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味人生

    電影《十月圍城》中,孫中山明知回到香港會受到清政府的全面圍剿,為什麼還要回去?後來張涵予飾演的孫中山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譚嗣同之所以面對必死的結局,不作逃亡之流,坐以待斃,跟孫中山講的話是一個道理。

    首先要清楚的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譚嗣同有很多機會,可以躲避清政府的追繳,和康有為一樣流亡海外。

    坊間也有傳聞,慈禧和大臣不願意殺了譚嗣同,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譚嗣同是為了國家拋棄了個人利益,所以特給了三天時間讓戊戌君子逃走,可譚嗣同依然選擇了用生命去喚醒華人的封建思想。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樑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一冊中的《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中講述的關於譚嗣同的故事——

    1898年9月,譚嗣同的許多日本朋友苦苦勸說譚嗣同東渡日本,以躲避慈禧太后的搜捕,譚嗣同不聽。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翻譯過來就是世界各國的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現在中國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就是國家之所以不強盛的原因。如果有願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請從我譚嗣同開始)。”譚嗣同最終沒有到日本避難,所以遭了殺身之禍。

    譚嗣同究竟為什麼會選擇坐以待斃,後人無從知曉,因為譚嗣同除了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兩膽兩崑崙”的一首詩以外,臨終之前,並沒有什麼類似“遺書”的物件傳世。

    進入譚嗣同的心境,後人可以考慮到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第一點正如譚嗣同所說,革命必須經歷文明之痛哭,這痛哭且讓我來受之。以我之命,若能喚醒華人當自強之心,死得其所。否則,一個革命者倘若經歷了失敗,選擇逃亡,如何令世人信服。革命者當有一顆視死如歸的心,倘若革命者懼怕犧牲、懼怕流血,老百姓就會懷疑,革命永遠也無法繼續。正如《十月圍城》中孫中山冒著必死的危險,也要來港和來自中國各地的同盟會的革命者見面一樣。

    2、悲觀的講,譚嗣同作為“戊戌變法”中比康有為更富有抱負、富有理想的人物,為變法革命傾注了全身的心血,最終變法以失敗告終。心已死,有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此生理想無法得現,惶若一死了之,以身殉志,也算是一種解脫。

    清末和民國中國的政治舞臺風雲變幻,無數革命者前仆後繼,為實現一生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才得以讓中國這頭睡獅從睡夢中醒來,成就了今天容納十四萬萬同胞的新中國。

    說真的,以一個現代人的思想,根本無法體諒面對舊社會、舊思想的革命者,所承受的使命的分量,對於這些前輩而言,死亡不是最恐懼的,看不到曙光才是最難以接受的。

    中華文明五千年,83個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而這些逆著時代潮流而充滿生機的革命者,永遠是中華民族傳承最有活力的希望。

  • 2 # 如流水兮逝如風

    戊戌變法中最值得敬佩的就是譚嗣同。其他人都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東躲西藏,恨不能插上翅膀飛到國外去!譚嗣同不同,有人說他傻,有人說他蠢,其實他是想告訴四萬萬同胞不要做亡國奴,不要相信滿清政府,改良只是滿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的緩兵之計。譚嗣同用自己的頭顱用自己拋灑的熱血告訴華人,改革這條路走不通!唯有革命才是中國當時的唯一出路。像康有為這種人嘴上只會搖旗吶喊,為了升官發財高官厚祿不知廉恥。連個進士都中不了,逃難到國外,更是欺騙華僑,厚顏無恥的賺取華僑的錢財供自己享樂。自己古稀之年還娶十八九歲小姑娘。

  • 3 # 聾王異史

    譚嗣同可以逃走,他卻坐等清兵來抓,不願逃走,他是想用自己的死換“忠孝兩全”。以血來警醒華人

    譚嗣同被捕之後,他的好友曾經買通獄卒,想要幫助他越獄。但是譚嗣同卻說,世界各國革命變法,大多都需要流血犧牲。如今也輪到了華人流血犧牲了,自己願意做第一人。就這樣,譚嗣同被押到街頭,為變法犧牲了生命。

    譚嗣同是個擁有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人,戊戌變法失敗時他於心不甘,9月28日在刑場上譚嗣同朗誦了自己的決心詩:“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從他的詩和言談中可以看到,對於一個充滿志向的人,與其苟且偷安,還不如壯烈殉國,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喚起世人的覺醒。

    他走了就會害了父親

    譚嗣同父親譚繼洵當時在大清擔任巡撫。慈禧太后決定徹底剷除變法一黨,直接宣佈變法黨人是亂黨、賊人,下令全城搜搜捕,一個不留,全部斬首。譚嗣同當做知道他得罪的慈禧太后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如果逃走,慈禧肯定會拿父親及其家屬要挾他投案,終究逃不過一死。

    在被抓的亂黨中,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官位是最高的,慈禧向來厚待他。但是他卻一個字也不提,從來沒有在慈禧面前為兒子求過一句情。因為他知道兒子這次犯的罪是“滔天大罪”,求情只是害了全家人。

    他死後,父親譚繼洵僅僅是寫了一封輓聯給他: 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從這封輓聯可以看出,譚繼洵其實是有心救子的,只不過他很清楚慈禧是不可能赦免譚嗣同的。而他為了保住譚家剩下的人,只能忍痛放棄兒子譚嗣同。

  • 4 # 開封美景匯

    這就和岳飛明知道趙構要殺他也不願意叛變一樣,這叫民族氣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 5 # 一起去旅行98

    古往今來,變法的人都被其他人視為異類,所有人都與他格格不入,他也知道一旦走上這條路就是一條不歸路,不管是親屬,還是同僚,都是眾叛親離,避而遠之;自古以來,變法,都是有犧牲的,譚祠同也知道沒有流血的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得知慈禧要對自己動手的情況下,他不僅沒跑反而特別鎮定,知道這一天早晚要來,所以決心用自己的犧牲來換變法的成功,換來廣大同仁的覺醒,這就是他要做的。

  • 6 # 武藤遊戲7

    當時歐洲革命四起,很多人為了國家拋頭顱撒熱血(比如巴黎公社),維新的六君子看到了他們的覺醒,譚嗣同感同身受,現在的清王朝人們麻木不仁,再被列強欺壓狀態下一味委曲求全,戊戌六君子犧牲自己來喚醒華人。可惜華人喚醒的太晚,到1911年才發動武昌起義。

  • 7 # 菜狗子的憂傷

    一、譚嗣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是有信仰的,堅信殺身成仁。

    二、讀書人身上的正氣,這就是所謂的氣節。

    三、作為臣子的死諫,想透過身死,喚醒統治階層的認可,上古時代可以追朔至屈原、伍子胥。

    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慷慨赴死。

    五、“年輕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購溫室植物補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