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公元1385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大半生的一代賢臣徐達去世了,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縱觀徐達一生,他22歲跟隨朱元璋,之後打敗陳友諒而聲名鵲起,後來為朱元璋東征西討,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因此被認為是明朝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對徐達是好評如潮,稱讚他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可見其才能之卓著。

    徐達生有四子四女,徐達依次給四個兒子起名徐輝祖、許膺緒、徐添福、徐增壽,他還把長女嫁給燕王朱棣做王妃,後來成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乃一母所生。

    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爵位魏國公,次子徐膺緒承襲了指揮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壽承襲了左都督,在父親徐達的光環下,他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一朝都過得風風光光的。

    真的如徐輝祖所猜的那樣,朱棣確實是反了,徐增壽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和京城的兵力部署全部透露給朱棣,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朱允炆身邊做臥底,為朱棣做起了內應,使得朱棣在“靖難之役”的行動上因為有了情報而逐漸佔了上風。當朱棣的燕軍到底南京城外的龍潭時,徐增壽即刻派人跟他聯絡,準備裡應外合,以迎接燕軍入城,不料訊息走漏,被抓了個現行。

    認證物證俱在,在朱允炆面前,徐增壽啞口無言,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的叩頭,祈求朱允炆能放他一馬。

    此時城外交戰正酣,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啟金川門,迎接燕軍進城,建文帝朱允炆見大勢已去,就放火燒了皇宮,從此人間蒸發。朱棣登基之後,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晉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顧,一直到明末,都受到了皇恩浩蕩。

  • 2 # 祥子談歷史

    徐達,字天德,被稱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個兒子卻有四個結局,特別是四子徐增壽不但沒有增壽,竟被“天資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劍劈死,年僅28歲。

    徐增壽到底做下何等“惡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憤怒。

    可以說,徐增壽是朱棣的頭號間諜,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能夠成功,徐增壽居功至偉。

    暗助朱棣三子脫險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徹底解決日益膨脹的藩王勢力,他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闊斧實施消藩。

    1398年7月,廢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1399年4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與朱棣的博弈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期間,朱棣的三個兒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當時,有大臣給建文帝提議,應當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以此為質,對燕王進行削藩。

    徐增壽得到訊息後,非常著急,於是找到建文帝,對他講:“燕王已經富貴已極,沒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將他的三個兒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嗎?” 建文帝一聽,感覺有些道理,遂放棄扣留朱棣兒子作為人質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壽的操持下,朱棣的三個兒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隨後,於1399年7月,起兵10萬,發動“靖難之變”。

    可以說,徐增壽此舉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廢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張好牌。後來,明白過來的建文帝能不怒嗎?

    暗助朱棣奔襲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軍與建文帝的南軍相互攻防對戰,燕軍雖屢戰屢勝,先後攻佔廣平、順德、大名等多處重鎮。然而,由於南軍兵勢強盛,燕軍所佔之地又經常發生得而復失的現象。最後,打來打去,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當時,朱棣煩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朱棣同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盡皆贊同。因此,朱棣迅速調整作戰部署,率領精銳大軍繞過山東,進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東守將盛庸聞報後,立即率領本部兵馬於宿州追上燕軍,並於齊眉山大敗燕軍。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領“關寧鐵騎”前來支援,反一舉將南軍擊退。

    1402年6月,燕軍順利渡過長江,並攻佔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記載: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這時,已有人向建文帝奏報了徐增壽的一舉一動,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壽來前,二話不話,手起劍落,將其當場斬殺於大殿之上。

    不幾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親撫徐增壽屍體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永樂帝。不久,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追封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襲。

    徐增壽為何要幫助朱棣呢?

    原來,徐增壽襲父蔭官至左都督期間,曾隨朱棣一同征戰,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關係,頗受朱棣關照。後來,徐增壽返回南京後,兩人也常有書信返來,因此二人關係頗為親密。

    四個兒子四種命運

    徐達長子徐輝祖在“靖難之變”中,卻與四弟徐增壽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錮家中,不久憂憤而亡,年僅40歲。

    徐達次子徐膺緒在“靖難之變”中,卻是個中立派,兩不相幫,依舊保持了世襲指揮使的爵位,直到45歲病逝。

    徐達三子徐添福,不但沒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就是站隊,站什麼樣的隊,就會有什麼樣結局。但是,在站隊的過程中,也應該心中存有一杆稱,該堅持的忠義原則,還是應該堅持。

  • 3 # 炒米視角

    徐達,朱元璋的發小,一生建功無算,忠勇無二。不但功勳卓著,而且為人低調,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雖然民間故事裡講到徐達患背癰,朱元璋賜鵝而死,那畢竟是故事。實際上徐達應該算是善終,但是他的小兒子徐增壽據史料記載,的確死於繼君朱允炆的劍下。

    徐達之所以能夠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優點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和朱元璋聯姻。這一點很像張飛之於劉備,雖然你我兄弟,但是兒女親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運和大哥牢牢綁在一起。

    徐達死後,4個兒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個,徐輝祖、徐膺緒、徐增壽分別承襲了魏國公、指揮使、左都督之職,各領一份公糧。

    但是一切從朱允炆繼位後決定削藩開始,這3個兄弟的命運發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兄弟命運的分水嶺從此開始,徐增壽的悲劇也從這裡開始。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適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進京。徐輝祖建議將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無賴”,這種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將來必然釀成大禍。但是對於徐輝祖的意見,朱允炆沒有直接採納,反而因為“大義滅親”,而對徐輝祖頗有意見;於是朱允炆對該問題徵求了徐增壽的意見,結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這事無稽之談,哪有孫子來祭拜爺爺,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質的道理?”很顯然徐增壽的言論更符合人倫道理,也更值得信賴。於是朱允炆錯過了一次將藩王家屬留京扣作人質的機會。

    “劉璋”雖然闇弱,但是畢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過火,還是會讓他察覺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等到朱棣的兵馬都已經渡過長江直奔南京而來的時候,朱允炆責問徐增壽,“你說朱棣不會反的呢?”徐增壽回答不上來了,於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將徐增壽斬殺於殿上。

    說到這裡,似乎缺一個人,那就是徐膺緒。他似乎沒有針對朱棣的事情,發表過半個觀點。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因為3個兄弟當中,最終善終的人只有他一個,存在感極低,不是後來他的墓在板倉被發現,或許大家都會把這個人遺忘。

    其實朱允炆失敗,不能把問題都推給某一個人。因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大將軍李景隆,在沒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況之下,就直接下令開門迎接朱棣了。很顯然,淮西勳貴的後裔們以及皇族成員們,絕大多數人並不看好朱允炆。

    忠於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臺的受孔孟教化的讀書人,但這些人在政治方面還未成熟,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朱棣入京以後,徐輝祖躲到了徐達的祠堂裡,不肯迎接朱棣,最後被關進了監獄 。朱棣親自審問他,他一言不發。有司拿其他罪名誣告他,他只說自己父親徐達留有免死鐵券,可以免兒孫的罪孽。最終朱棣只能將其削爵,讓他在家思過。

    於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不久又追封為定國公,食祿2500石。並且讓他的兒子徐景昌承襲徐增壽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個浪蕩子,後來雖然犯了很多錯,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壽,心就狠不起來,就原諒了他。

  • 4 # 我是越關

    徐達和朱元璋是發小,兩個人可以說是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的。成年後,朱元璋率先投身起義,後來,徐達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義軍,最終,朱元璋一不小心成為了明朝開國皇帝,而徐達也一不小心成為了明朝開國的頭號功臣。

    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另外,朱元璋論功行賞,冊封了徐達為太傅、參軍國事、中書省右丞相,爵位為魏國公。可以說,徐達在大明王朝的地位僅次於朱元璋。

    1385年,徐達享受了半世榮華之後因病去世,得了善終(燒鵝之說純屬清朝時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後,他子孫的命運卻發生了變化,每個兒子都有不同的結局。

    首先說一下,朱元璋為了保住徐達後代子孫的榮華富貴,同時也為了讓徐達子孫忠心於大明王朝,給了徐達子女們非常優厚待遇。

    當時,徐達共有四子三女,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緒被朱元璋授世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授左都督。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給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給了安王朱楹。

    1398年閏五月,徐達子孫命運的分水嶺到來。這一年,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時,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開始暗中籌劃,準備叛亂。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來臨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時,支援削藩的大臣齊泰請求朱允炆把他們一併扣留,而黃子澄卻反對。朱允炆陷入猶豫。

    得知這個訊息後,徐達長子徐輝祖密告朱允炆說:“我的三個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無賴。他沒有忠義之心,遲早會背叛陛下,而且也會背叛他的父親,一定會成為後患!”

    正在猶豫的朱允炆聽了徐輝祖的意見,又跑去徵詢了徐達四子徐增壽的意見。他心向朱棣,所以對朱允炆說:“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可能還造反呢?”

    朱允炆聽後覺得有理,所以釋放了朱棣的三個兒子。

    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到北平後,朱棣抱著三個兒子喜極而泣,同時也看透了朱允炆優柔寡斷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這時,徐輝祖所說的全部應驗,朱高煦作戰勇猛,儼然成為了朝廷的巨大威脅。因此朱允炆非常後悔的說到:“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為了應對燕軍的南下,朱允炆啟用了徐輝祖對抗朱棣。徐輝祖雖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對這個造反奪權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軍的進攻。

    就在形勢對南軍有利之時,朱允炆認為京師不可無良將,所以把徐輝祖調回了南京城駐防(也有一說,當時謠傳徐輝祖認為朱棣是至親,並未盡力,所以被朱允炆調回了南京)。徐輝祖回到南京後,朱棣等人又捲土重來,並且突破了長江,距離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這時,朱允炆發現了京城之內又一個燕軍的間諜,那就是徐增壽。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區的軍事部署,這才讓朱棣有機可乘。

    得到這個訊息後,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來徐增壽當面質問。徐增壽無法反駁,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寶劍,親手將徐增壽斬殺於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後,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進入皇宮,看到了徐增壽的屍體,抱著他痛哭流涕,並且追封了徐增壽為武陽侯,諡號“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進封徐增壽定國公,子孫世襲,歲祿2500石。後來,徐增壽子孫的爵位也傳到了明朝滅亡。

    說完了徐增壽,再說徐達長子徐輝祖。南京城破之後,他留在了徐達祠堂,根本不出來見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將他下獄,逼迫他支援其稱帝,徐輝祖不肯屈服,朱棣決定處死他,但徐輝祖有徐達留下的免死鐵券,而且又是皇親國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輝祖的爵位和俸祿,將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輝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由,令徐輝祖長子徐欽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

    說到這兒,很多人會納悶,徐達的三兒子徐膺緒為何沒有出現。實際上,歷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難之役中他選擇了中立,根本不參與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達三個兒子中唯一得善終的人。

    看完徐達三個兒子的經歷,突然覺得一句至理名言說的很對,“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擲,要給自己的多留幾條後路。”難道徐達也告訴了他三個兒子,為了徐家長久的富貴做打算,三個兒子要做不同的選擇?

  • 5 # 少華聊史

    站錯了隊,死是遲早的事,尤其是首鼠兩端的哪些精明人,更是沒有好下場!

    靖難之役中被皇帝一劍劈死的人,說的就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的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徐達一輩估計全部研究打仗了,沒有時間給子女搞好官場文化教育,更沒有時間研究官場戰隊問題,所以搞到最後四個兒子徐輝祖、徐添福、徐膺緒、徐增壽,除了老三徐膺緒這個最沒志氣的孩子善終外,凡是有能力的兒子都提前死了,搞得很是不好看。

    徐增壽是整個靖難之役的關鍵部分,具體的歷史事件記載在《明史》、《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續英烈傳》中,分別如下:

    記載一:燕兵犯闕,都督徐增壽徘徊殿廷,有異志。冕率同官毆之,與大理丞鄒瑾大呼,請速加誅。記載二:帝命左右摔徐增壽至,蓋增壽通燕,時為燕地,以致帝敗也。帝大恨,責以大義,遂手刃之。記載三:忽報燕兵已進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守左順門,竟對眾宣反,謀開門迎降。御史魏冕聽了大怒,因手擊之,又奏聞於帝。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壽至廷,責以不忠,親自下殿手誅之。

    以上三本史書記載故事和徐增壽結局都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的異議。具體故事是:燕王朱棣看著老朱家把天下給了孫子朱允炆,心裡很是不爽,為什麼都是爹媽生的,而且還是一個爹,為什麼他能當皇帝,我就幹不了?

    更讓人氣氛的事情,為了這個大明的江山,朱棣我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對於我最終的結局只是當個王爺,這個我不心甘啊,今天你們搞的這些事情,剛好給我一個藉口,“清君側”多好的大義名分,我為什麼不能當皇帝呢?

    對於搞事情這件事來說,尤其是搞當皇帝的這種大事情來說,絕不是拍拍腦袋,拿嘴說說而已,必須要關鍵位置有自己的人,必須有自己信得過的部隊,槍桿子裡出政權嗎!為了達到關鍵位置上有自己人,朱棣就把自己妻弟徐增壽作為一個大棋子好生的用活了,硬生生的變成一個明朝時期“克格勃”,讓徐增壽變成自己的馬前卒。

    徐增壽對姐夫是忠心耿耿,且總體表現不錯,朱棣讓妻弟徐增壽賣命的籌碼讓他心悅臣服,乾的也是有聲有色,只不過這個結局不是太好,無論是“速加誅”、還是“手刃之”,還是“手誅之”,反正結局一樣,都被拿利器剁了,嗝屁了。

    建文帝給徐增壽的誅殺罪名是:私通燕王。如果靖難之役建文帝勝了,那徐壽輝這個罪名可以誅九族了,估計在地下的徐達都得被拔出來亮一亮了,好在朱棣勝了,影響不是太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朱棣還真是講究人,在徐增壽死後,還真把這個人當了回事,在《靖難功臣錄》記載,給朱棣幹活的姚廣孝、李友直、譚淵、朱能、張玉、武勝、顧成、李彬、孫巖、陳珪、劉中孚、徐忠、薛錄、陳賢、陳瑄、吳中、金忠、徐增壽這十八人都給留在了功臣冊上,讓他們的子女獲得了應有的報酬。

  • 6 # 小編虎哥

    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為明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蓋世功勳,由此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可謂位極人臣。徐達薨逝後,被朝廷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其身後事也是備極榮哀。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徐達受到朝廷如此厚待,他的子孫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次子徐增壽,最終竟被建文帝一劍砍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徐增壽是徐達第四子,魏國公徐輝祖、仁孝徐皇后(明成祖朱棣之妻)的同母弟,襲父蔭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燕王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此時已察覺姐夫有謀反之心的徐輝祖,便向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並聲稱他這個外甥將來必定會成為大患。可惜建文帝優柔寡斷,最後還是放走了朱高煦,但不久之後,他便為自己的決定深感懊悔。

    與兄長徐輝祖的表現截然相反,徐增壽對姐夫一家百般維護,竭力為他掩飾謀反的事實。某次,建文帝將徐增壽召來,向他詢問朱棣是否有謀反的意圖。徐增壽聽後,趕緊跪在地上連連叩頭,並語氣堅決地回稟道:“燕王與先帝是骨肉兄弟(此處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標,曾被追尊為孝康皇帝),況且富貴至極,為什麼還要造反呢?請陛下勿信小人讒言!”建文帝聽後大為感慨,果然放鬆了對朱棣的警覺。

    然而建文帝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朱棣果然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靖難之役”(1398-1402年)就此爆發。建文帝聽聞燕王造反的訊息後,非常懊悔當初沒有聽從徐輝祖的建議,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與此同時,建文帝還對徐增壽心生懷疑,認為他在暗中與朱棣勾結,但由於一時間抓不到把柄,暫時沒有對他“動手”。

    (徐)增壽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帝覺之,未及問。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其實建文帝猜的一點沒錯,從“靖難之役”開始後,徐增壽便在暗中與姐夫朱棣勾結,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一股腦地全都透露給對方。朱棣之所以能屢屢擊敗朝廷軍隊,徐增壽通風報信的功勞極大,而後者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在進行“風險投資”,一旦自己“押寶”成功,將來必然會爵封公侯、富貴至極,跟哥哥徐輝祖比肩。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等到燕軍渡江,向京師逼近時,建文帝此時已經得到徐增壽與朱棣勾結的鐵證。不僅如此,在朱棣到達南京城外的龍潭後,徐增壽又即刻派人跟他聯絡,準備做內應,以迎接燕軍入城。不巧訊息走露,徐增壽被一群文官圍毆,而建文帝很快便獲悉此事。

    對於這個“吃裡爬外”的叛徒,建文帝暴怒不已,命人將徐增壽押來,責問他為何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面對皇帝的詰問,徐增壽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叩頭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氣,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他砍死在殿廡之下。可笑徐增壽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大將軍李景隆在望見朱棣的麾蓋後,沒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開門迎降。京師陷落後,建文帝舉火焚燒宮殿,隨後不知所蹤,朱棣由此成為帝國的新主人。此時朱棣已獲知徐增壽被殺的訊息,便也顧不上其他事務,趕緊命人帶他到徐增壽停屍之處,然後撫屍痛哭,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

    朱棣感念徐增壽的功勞,所以在稱帝后便將他追封為武陽侯,諡號為忠愍,不久又進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替。定國公世系從徐增壽之子徐景昌算起,共經歷8代240年(1404年-1644年),直到明朝國祚中絕。徐增壽做了多年的公侯夢,結果卻在子孫身上得以實現,若他泉下有知,大可以瞑目了。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引文同上

  • 7 # 小姐姐講史

    徐達一共生育了4個兒子,朱元璋親自賜名:老大徐輝祖、老二徐膺緒、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壽。徐達死後,有3個兒子承襲了他的爵位。老大襲魏國公,老二襲指揮使,老四襲左都督。徐達的長女則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對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覬覦已久。

    建文帝剛坐上寶座時,按照規矩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老大徐輝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謀反的跡象,他向建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兒子當人質。老四徐增壽卻為朱棣的兒子開脫。建文帝柔弱,亂髮仁慈之心,最後竟放走了朱棣的兒子。

    “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

    聽了徐增壽的話建文帝放鬆了對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著“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明史》載:

    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輝祖對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沒有改變他的立場。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輝祖一個人守在徐達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狀,徐輝祖卻把免死鐵券中的文字寫了下來。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並軟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憤恨去世,終年40歲。徐輝祖的後世恢復了爵位。

    老二徐膺緒,在“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這次變動中安然無恙 。成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備受恩寵,官至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1416年,因病去世,時年44歲。

  • 8 # 大國布衣

    徐增壽的父親是明朝第一大功臣,魏國公,中山王徐達,而且還跟太祖朱元璋結成了兒女親家。徐達的三個女兒,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其他兩個也全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因此,在建文帝欲大舉削藩,及後來燕王朱棣在北平以“傾君徹”之名靖難起兵之事上,徐氏三兄弟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山王徐達共有四子,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之爵,對建文朝廷忠心耿耿。燕王朱棣靖難起兵後,徐輝祖為南軍主將,在白溝河之戰中掩護李景隆(李文忠之子)撤退,並全師而還,後又在齊眉山大敗燕軍。南京告急時,徐輝祖被內調扈衛京師,淮北防線為燕軍攻破,李景隆與谷王穗開金川門投降。徐輝祖帶兵抵抗到最後,朱棣入京篡位之後,徐輝祖矢志不降,被削職並禁錮於家中。

    長子徐輝祖忠勇無私,四子徐增壽,卻私通燕黨,最終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徐增壽以父蔭官至左都督,與大哥徐輝祖深明大義,是非分明不同。在削藩之事上,徐增壽的態度是反對大規模削藩,對燕王起兵報以同情。

    建文帝懷疑燕王朱棣謀反,曾問于徐增壽。徐增壽回答道:“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這句話,就好像煙幕彈,在為燕王謀反洗脫嫌疑。

    而暗中,他以居京之便,“數以京師之實輸於燕”,徐增壽暗通燕王,是對建文帝的不忠,更是給自己遭來了殺生之禍。關於徐增壽之死,《明史》有如下簡短記載: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建文帝對徐增壽暗通燕黨早有所覺,徐增壽不能自圓其說,是坐實了其罪名。盛怒之下的建文帝,哪能承受的起這種不忠和欺騙,在大殿之上一劍劈死了徐增壽。

    由於朱棣與小舅子徐增壽關係素來較好,且徐增壽在自己靖難起兵上多有相助。南京城破後,朱棣撫其屍而哭。即位後,以徐增壽為靖難功臣,追封武陽侯,諡忠愍。不久又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罔替。

    徐增壽九泉之下,也該欣慰了。他押對了人,以自己的橫死大殿,換來了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期貨交易只有速成這一條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