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99740233489678

    近年來,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教材的傳言時常出現,引發輿論關注。雖然,十多年來,教材結構在變動。魯迅的文章數量也略有變化,但是總體上,還是佔有一定比重的。

    說起魯迅,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也許是敢於跟不公社會“剛正面”、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為國家命運疾呼的中國脊樑。

    也許是跟著閏土瓜地刺猹、三味書屋桌上刻“早”字的懵懂少年。

    更多可能是不論說了什麼都冠以魯迅之名的名人名言和表情包吧。

    那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魯迅。

    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只是他眾多筆名中影響最為廣泛的一個。一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摘錄360百科

    但是你要單純只是看百科上的這些,還不足以瞭解我們的魯迅先生。

    要知道魯迅的追悼會上,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

    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行地來為他送行,古往今來,從沒有哪個作家有這麼高的地位。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魯迅先生在中國閉關鎖國的情況下選擇去日本留學,要知道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系類事情,醫學史上可能出現一個醫學家,文學史上可能就少了一個大文豪。

    甲午海戰中,兵強馬壯的大清朝竟然被彈丸小國的日本打了個全軍覆沒。這一年魯迅十四歲。緊接著,清廷開始戊戌變法,開始義和團;列強則要開始八國聯軍了。在這樣的背景的下,魯迅已經十幾歲,他不可能對這些事件無動於衷的,清朝的這一次次的痛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魯迅。

    當看見日本憲兵射殺華人時,竟有一群中國同胞竟轟然叫好,魯迅才幡然醒悟當時的人應該醫治頭腦,而非身體。這樣的同胞縱然身體健康、長壽百歲又有什麼用?學醫救不了華人。

    1918年,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了《狂人日記》,該文一出世便引起了巨大轟動。

    這篇文章全文約 4700 字,其中 24 處提到 " 吃人 ",5 處提到 " 吃我 "。

    1.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 " 仁義道德 " 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 " 吃人 "。2.我從前單聽他講道理,也糊塗過去;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唇邊還抹著人油,而且心裡滿裝著吃人的意思。3.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4.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5.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6.從來如此,便對麼?

    從周樹人到魯迅,曾經本來應該從事醫生之路的他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之路。魯迅自此以後就正式開始了他“以文藝改變國民精神”的艱辛之路。僅在1918年到1922年,魯迅就創作了15部小說,除了《狂人日記》外,還包括《孔乙己》、《阿Q正傳》、《社戲》、《藥》等名作。

    在魯迅一生約千萬字的作品中,魯迅最滿意的是什麼呢?魯迅的好友孫伏園也曾問過同樣的問題,魯迅的回答是三個字《孔乙己》。《孔乙己》全文僅僅兩千餘字,是魯迅的不朽名篇。至於魯迅為什麼回答是《孔乙己》,這幾句話或許就是答案: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魯迅

    年少時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後淚流滿面。

    魯迅哪裡是在“寫作”?分明是在為一群行屍走肉注入靈魂!

    它彷彿生來就是為了挽救一個走向危機的民族。

    在漆黑的夜裡,他孤軍奮戰、以文為劍,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臟,從中剖出國民的劣根性,然後血淋淋的丟到華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紅色來震動人們麻木的靈魂,來驚醒所有沉睡的夢中人!

    真不愧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2 # 靜裡水聲1

    民族魂之作用也!沒有孫中山陳獨秀魯迅這批人,民族還處在,封建農業國時代,一國子女人,還裹足束胸。讀書還只是,考舉人進士教書三出路。要不就成孔乙己。

  • 3 # 聞魯生

    魯迅先生在近代中國文學思想領域的崇高地位,無可撼動。尤其於中華“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李鴻章語)中,異常驍勇、無比犀利地批判民族之劣根性,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展現中國士人的道德風骨、文化氣節和仁義情懷。

    既然如題所囑,討論歷史地位,則不可迴避“民族劣根性”之來龍去脈。在這裡,須要提及另一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先生。他不僅支援魯迅先生筆墨作匕首,他更疾呼民眾,既要著眼於兩千多年朝廷文化的蘊積,更要著手於社會本體、制度結構和封建遺存,徹底摒棄“劣根”滋生之灶源。

    紀念魯迅先生,又何妨一併紀念胡適先生?蓋批判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任尚重,道尚遠,二位確乎居功至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感覺你的愛人對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