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家譜輩分的起源
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複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系上呈御覽,又親自制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儲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燬,而港臺、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臺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目前,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
黃姓家譜輩分的起源
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複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系上呈御覽,又親自制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儲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燬,而港臺、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臺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目前,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