禽獸殺了江南一億人,還行書立傳,婊子立牌坊,不知廉恥。

  • 7 # 臨界凡心

    曾有人評價如果中華歷史上真有聖人,最多也就兩個半,孔子、王守仁是兩個,曾國藩是半個。拿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確實都好厲害,但是半個和一個的差距又何止幾萬裡!

    首先:從立德上來看,王守仁創立的心學融合了儒釋道各家精華,創立了道德高地,影響千年。

    其次:從立言來看,王守仁的心學體系是一個完整實用的體系,從內心挖掘人的內在動力。

    再來:功高至偉評價兩人都不為過,但是對社會的影響確也不一樣。

  • 8 # 廣德春和景明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屬“馬上定乾坤,提筆安天下”之偉人。王陽明即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守仁”,操守仁愛、仁慈之心,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充滿仁慈之心,故而殺戮之氣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解決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搞清楚,王陽明和曾國藩各自面對的敵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王陽明的第一波敵人,是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處的山賊。對於這些山賊,王陽明可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假裝撤退,而後出敵不意進攻,連獲勝利之後則是一個字:殺!在贛州,他一口氣殺了兩千多人。

    王陽明的第二波敵人,是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這個他確實殺人不多。

    王陽明的第三波敵人,是嘉靖七年西南部的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其中,斷藤峽盜賊的結局是:”幾乎全盡“,這四個字的意思大家應該是都懂的。

    所以,王陽明對於叛亂者,基本沒留啥情面。

    再看曾國藩,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人?第一,不是普通山賊。第二,不是普通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支打著基督教變異教義旗號的武裝,換句話說:洪秀全不但要推翻清王朝,還要推翻儒教文化體系,而且他要建立的,也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國家,更不是西方模式的共和國體制,而是類似於非洲和中東世界的一種政教合一體制。

    所以,曾國藩對太平天國,更不能留情面。

    在長沙,就是如此。曾國藩曾下令部下將士:“除惡務盡”,即抓住太平軍,不要活口、一律處死。隨後在別處也是如此,湘軍攻陷安慶後,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裡,就殺死了一萬多名太平軍戰士。

    當時他的弟弟曾國荃,也有些疑慮,認為殺人太多。但曾國藩立即回信說:“你現已帶兵,自然要以殺賊為志,何故後悔殺人多?”

    在進攻太平軍時,他採取的是屠殺政策和焦土政策,並認為殺得越多越好。曾國荃怕到陰曹地府受到懲罰,曾寫信給曾國藩,流露出後悔之意。可見曾國藩殘忍嗜殺的程度。所以,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曾剃頭”,喻指他殺人和剃頭一般,不眨眼、不手軟。

    那麼,曾國藩這麼做是對是錯?這個我們要結合情勢來講,在當時的情形之下,實際上是要麼曾國藩死,要麼太平軍亡?你讓曾國藩對自己的敵人講仁慈,也實在是醉了。

    試想,當本拉登的信徒綁了你打算拿你當人肉炸彈,你還想著對他們講仁義道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銀行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