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63215941775

    元宵節鬧花燈起源自漢武帝(公元前156年7月14日)於農歷正月十五日。

    花燈的發展演變

    據傳漢文帝就起意正月十五要“與民同樂”,讓家家張燈結綵,以後成為傳統。

    唐代城市實行坊巷制度,入夜由金吾(掌管京城戒備防務的官——作者注)夜禁,禁止宵行。唐代正月十五前後三夜,“金吾不夜禁”,讓民眾觀燈遊樂。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在宮外立20丈高的燈輪,上結燈綵五萬盞,“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燈輪下有千餘少女載歌載舞。十五觀燈習俗歷代相沿,不僅宮廷,府州縣衙前也用燈綵堆疊成山,像傳說中海里巨鰲的形狀,稱為鰲山,讓百姓觀賞,以示與民同樂。

    宋代城市發展,不行宵禁,而且焰火發達,皇宮觀燈的高潮是放焰火,府州縣也仿效。《水滸全傳》第33回“宋江夜看小鰲山”中描寫了宋明時代山東青州一個“三五千人家”的清風鎮元宵節的盛況:

    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綵懸花,張掛五六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逞賽諸般社火。家家門前,紮起燈棚,賽懸燈火。市鎮上,諸行百藝都有。雖然比不得京師,只此也是人間天上。……到這清風鎮上看燈時,只見家家門前,搭起燈棚,懸掛花燈,燈上畫著許多故事,也有剪採飛白牡丹花燈,並芙蓉荷花異樣燈火……

    宋代花燈製作的技藝有很大進步,彩燈華麗奇巧,琳琅滿目,如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所描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火樹銀花燈綵奪目,繁燈焰火似下星雨,魚龍燈等耀奪月色的華燈,伴隨鳳簫樂聲起舞,寶馬雕車載著美女貴婦香飄滿路,繁華的群體性遊樂,構成元宵節熱鬧絢麗的景象。“鬧元宵”,一個“鬧”字點出元宵節的紅火,中華民族比較不尚張揚,有點狂歡節味道的傳統節日當首推元宵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醫學是傳統醫學的認知升級嗎?