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安勝

    你的作業上還是可以看到雁塔聖教序的影子,按百分比上看,約有3成比例的象。

    筆法上,每個筆畫有接近原碑的,如橫,堅,但不穩定,有的接近,有的差異很大,建議逐字過關練習,每個字寫完後與原文對比。

    筆畫上找出入,結構上找區別,我的影片上相似方法,可以參考!

    多練習,多分析,必有大成就!

  • 2 # 大魔康夫

    首先要明確的是,褚遂良在初唐時期是虞世南、歐陽詢之後晚起的書法大家,他曾請益於虞、歐兩位,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啟發,對他影響很大,所以褚字兼有方圓之長。他所書碑版,流傳於世的,如《倪寬贊》、《雁塔聖教序》等幾種,屬於圓的一路;《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等幾種,屬於方的一路。

    第二點是,《雁塔聖教序》最大的特徵是其書勢是向右發展的。

    第三點是,褚字最顯著的特徵是:輕重分明,輕的地方如蜻蜓點水,重的地方如力士拔山,有時極細,有時極粗;而輕的不嫌纖弱,重的不嫌黏滯,拙秀勻淨,協調大方。

    掌握了以上三點,就是從大處著眼了。從小處入手的話,就要了解和掌握褚字在點畫方面的基本特徵。比如,褚字最明顯的特徵是,不論何種點畫,絕大多數都是卓筆直入,不用逆鋒起筆,所以看上去比較爽利。

  • 3 # 萬氏制筆

    筆法上,每個筆畫有接近原碑的,如橫,堅,但不穩定,有的接近,有的差異很大,建議逐字過關練習,每個字寫完後與原文對比。

    筆畫上找出入,結構上找區別,我的影片上相似方法,可以參考!

  • 4 # 聽雨齋

    臨一個月能臨到這樣很不錯,比我剛學字時好多了。

    基本上你對楷書的結體,褚字的用筆特點有所理解。

    褚遂良擅用一分、二分毫用筆,《雁塔聖教序》是他58歲時寫的,最能代表他的清麗秀勁,纖細飽滿的風格。在這篇序中,他很多字都用逆峰起筆,以弧線效果顯得一波三折,生動活潑,一反唐楷橫平豎直,刻板堅挺的書風,在唐楷中獨樹一幟。從你臨的字上看,筆法還未掌握,線條軟弱稚嫩。

    臨《雁塔聖教序》最重要的用筆方法是,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一定的規矩。

    好多人學楷書都是像寫硬筆字不會用逆鋒,沿著筆畫方向行筆,四平八穩,沒有方圓變化。只有看懂筆法,正確用筆,才能學好書法,初學時臨得像不像不重要,學對筆法才是關鍵。方法對了,才能入門。寫一遍對照一下原帖,那裡不足,再臨再悟,不斷臨寫不斷改進,徹不可盲目的臨。

    臨字不是目的,學用筆筆法才是目的。所謂法帖,就是學法的帖,不是學字字帖。

    憑你一個月時間能臨這樣,持之以恆,繼續努力,肯定能學好。祝你學書快樂!共勉進步。

  • 5 # 翰墨書道

    一個月練出這樣的水平非常難得。細看還是有些問題,一是細節把握不夠精準,二是不熟,線條的暢達度不夠。

    如“未”自字的撇和捺畫,形不準,而且筆力嬌弱,特別是捺畫的收筆部分的形態不夠飽滿。原帖的捺畫的形態非常飽滿,其輪廓線,上測帶有上弓形態,下不部同。習作捺的輪廓線明顯上下都缺陷。而且捺畫的中斷和原帖也不一樣,寫成上弓狀了。原帖則相反,起筆和中段部分直且勁挺,用筆非常爽利暢達。

    在看“形”字“開”最後一筆豎畫的收筆,原作是筆不到意到而且含蓄。習作採取了出鋒出來,不夠圓滿同時還稍顯做作。整體線條上也是不夠神完氣足。主要是不夠精熟精準所致。右側的三撇,的形態仍然不準,主要是不夠勁緊,和原作相比有些長了。

    我們在看兩個字。

    “出”字左側兩個短豎的起筆,習作者理解是正確的,但用筆上仍然影響弱,而且節奏感有些模糊,沒有原帖顯得乾淨利索。中豎要直而勁挺。

    “凝”字第二筆挑點,不夠飽滿。“天”部的橫畫收筆因遲滯,一個有些誇張了,一個用筆含渾不清。原作非常暢達和利落用筆肯定一氣呵成。習作稍顯遲疑。

    還有就是捺畫的形態不準,和“未”字似乎有同樣的問題,這可能是習作者說一種習氣。由於形態的改變,用筆略重,顯得從單字的整體中跳出來了。同時,也顯得和整個字形有些不協調。

    還有就是氣韻方面,稍顯不足。習作還需要從用筆技法,點畫線條,以及用筆的沉著、肯定、暢達,精準精緻方面強化臨摹練習 。還有兩點也要注意,一是讀帖,二是注意原帖的精氣神。

  • 6 # zbz63

    用筆已經有模有樣了,這是你最大的收穫,以後在間架上多多揣摩原帖,既不能“鬆散”,也不能“侷促”,注意運筆不是孤立的,要配合間架。半年後要開始“背臨”。一年後要仿褚創作。

  • 7 # 手機使用者50455892163

    臨帖的一個原則:“到位,味道”。一是“到位”。在筆法、結字上寫的像嗎?這要對照原帖反覆去比較,找差距。即練了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眼力,寫好書法其中一個條件就是“眼高”。二是“味道”。也就是有神采嗎?這往往體現在起筆、收筆以及筆畫的粗細上。臨一副作品,初看很像,再看看有點缺了什麼,這缺了的地方就是“味道”。三是在書法上,臨一法帖,臨上一年半載不算多。臨帖的目的是書熟練掌握,起碼要達到背臨的程度。四是臨帖如何,自己對比原帖反覆看不難找出差距,如果找不到,那就是眼力問題,解決眼力問題也就是多讀帖。

    這也是我臨帖的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突然吻我是喜歡我嗎?不喜歡我為什麼要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