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常有鸛雀棲息,故得名。其原建於黃河中的一個小島上。是唐代河中府的登覽勝地,許多詩人都曾登臨賦詩。

    據唐人李翰在《全唐文·河中鸛雀樓集序》所載,鸛雀樓建於南北朝,是北周宰相宇文護所建,前後花了14年。而在與北齊邊境建此樓的目的,據傳是因為其母被北齊羈押太原,欲借樓登高遙望懷念之故。原樓後被洪水衝沒,遺址難考。現樓為2000年前後重建。

    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藝文二》記:“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大(黃)河 。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在這裡沈括提到三首詩:

    七言律詩.登鸛雀樓(唐·李益)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李益《登鸛雀樓》一詩估計大家都己較熟。另一首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想一層樓”更是學前兒童都能背。而暢諸一首雖然在宋代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齊名,當代卻鮮有人提及。現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登鸛鵲樓(唐·暢諸)

    城樓多峻極,列酌恣登攀。

    迥林飛鳥上,高榭代人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今年菊花事,並是送君還。

    前兩聯借登高樓寄懷。登上鸛雀樓,遙望林中的飛鳥,感覺自己已是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頷聯以視覺反差描述景物,以遠處飛鳥的低小,反襯鸛雀樓的高大,隱喻自己清高、俊逸的情懷。

    後兩聯借所見意象抒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上望去,天然形勢本來足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四野的,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浩浩蕩蕩沖斷山脈。《唐詩箋要》說:此聯與王之渙詩句同妙,而“河流入斷山”更饒奇致。

    此詩以“高出塵世間”立意,透過登高俯視所感,縱目所望。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也顯示出作者開闊的胸襟和目光遠大,志向不羈的情懷,

    在宋代,很多詩家都將此詩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並列。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同詠壯闊山河,正因作者都胸懷遠大。無疑,兩首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但由於兩人際遇不同,兩詩的意境亦有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大家也比較熟悉。而暢當則是經歷戰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大曆七年進士擢第後,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遊,“拙昧難容世,貧閒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如上詩體現,他自視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衝破樊籬的激情。

    歷代登詠鸛雀樓的詩篇還有很多,僅摘錄幾首七律:
  • 2 # 夢到隋唐

    鸛雀樓作為天下名樓之一,關於吟詠它的詩句自然不會少。

    全部羅列下來不現實,也沒必要,在這裡向大家分享三篇名篇。

    歷史上關於詠鸛雀樓的詩歌特別有名的有三篇。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有這樣的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奐(渙)、暢諸三者能壯其觀。”

    關於鸛雀樓的詩歌名篇,首推王之渙(一作“朱斌”)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五言絕句。此詩意境開闊,氣勢恢宏,又富含哲理:站得高,放能看得遠。具有高瞻遠矚的氣概。

    暢諸(一作“暢當”)《登鸛雀樓》(也是五絕):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暢當這一首與王之渙的相比,氣勢略減,最後兩句寫實景使得想象空間減少,顯得不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故意境不如王之渙的開闊(純屬個人觀點)。

    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七律):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作者先從傍晚登樓寫起,引起作者無限的感慨,然後展開聯想,產生歷史時空茫茫之感。

  • 3 # 半山樵書生

    手中資料有限,我只找到了一首。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鸛guan四聲,鳥名,羽毛白色,灰色或黑色,嘴長而直,形狀像鶴。生活在江,湖,池,沼等水邊,捕食魚蝦等。

    鸛雀樓故址在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這首五言絕句詩是唐人詩中的名篇,豪放寫景的同時又充滿了哲理思想(後兩句)。前兩句,後兩句都各是一幅工整的對聯。

  • 4 # 手機使用者50637192012

    有。唐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在小學四年級時學過的古詩(五言詩)。意思是黃昏時分太陽要落山了,滾滾黃河水奔湧入海。要想看得更高更遠,必須要登上更高的地方才能如願。後人常用後兩句詩形容人的高瞻遠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鄉春節的俗語小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