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南星
-
2 # 月落薇花
周芷若拿到屠龍刀,與倚天劍互砍的一瞬間!霸氣外露,俠氣直衝雲霄!太酷了!看了那麼多集,這個場景才突出了主題“倚天屠龍記”!張無忌什麼鬼,拖拖拉拉那麼多集,直到大結局什麼仇也沒報,趙敏除了搶過倚天劍看過屠龍刀,什麼用也沒有,心思全放在勾引男人上了,唯一跟倚天劍有關的滅絕師太以身殉國了,唯一跟屠龍刀有關的金毛獅王也華麗麗出家了,說實話我看這部劇就是看周芷若的,除了楊逍,其他人的演技就是垃圾!
-
3 # 若生無相
由《倚天屠龍記》來談蘇東坡與江城子
少年時期,對於文學在喜愛主要體現在武俠小說上,特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得則輾轉反側,得之則愛不釋手。說來慚愧,第一次聞識“江城子”3個字就是在《倚天屠龍記》第23章《靈芙醉客綠柳莊》,原文為: “這天黃昏,群豪過了永登,加緊催馬,要趕到江城子投宿。”那時少不更事,還不知道江城子是詞牌名,更不知“十年生死兩茫茫”,只知道張無忌和趙敏是在江城子附近的綠柳山莊初次相識,甚至一度懷疑原著中的“江城子”應為“江城”,一個地名為“江城子”筆誤的可能性極大。
若干年後的一個偶然機會,看到了馬景濤版《倚天屠龍記》38集中的一個片段:張無忌、趙敏及小昭同去找屠龍刀的途中,天真無邪的小昭一時好奇,指著西北天空中的亮星請教她的無忌哥哥,頭腦簡單的張無忌不加思索回答道,這是天狼星,代表侵略,順口還背誦了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最後兩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心思縝密的趙敏聽後頓時怒火中燒,指責張無忌指桑罵槐,張無忌百般解釋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趙敏瞭解張無忌和小昭的為人雖然不生氣,但還是不依不饒要懲罰張無忌,罰張無忌的內容便是背誦東坡的另一首《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在此之後,我專門又看了一遍《倚天屠龍記》的原著,確認上述場景是馬景濤版《倚天屠龍記》編劇的原創,當時就感慨編劇的心思細膩、構思巧妙,不僅推翻了我之前對於“江城子”地名筆誤的推測,更是將《倚天屠龍記》和“江城子”做了有機結合、完美銜接,更加呼應場景、符合人物當時的情感變化。在此基礎上,又為當時我等對詩詞文化知之甚少的小白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自此,我知道了“江城子”是詞牌名,進一步我瞭解並喜歡上了中華文化高峰時期的產物——宋詞,再進一步我又發自內心地欣賞和佩服文化高峰時的巔峰人物——蘇東坡。實際上在《倚天屠龍記》原著中多次提到張無忌“除醫書之外沒讀過多少書”、“於文字一道實淺薄之至”,說張無忌是文化小白並不為過,即使如此,編劇依然要他將蘇東坡最有名的兩首《江城子》熟練背誦,不可不為其用心良苦,編劇必然也是將中華文化愛得深沉、將“江城子”等宋詞愛得深沉、將蘇文忠公子瞻愛得深沉之人。
毫不誇張地說,蘇東坡於元豐(1078—1085)年間創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創一代詞風,引起同代詞人以及後人的追和。其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體現了東坡對亡妻的思念的惓惓不已,《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了東坡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據考證,蘇東坡一生共寫過14首《江城子》,以上面兩首最為大眾熟知,據《東坡詞編年箋證》中記載蘇東坡第一首用《江城子》這個詞牌創作的詞大約是熙寧(1068—1077)年間,《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是蘇東坡在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而作,在此間還有一首“翠蛾羞黛怯人看”,這一時間是東坡詞的初創作期,詞依然是唐五代的柔婉細膩,可以說每一首《江城子》都能看到蘇東坡不一樣的人生境遇,正是這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江城子》造就了我們所喜愛的東坡。
-
4 # 西嘶姽嫿紅樓
張翠山初見殷素素(沒錯,我說的是原著)
一在船上,一在岸上,一個美麗少女,一個俊朗少年,船隨水走,人隨船走,江面煙雨迷濛,一把雨傘,兩樣心情,兩人一應一答,玄機暗藏,一直走了幾里地。這時我在武俠小說裡見過最詩情畫意的場景。
至於影劇版本麼,只能是孫興版楊逍的出場(哈哈哈實在是太俗了,因為後來的龍傲天們也都是這樣喝著酒,鼻子朝天出場的。)
-
5 #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那段,“孩子,你記得多少?”“忘了一半……忘了四分之三……全忘了”“好,你現在可以去向這位英雄討教了”。
當時筆者心中就和明教其他眾人一樣,“壞了,怎麼張教主越忘越多”
當時一到考試就想起那段,果然是無招勝有招啊。
回覆列表
《倚天屠龍記》中印象最深的場景應該是古墓黃衫女子出場幫張無忌,讓我們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周芷若練得這麼厲害在黃衫女子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尤其是黃衫女子臨走時那句“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讓我們一直牽掛的楊過和小龍女的結局也有了答案,讓我們知道了他們生活的很幸福,還有了後代。
黃衫女子的出場猶如天女下凡,飄飄然,讓我們再次想到了《神鵰俠侶》中姑姑的音容相貌,她來的飄然走的瀟灑,正如徐志摩的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